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认为,此次*总书记完整提出“四个坚定不移”颇具新意,而将“解放思想”列于四项之首,并称之为“党的思想路线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应对前进道路上各种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开创事业新局面的一*宝”,意义格外重大。
“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国。”*曾这样说。正是*在1978年亲自引导和大力支持了“关于真理标准的大讨论”,使之成为一场波澜壮阔的思想解放运动,为当年启动改革作了充分的思想准备。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夕,*曾发表重要讲话,题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在此后29年的中国改革历程中,解放思想的基本方针并没有变。但改革也有过反复,有过徘徊和犹疑。改革的每一步大的腾跃都需要新的巨大思想动力。当此之时,再度高扬解放思想的旗帜,往往成为寻求改革突破的重要手段。最典型的是1992年,*发表南方谈话,改革春风重临华夏大地。这一年,“解放思想”再度成为舆论主基调,为秋季*十四大确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方略奠定了思想基础。
“解放思想”并不是一般口号,而有其具体的指向,主要是指冲破“左”的思想禁锢,坚持改革开放,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左’的东西在我们党的历史上可怕呀!一个好好的东西,一下子被他搞掉了。”*南方谈话有此感言,所以他强调,“有右的东西影响我们,也有‘左’的东西影响我们,但根深蒂固的还是‘左’的东西。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此番“6?25”讲话,以“解放思想”为“四个坚定不移”之首,并将这一精神贯穿全篇,正是*上述主张的继续和弘扬。
解放思想必须实事求是,当前最大的实际就是中国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现实。近年来,一方面,中国经济发展繁荣成就巨大,越来越得到国际认可;另一方面,中国自身处在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推进过程中,面临大量挑战。在复杂的形势下,一些人的认识出现了混乱,甚至陷入某种“民粹”情结,以不切实际的分析吊高“胃口”,很容易引致偏差。
*在“6?25”讲话中要求“必须牢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主张“增强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的坚定性”,呼唤“提高想问题、办事情决不可脱离实际的自觉性”;在谈及科学发展观时,他提出“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D?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其经则主张十分清晰,可谓坚持了实事求是之本。
解放思想就要进一步改革开放。在这里,改革开放既包括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也包括推进政治体制改革。随着中国改革进入“深水区”,经济体制改革遭遇困难,“中间利益集团”的阻°?作用日益加大,政治体制改革相对滞后的负面影响亦愈加显著。当前,传统的“左”的思想出现局部回潮,对坚持市场导向改革提出挑战,表示怀疑,主张后退。而广大公众则对即将召开的*十七大能够深化改革,特别是推动政治体制改革大步向前充满期望。
*的“6?25”讲话重申“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表示将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讲话中还以相当篇幅专门论述政治体制改革,提出“要继续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健全*制度,丰富*形式,拓宽*渠道;推进决策科学化、*化,完善决策信息和智力支持系统;发展基层*,保证人民依法直接行使*权利;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弘扬法治精神,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强化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等具体主张,可视为近期政治体制改革部署的重要设想。而只要四个“坚定不移”落到实处,未来政治体制、经济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改革全方位联动的壮观局面就是可以期待的。这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的自觉行动。
2007年是回首之年,也是期待之年。30年前,*重返政治舞台,着手实施改革兴国大略;10年前,*辞世,中国改革列车隆隆向前,已成不可阻挡之势;今年,*中央总书记*再度提出“坚定不移地解放思想”,以此引领改革开放、科学发展之全局。2007年的整幅经卷还远未展开,但历史会记下这一章。
…2007年第14期…
中共十七大之公众期待
公众最关注的十七大议题中前四位依次为:加强对权力的监督和制约、深入反*斗争、扩大就业并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公正公平的收入分配体系——首列之两项均系政改核心内容,另两项与政改直接相关。
本期《财经》杂志2007年10月15日面世之日,恰逢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如本刊今年春节前夕对新一年中国各领域的走势预测时所概括,“2007:等待之年”——所等待者,正是这一天。毋庸讳言,海内外广泛关注此次大会,焦点之一就是新一轮人事安排,亦即新一届*中央委员会、政治局和政治局常委会的选举结果。这关乎中国未来的执政格局。不过,中国广大业界人士、普通公众以及真诚希望中国更好的海外人士,对十七大还有一层更殷切的期望,就是期望大会能够提出富于变革意义的新方针,特别是在政治体制改革方面能有所突破。官方新华网正在进行的民意调查显示,公众最关注的十七大议题中前四位依次为:加强对权力的监督和制约、深入反*斗争、扩大就业并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公正公平的收入分配体系——首列之两项均系政改核心内容,另两项与政改直接相关。民意昭昭,是为明证。
当然,自1978年年底算起,中国改革近30年,政治体制改革也在推进中。从实行领导干部职务的任期制和退休制到部分实现党政职能分工,从基层的*选举试点到依法治国的主张,中国政治体制已经有很大进步。然而,相对于经济体制改革中整体渐进与局部推进相结合的劈波斩浪之势,政治体制改革力度不足、整体滞后,确为不争的事实。由于改革滞后,政治体制中旧疾未除,新患再生,后果也相当严重:当前民间积怨最大者莫过于官场*蔓延,权力缺乏制衡;而识者所忧之处,还包括涉及垄断利益的经济改革难以推进,公共权力部门化、垄断化势头明显等,不一而足。
改革开放总设计师*早在20个世纪80年代即提出:“政治体制改革同经济体制改革应该相互依赖,相互配合。只搞经济体制改革,不搞政治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也搞不通,因为首先遇到人的障°?。”他还得出结论说:“我们所有的改革最终能不能成功,还是决定于政治体制的改革。”*的这些话至今被反复征引,但政治改革与经济改革“相互依赖,相互配合”的局面尚未出现。中国改革走到今天,经济成就举世瞩目,转轨经验众所公认,然而,政治体制改革仍长路漫漫,关隘未过,不能不令人感到遗憾和忧虑。
政治体制改革相对滞后,固然与是项改革本身的复杂性和敏感性密不可分,但一些利益集团刻意阻挠也不应轻视。此外,某些不应有的误解和顾虑也是政改不畅的重要经因。例如,有些论者总是担心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将导致社会不稳定,殊不知政改裹足不前才会成为动荡的温床;有些论者仍习惯于将“*”、“宪政”看做资本主义特有的属性,殊不知这本是人类文明的共有成果,亦为中国履行联合国*公约应尽职责;还有些论者认为,推行政治体制改革宜“只做不说”,殊不知此种封闭方式,潜意识中仍是“替民做主”,与*“保护少数人正当利益的多数人治理”的属性背道而驰。在种种自设障°?面前,政治体制改革一时间甚至成了敏感词汇;一些本属政改范畴的改革举措,也被冠以其他概念以“避重就轻”,直接影响了公众参与改革,更难形成政改的整体统筹观。当前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消除误区、更新观念、申明目标,实属必然。
政治体制改革百端待举,中心还是推进*。恰如经济体制改革绕不开市场,政治体制改革也绕不开*。*中央总书记*近年来对*有大量阐述,他明确指出,“没有*就没有现代化”,强调“保证人民依法实行*选举、*决策、*管理、*监督”,并提出“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推进社会主义*政治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以*的制度、*的形式、*的手段支持和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在今年的“6?25讲话”中,他再次申明“发展社会主义*政治”的奋斗目标。事实上,*新一代领导人提出的“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和谐社会”等施政纲领之所以深得人心,正是因为这些理念得以聚合*政治的内o?。
当然,政治体制改革可称“知难行更难”;在中国推进*离不开“文化合理性”的中国特色,又是“难上加难”。虽然繁荣的经济提供了相对宽松的外部环境,政改作为空前复杂的浩大工程,仍然要求政治家有高度智慧,要求成本最小化的周密设计,要求经历不断试错的渐进式经验过程。以民心论,现在可谓既求改亦企稳,有愿望也能面对现实。不过,民间的期待之火确实在熠然跃动,这对领导者会是挑战、机遇和考验。
…2007年第21期…
txt小说上传分享
中国在历史性临界期
在新一届领导层及中国近中期发展方略已定之后,接下来要的是行动。
2007年10月22日上午11时30分,*十七届一中全会闭幕后,*率新当选政治局常委与众记者见面;紧接着,新一届政治局委员名单公布。随着“十七大新领导班子组成”这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