《这样的员工老板喜欢》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这样的员工老板喜欢- 第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要认为老板容易  衣着拘谨,居无定所,餐无定时,酒精考验,上上下下,里里外外,前方后院……一睁眼就欠人钱,用自己的骨头,为社会“熬油”,老板也真够“潇洒”的。   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都对老板采取了否定的态度,特别是在极“左”思潮的影响下,也由于事实上不可避免的不平等现象,老板是剥削者的观念根深蒂固,导致中国文化中仇富心态严重,很多人认为老板钱来得太容易,甚至来得不干净,“吃大户”的动机理直气壮,吃大户的现象普遍存在。 其实,老板哪里有那么潇洒?俗话说:“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就拿中国现在这一批老板来说,在其创业初期不但要承受巨大的政治风险和经营风险,还要忍受人们观念上的歧视。近20年来,私营经济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边缘产业到主流产业,对于中国国民经济的贡献率越来越大,老板们的社会地位也越来越高,现在的老板才恢复了他们的本来面目,他们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他们是社会价值的承载者和引领者。做老板成为越来越多年轻人的人生理想。 但依然有一些人老是觉得老板的钱来得太容易,老板在剥削自己,对老板采取了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的做法,连周北方、于志安、褚时健、禹作敏等等这些高级打工者都靠不住,更不要说普通职员了。超市保安监守自盗,采购员与同伙里应外合转移资金,业务员吃回扣,销售员侵吞货款……诸如此类的事情数不胜数,好像老板天生就欠员工似的。没错,老板就是欠员工的。不但欠员工的,还欠房东的,欠税务局的,欠电力局的,欠自来水公司的,欠所有杂七杂八的开支……只要开门做生意,每天一睁眼就欠人钱。为了生意,老板们衣着拘谨,居无定所,餐无定时,酒精考验,上上下下,里里外外,前方后院,忙得跟个苦行僧似的,哪儿像员工无事一身轻。 可就这样,员工还得像“老爷”一样,老板反而成了“长工”。因为老板们“开弓没有回头箭”,辛辛苦苦创办了企业,呕心沥血地经营着这“一亩三分地”,他们对企业的忠诚是员工所不能比拟的,他们每天要绞尽脑汁使企业盈利,想办法给员工发薪水、涨工资,还得花钱培训员工。大老板如比尔·盖茨给国家创了多少税收、解决了多少员工就业不说,还得每年捐助社会公益事业,据统计,仅这项开支就占盖茨总资产的一半——200多亿美元;小老板呢,看看现在企业关门的速度就知道,有2/3以上的小老板赚的钱不见得比一个员工多,老板们容易吗? 再看看员工呢,动不动就“炒”老板。心气儿不顺了就辞职,在老板这儿学到知识,长了本事,拿到资源就逼老板加薪,整天想的是如何才能干活少,拿钱多;不干活,也拿钱。干多少都嫌多,拿多少都嫌少;吃着盆里的,望着锅里的;这山望着那山高;有人多出一点银子就翻脸不认人……这还是轻的,碰到那野蛮点儿的,达不到目的就拿着菜刀、绑着炸药去老板家“耍横”,看公司要倒闭就打、砸、抢,趁火打劫的也不在少数,一副“光脚的不怕穿鞋的”的流氓无产者嘴脸。 如果说这样的员工毕竟是少数,代表不了每天勤勤恳恳劳作的“工蜂”们,也行,可那些造假药、弄“黑心棉”、捞“地沟油”的“黑心老板”也是少数。作奸犯科的老板和员工不应是我们讨论的对象。虽然在市场经济初期,一些人靠钻法律的空子和不可告人的“黑箱操作”完成了原始积累,但随着法律的逐步健全和全球商业规则的接轨,那种一夜暴富、投机取巧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另外,也不要把老板和员工作为两大阶级对立起来。“老板剥削员工〃的思想肯定是错误的,当然,“老板养活员工〃的观念也是不对的,这些观念都是造成老板与员工之间产生矛盾的主要因素。其实,每一个企业的老板都离不开员工,员工也离不开老板,这是相辅相成的,要彼此信任才互相靠得住,否则自己都不想多付出,都想靠对方,又怎么靠得住呢?作为社会学意义上的员工与老板,谁离开谁都不能单独成立。 老板和员工不过是两种社会角色,有不同的社会分工而已,而且这种角色和分工是自愿选择的。看看那些富豪们的履历就知道,没有几个是一生下来就注定会当老板的,他们也是从员工走过来的。当不当老板,能不能当老板,是性格、志向、理想、兴趣、勇气、机会等很多因素使然,有的人想当总统,有的人想当乔丹,有的人想当李素丽,当好了都成,社会都需要。 现代社会,员工与老板的角色转换也就是一瞬间的事,今天还是员工,明天就自立门户也当上了老板;今天还是老板,一夜之间破产了,你就是员工。这太容易了。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做个好下属(2)
第2条  千万不要拿老板当公仆  你要是拿老板做公仆,那些正宗的公仆可不高兴了。   这句话听起来很刺耳,却绝对符合经济学和社会学原理,并没有献媚或者侮辱之意。   中国人几千年来对老板的态度一直是偏激的,要么是“仕农工商”、“不奸不商”……居于社会的最底层,有时又成为革命的对象;要么是社会的精英,万众膜拜,被神话了。   从本质上说,老板是拥有一定资本,雇佣一定员工,以盈利为惟一或主要目的的人,他甚至就是资本的人格化身。他为社会创造大量财富的同时,为你提供饭碗的同时,也为自己堆砌了一座金山。但他同时也承担着巨大的风险。他时时露出睿智和慈父般的微笑,只是出于职业性的形体语言,并不是人性光辉的闪耀。一个上司对下属的关心与嘘寒问暖,一定不会脱离最本质的工作目的,因为老板的职责就是让企业这艘船在市场的汪洋大海中乘风破浪,勇往直前,他必须剔除累赘,留住强者。老板们都是“进化论者”。   所以职场人士绝对不要对老板抱以幼稚而仁慈的幻想,不要以为找到一个老板你就一劳永逸、老有所养了。老板不是你的救世主,不是你的公仆,不是你的菩萨,更不是你的保姆,他和你的关系非常简单,你出劳动力,他出资本,资源整合,齐心协力,共同为社会创造财富,这是不同的社会分工,惟此而已。  第3条  和老板同舟共济  一条船航行在惊涛骇浪的大海上,船上的每一个人都不可能单独逃生。   在这个硕士、博士满街走的时代,最不缺的是人才,最缺乏的却是人心,尤其是忠诚。尽管在现代社会,忠诚已经不是一种绝对意义上的、类似于仆从一样的人身依附关系,而是一种基于与“契约精神”的权利和义务对等意义上的忠诚,即使这样的忠诚也日益稀缺。很多员工认为,自己和老板就是赤裸裸的劳动和报酬的交换关系,我工作,你付钱,天经地义,以人格上的平等来弱化“契约精神”上的敬业和忠诚。工作上谈不上完全是敷衍了事,按部就班的成分也少不了。当然,人是利益动物,在不违背法律和道德原则上的自由选择是无可厚非的,我们没有必要,也没有权利来强制每个人来三呼万岁以表忠心。 当然忠义之士也不是像恐龙般彻底灭绝了,依然有极个别人,义字当头,和老板同生死,共存亡,获得了意外的收获。   [案例]   五年前,同学甲和同学乙是大学同学,毕业后一起到南方,通过招聘会到了一家计算机软件公司,负责某种办公软件的设计开发。坦率地说,这个公司规模太小,连老板在内是“七八个人来五六条枪(电脑)”,是国家允许注册该类公司中最小的,执照上写得清清楚楚:注册资金10万元。他们之所以愿意去,一是背井离乡急于安身,二是因为老板给股份的许诺。老板比他们大不了几岁,看上去完全一副书生模样,态度很诚恳。可是进去才知道,连这10万元可能都有水分,只从他们的办公条件就可以判断:一间废弃的地下室,阴暗、霉臭、潮湿,天一下雨,天花板上凝聚而成的水滴源源不断地往下流,电脑上都要罩着厚厚的报纸。连个厕所也没有。出门就是大排挡,油烟灌进来,熏得人流眼泪。他们的产品市场前景看起来很好,但资金的瓶颈随时可能将美好的梦想扼杀于萌芽状态。最要命的是,产品没有品牌,只好赊销,迟迟收不回来款,资金储备少,公司连员工的工资都无法按时发放。由此可见,这样的公司与那些实力雄厚的公司很难竞争。三个月后,同学乙动摇了,劝同学甲也不要干了,有的是好公司,干吗在一棵树上吊死?股份?老板连他自己都无法自保,哪里还有股份给你?   实话实说,同学甲也有些动摇,但是一看到老板每天没日没夜地奔波和诚恳的眼神,又不忍开口了。谁不知道创业的艰辛!老板也是迫不得已。自己过生日的时候,老板在自己的家里为他过,亲自下厨,说了很多抱歉的话,想起这些,他就不忍心走。他想,反正自己还年轻,就算帮帮老板。即使以后公司垮了,也算积累点人生经验吧。同学乙骂他傻,摇摇头自奔前程去了。同学乙走的那天,老板还是借钱为他发放了全额工资并为他饯行,令老板感动的是同学甲居然决定留下来,从那以后他们成了哥儿们。 不久,公司资金链条断裂,濒临绝境,留下的几个人也走了,只剩下同学甲和老板两个人。看着老板年轻而憔悴的眼神和孤独而坚定的背影,同学甲反而坚定了自己的意志,他原本也是个不愿服输的人,这时,他对公司的使命感和老板已经没有区别,他想他能够做的就是和老板风雨同舟,充分发挥自己的才智,精益求精,将产品做好。老板对他说:“委屈你了,哥儿们”。他乐观地说:“什么也不用说了,只要你一天把公司开下去,我就一天不离开这里。”老板红了眼圈,他们同吃同住,无话不谈,成为真正的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