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步时代:对中国梦有借鉴的美国历史》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进步时代:对中国梦有借鉴的美国历史- 第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就主动辞职了。像这样的外行领导内行的现象,在格兰特时期比比皆是。对此,参议员查尔斯萨姆纳愤怒地说:“美国正在遭受着一种如水肿病一般困扰着人们的裙带关系的折磨。”

    由于任人唯亲,格兰特对官员品行的考量明显不足。尽管做了总统,但格兰特似乎还没有摆脱战时思维,挑选内阁官员用的是当初挑选军事幕僚的模式,看重的是私人关系,而不是他们的声望和公众的需要,因此他比任何其他总统都更多地降低了阁员们的品德标准。

    让共和党的领导者们不满的是,格兰特用这些人根本没有和他们商量过,有些内阁部长甚至是从报纸上才得知自己的任命,而这些人也大多很不给格兰特争气,相继丢人现眼地离开了政府。这对格兰特的威信构成了极大的伤害,也使得这位战功卓著的将军成为了美国历史上最不称职的总统之一。

    任人唯亲的另一面,就是不能给予正直的官员必要支持,导致内阁成员频繁更替,凸显了格兰特时期的政治乱象。

    以司法部部长为例。1870—1871年在职的阿莫斯阿克曼,是反对铁路业主不法行为的正直官员,但在铁路业主们的说服下,他不久便被格兰特解职了。解职时,格兰特安慰性地称颂阿克曼是热忱、正直而勤奋的人,并提出以其他职位作为补偿,被阿克曼断然拒绝了。

    而在阿克曼之前,1869—1870年在职的埃比尼泽霍尔则是另外一个典型。在任人唯亲成风的格兰特政府中,霍尔是为数不多的以业绩而不是对长官个人的忠诚来任用下属的领导者,他挑选了九位能力出众、为人正直的新人出任新创设的联邦法官职位。这引起了那些希望把自己人安插在这些岗位上的政要和议员们的不满,最终,孤立无援的霍尔在得不到总统支持的情况下黯然离去。

    无独有偶。在霍尔去职的同一年,内政部部长雅各布考克斯在其部门实行了按功绩奖励的制度,抵制了任意封官许愿的做法,但同时也与格兰特发生了激烈冲突,在上任不到一年后就愤然离职。

    1870年前后发生的这两件事情令人们感到震惊。一边是政治蛀虫在腐蚀政府,一边是少有的“益虫”被驱除,而格兰特则完全没有了当年战场上的果断,对自己亲信的丑行一味纵容,这与其后的海斯总统形成鲜明对比,后者在发生“运河腐败”案后立即解除了海军部部长的职务,而这一针对巴拿马运河的案件当时还处于计划阶段,腐败并未真正实施。也正是因为反差如此强烈,后世的历史学家愤然指出:“格兰特随和的管理作风,似乎已经被一大群政府内外没有道德的官员当作了腐败的公开邀请。”

    2从贪内助到秘书腐败:领导管不住身边人。

    政坛上行下效的“示范”作用向来很强,在格兰特时期,“贪内助”的问题也非常普遍。1875年,司法部部长的妻子和内政部部长的儿子被指控接受贿赂以影响政府政策,导致这两名内阁成员辞职。

    1876年3月,众议院弹劾陆军部部长威廉贝尔纳普,称在对西部地区军队营地服务商店的任命工作中,他曾通过妻子接受贿赂。起初,商人们的钱是贡献给贝尔纳普贪婪的妻子的,而在这位“贪内助”死后,贝尔纳普“继承”了这笔“孝敬”。但贝尔纳普很狡猾地在参议院进行审讯之前就提出了辞职,格兰特总统则不明就里地批准了他的辞呈,参议院也网开一面,使他得以逃脱判决。然而这件事情却严重挫伤了格兰特政府的公信力。

    秘书腐败也给格兰特的声望造成了极大打击。在轰动一时的“威士忌酒集团”事件中,格兰特的私人秘书奥维尔巴布科克将军就狠狠地打了格兰特的脸。

    这个所谓的“威士忌酒集团”,是酿酒商人和政府税收官员狼狈为奸的庞大组织,中心设在圣路易斯,每年都能骗取政府几百万美元的税款。财政部部长本杰明布里斯托是调查这一集团黑幕的主要负责人,在1874年上任后,他就着手组织了一批廉洁的官员深入寻访,不久便查封了数家酒厂和几个国内税务所。随着调查的深入,布里斯托发现其中牵涉的贪污受贿相当严重,他急于要将这些人绳之以法,但似乎总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在破坏他的努力。每当布里斯托派秘密调查员取证时,威士忌酒集团就好像事先知道他们要去似的,罪证总是忽然就不见了。

    这种戏剧化的情况重复了多次,布里斯托逐渐意识到,这个犯罪集团在政府高层可能有自己的眼线。不久,布里斯托方面截获了一些来自华盛顿的电报,上面写着“整顿家务,朋友要来看你”这样的暗语,追根溯源,发现电报底稿竟出自总统私人秘书巴布科克之手。后来的证据表明,巴布科克不仅收取了威士忌酒集团的大量金钱贿赂,还半推半就地接受了他们提供的“性贿赂”(一个以“西拉菲仙女”著称的名妓),并且与集团的主谋称兄道弟。

    格兰特受到极大震动,他指示布里斯托“不准让任何有罪的人逃脱”,但同时又为巴布科克求情。格兰特于1876年2月写了一份赞扬巴布科克诚实品格的证词,以供审判时为巴布科克辩护。面对着这样一份证词,由于陪审员们不愿与总统公然对抗,结果无奈地投票同意巴布科克无罪。而格兰特没有为之求情的其他110人则被定了罪。

    当听到巴布科克无罪的消息后,格兰特总统快乐地手舞足蹈,并立即派儿子去向巴布科克夫人道贺。更为荒唐的是,巴布科克并没有马上离开白宫,而是继续赖在那里,直到其好友贝尔纳普东窗事发才不情愿地离去。

    这真是美国历史上滑稽却又辛酸的一幕。

    舆论为之哗然。愤怒的布里斯托一气之下辞去了财长的职务。就连共和党内部的人士都异常悲哀地说:“共和党已成为迄今为止最腐败和堕落的党。”这一丑闻也使得格兰特第二个任期的最后阶段成为“垃圾时间”,其声望更是雪崩式跌落。自那以后,象征着裙带之风、上层腐败和任人唯亲的“格兰特主义”一词变得越发臭名昭著。

    3“猫爱上老鼠”:与来路不明的钱走得太近。

    格兰特同样令人诟病的是热衷于和富人交友,并自觉不自觉地做着他们的“保护伞”。在南北战争中,格兰特将军的进取精神受到了林肯总统的赏识,也被证明是取得诸多重要胜利的关键所在。但遗憾的是,在出任总统后,格兰特开始赏识起那些“富于进取”的有钱人来,而全然不管他们的钱是从哪儿来的。

    格兰特的这一“爱好”很快被那些野心勃勃的投机家利用起来,他们一方面小恩小惠地给格兰特夫妇送去各种礼品以拉近关系,另一方面则利用在格兰特身边的自己人为他们布局。而大大咧咧的格兰特在随意接受着他们礼物的时候,并未意识到其中暗含的风险。

    对格兰特来说,有些不幸的是,他的妹妹詹妮嫁给了一个名叫艾贝尔科尔宾的臭名昭著的投机商,而科尔宾恰恰是大投机商杰伊古尔德和詹姆斯菲斯科的帮凶。在此之前,这两个华尔街最肆无忌惮的人与科尼利尔斯范德比尔特进行了一场金融大战,赢得了对伊利铁路的控制权,而这场金融大战的主要内容是贿赂议员、收买法官和非法发行百万股伊利铁路股票。

    科尔宾这个“内线”很快发挥了作用。为达到借助白宫操纵黄金市场的目的,古尔德等人通过科尔宾和格兰特搭上了关系,而格兰特对于结识这些“有进取心”的金融家兴趣浓厚,殊不知自己与他们的交往有如一种“广告”,使人们意识到古尔德等人有着白宫这样的靠山。

    事实证明,古尔德的“广告宣传”的确起了作用。通过邀请格兰特乘坐游艇、乘坐古尔德掌控下的伊利火车专列,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政府是古尔德的大靠山,古尔德宣称的黄金价格会自由上涨是可信的。

    后来,黄金交易室仲裁委员会的主席在做证时说:“操纵黄金市场的投机商与华盛顿官方的每个人都建立了很好的关系,上至格兰特总统,下至国会山的守门人,这是一件妇孺皆知的事。”由此可见,当时美国的腐败文化到了怎样的地步:无论流言离奇到什么程度,人们都会说服自己相信。太多的腐败现象已使人们的判断力麻木了。即便是堪称个人诚信典范的海斯总统,其艰苦的反腐努力也无法改变这样一个事实:“腐败已经成为了美国公众生活中的一种流行”。

    古尔德对美国社会的了解显然要多于格兰特。在营造好舆论氛围后,古尔德接下来就要力求避免联邦政府的干预——因为只要政府将囤积的黄金大量抛入市场,黄金价格就会一落千丈,这样一来,通过垄断黄金抬升价格的阴谋就会落空。

    古尔德首先游说总统,将纽约财政总管助理的职位给了丹尼尔巴特菲尔德,因为这个职位管理着国库的纽约分库,任何卖出黄金的指令都必须由其下达,而巴特菲尔德收下了古尔德的一大笔好处费。然后,古尔德频繁创造机会与总统见面,并通过科尔宾大吹耳边风,利用格兰特对经济和政治的外行,说服他不要干预黄金价格。而格兰特也答应科尔宾,没有他的指示,财政部不会进行非常规的黄金出售。

    此时的古尔德吃到定心丸,于是和菲斯科携手大肆购买黄金,坐等大赚一笔。

    眼看着就要“成功”之际,令古尔德没想到的是,新闻媒体却坏了他的“好事”。一直对格兰特政府的种种做法持警惕态度的《纽约论坛报》的观察家霍勒斯格里利(也是1872年大选时格兰特的竞选对手),敏锐地看出其中的猫腻。在一篇社论中,格里利率先揭露了科尔宾等人的阴谋,并呼吁财政部立即采取行动。这直接造成了1869年9月24日的黄金大崩盘。由于古尔德事先从格兰特夫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