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伪智慧的宿命:诸葛亮必败》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中国伪智慧的宿命:诸葛亮必败- 第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至于《水浒》中吴用这个形象,无论他再怎么聪明,再怎么有点子,都不能改变他成为宋江陪葬品的事实。按说吴用与宋江关系密切,对宋江欲投靠朝廷的想法早该清楚,可他却没有认识到接受诏安就是去送死。吴用在战争中为宋江出了不少主意,但他这个“点子大王”却不能站在战略的高度上去思考问题。到头来不得不面对失败而悬梁自尽。
  总而言之,战争绝对不是靠点子大王赢得的。拿朱元璋来说,若不是采纳了朱升的韬晦战略:“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他是绝对不会夺取天下的。民间评书中塑造了一个“点子大王”刘伯温的形象,也正说明中国人缺乏战略性思考。
  前些年中国出过一个叫何阳的“点子大王”,以及很多拍脑门帮企业想点子的人,但他们对企业的发展战略却不闻不问,实际上他们也不懂得企业发展战略。他们出的点子其实都很简单,比如,在卖不出去的手帕上印交通图,提高手帕的附加值;方便面调料包难撕开,就用糯米做调料包,好处是不用撕,一冲就化而且还能食用。企业刚开始还觉着新鲜,不断有人请他们做报告,向他们问点子。到后来企业回过味来,感觉这些点子也没什么了不起,比如手帕上印交通图,那该用多大一块布才能看清呀?再比如方便面调料包难撕开的问题,留个锯齿状的小口子不就解决问题了吗?何必要用糯米去增加产品的成本。与此同时,企业家们还发现,当经营战略有问题的时候,再好的点子也白搭。所以点子大王们越来越受人冷落了。后来,何阳因涉嫌诈骗宁夏酸妞饮料公司的广告款,被宁夏公安局抓捕了。据说宁夏的公安人员也很有点子,他们冒充客户约何阳在西安见面,何阳一下飞机就被戴上了手铐。
  点子大王何阳的被捕,并不说明中国人从此就改掉了拍脑门决策的毛病。点子大王们依然存在,只不过他们改变了自己的生存方式,把点子改称为创意。他们的缺点依然是不懂得企业发展战略。
  在某些企业培训的教材中,曾经把“将梳子卖给和尚”的能力,视为考核销售人员的主要指标之一。有些企业家天真地认为,只要聘请一些善于花言巧语的销售天才,就能将自家的劣质产品销售出去。
  若想把梳子卖给和尚,是有一定难度的。于是很多营销人员便发扬“点子大王”的才能,有的建议和尚把梳子当作礼品赠送给香客;有的建议和尚用梳子按摩头皮;还有的建议用梳子挠痒痒。看起来,这些人似乎真的很有点子,简直可以把黑的说白了,把死的说活了。
  然而真正有才华的营销人员是不屑于解答这样的问题的,因为他们不会把自己的能力施展在没有前途的产品上。他们甚至认为,“将梳子卖给和尚”是对营销高手的侮辱。
  笔者曾经在58位不同企业的销售人员中做了一项问卷调查,调查题的内容是:你怎样看待“将梳子卖给和尚”的销售理念?以下是笔者给出的选择:
  

创意未必挽救命运(2)
(1)绝对信奉这一理念,而且全力摸索如何“将梳子卖给和尚”的技巧。
  (2)努力做到“将梳子卖给和尚”,也要留意更需要梳子的有头发的消费者。
  (3)最好是把梳子卖给有头发的客户,万不得已才尝试“把梳子卖给和尚”。
  (4)决不把心思放在“将梳子卖给和尚”,全力以赴寻找最需要梳子的客户。
  在填写问卷的调查对象之中,有4人选择了第(1)项,有8人选择了第(2)项,有19人选择了第(3)项,17人选择了第(4)项。
  笔者发现,选择第(1)项的4人都是刚进公司不到半年的新员工,他们年轻气盛、血气方刚,而且都刚刚接受过一次洗脑式的销售培训,显然对市场的艰难程度还没有做好准备。选择了(3)、(4)项的大都是拥有三年以上销售经验的员工,他们深知:‘将梳子卖给和尚’只是一种投机取巧,即使成功了,也只不过是一种巧合。
  在一次销售经验交流会上,大部分销售经理都认为:最好的销售人员应该把最合适的产品卖给最合适的人,“将梳子卖给和尚”是对优秀销售人员的极大浪费。还有人指出:“如果连女性都不认同这种梳子了,说明这样的梳子不值得去卖。聪明的销售人员应该立刻跳槽,去卖那些更有市场前景的梳子。”
  “将梳子卖给和尚”是一种“重技巧,重点子,重创意,而忽视发展战略”的营销理念,也是普遍存在于企业界的认识误区。长期坚持这样的观点,必然会“抓了芝麻而丢了西瓜”。
  诸葛亮就是这样,明知道自己的梳子不行,还偏要挖空心思把梳子卖给和尚,却不在改进产品上下功夫。也许有些和尚买了诸葛亮的几把梳子,但这丝毫不能阻挡诸葛亮的梳子厂关门倒闭的命运。
  

中国文化的战略固执
诸葛亮的战略固执,有着其文化背景的因素。中国文化的整体发展,原本就是运行在一个固执的方向上。好比一条直线,刚开始时还基本处于跑道上,但越向前延伸就越偏离正道。
  诸葛亮在起跑的时候,也帮助刘备“三分天下而有其一”。但由于他固执地坚持“隆中对”时制定的战略,结果越到后来,就越走向失败。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的确值得我们骄傲。但中国文化也存在着严重的战略固执。在漫长的中国封建社会,儒家文化牢牢占据了主流思想阵地,“百家争鸣”的景象从此未再出现。
  在中国文化的战略固执之下,文化人只能在细节上小功夫,于是便有了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的出现,文人墨客们流连于风花雪月之中,他们咏山、咏水、咏妓女,就连许多著名的官吏,也醉心于儿女情长的文字之中。难怪自汉朝以后,中国没再出现说得过去的政论文章,也没再出现说得过去的哲学思想。
  长期的文化固执,塑造了中国人固执的思维模式。身处这样一个文化背境之下,诸葛亮身上的军事战略固执也就不难理解了。
  

诸葛亮的急功近利(1)
在《三国演义》中,刘备寻访诸葛亮,正巧遇到诸葛亮的好友崔州平。崔州平认为诸葛亮出山不合时宜,于是对刘备说了下面一段话:“此正由治入乱之时,未可猝定也。将军欲使孔明斡旋天地,补缀乾坤,恐不易为,徒费心力耳。岂不闻‘顺天者逸,逆天者劳’,‘数之所在,理不得而夺之;命之所在,人不得而强之’乎?”
  可以看出,崔州平是一个非常清醒的人,他认为世道的发展有一定的规律性,当时正值由治世进入乱世,再次进入治世则需要较长的时间。凭刘备的实力,做乱世英雄还行,但要一统江山则操之过急。即使刘备有诸葛亮辅佐,也不可能“斡旋天地,补缀乾坤”,若要强行出击,则必将受到世道规律的惩罚。
  然而,孔明毕竟自视甚高,岂能把“天道”放在眼里。他甚至认为“人谋”可以胜过“天时”。在诸葛亮的军事生涯中,他总是不顾客观条件的限制,强行用兵,强行用计。结果他的努力只是达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诸葛亮的急功近利,最主要表现在北伐中原上。蜀军在夷陵之战惨败给东吴后,实力已经大大削弱,原本应该好好休养生息,但诸葛亮却在刚刚平定完南蛮人叛乱不久就选择了北伐,这无疑是一种危险的冒进。
  诸葛亮第一次北伐之前,曾有太史谯周反对,谯周认为北方旺气正盛,难以攻克。但诸葛亮认为天道变易无常,所以人不应该拘泥于天道。后来诸葛亮的六次北伐均告失败,而且自己还丢掉了性命。这不能不说是急功近利之下违背天道所酿成的恶果。
  对于诸葛亮的失败,陈寿在《三国之》中有很深刻的评价:当此之时,亮之素志,进欲龙骧虎视,包括四海,退欲跨陵边境,震荡宇内。又自以为无身之日,则未有能韬涉中原、抗衡上国者,是以用兵不戢,屡耀其武。然亮才,于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而所与对敌,或值人杰,加众寡不侔,攻守易体,故虽连年动众,未能有克。
  在陈寿看来,诸葛亮虽有一统山河的抱负,但却不具有攻城略地的军事才能,加上敌强我弱,所以诸葛亮无法攻破曹魏政权。可诸葛亮却不断兴兵动武,攻打曹魏,这是明显的急功近利的特征。
  蜀、魏相比,众寡悬殊。蜀国若想以弱胜强,除非实现以下条件:
  一、曹魏政权走向腐败,国力衰退,且民心思变。
  二、蜀汉政权经济繁荣,国力昌盛,人才充足,人民渴望恢复汉室。
  从当时天下格局看,以上两个条件并不具备。尽管诸葛亮外连东吴,内平南越,立法施度,整理戎旅,工械技巧,物究其极,科教严明,赏罚必信,无恶不惩,无善不显。据说,在诸葛亮的整治下,蜀汉地区出现了道不拾遗,强不侵弱,风化肃然的景象。但是这一切都无法和强大的曹魏政权相抗衡。
  曹操自“挟天子以令诸侯”,占据北方大部分土地以来,笼络天下豪杰,招揽各方人才;扶和戎狄,安定边界;旁施勤政,恤慎刑狱,吏无苛政,民无贰心;采用屯田制,积极兴修水利,大力发展盐铁业,使全国经济得到快速发展。
  曹丕在位期间,主动施展仁政,对鳏寡孤独及贫困不能自立者赐谷,遇灾害时期,则下令官府开仓放赈;全国上下奉孔尊儒,加强王化教育,维护政治稳定;同时曹魏对外继续采用扶和之策,开通丝绸之路,与西域通货,促进了商业的发展。
  在曹睿继位以后,更加显现出沉毅果敢,善用人才的品性。为鼓励农民积极生产,曹睿亲自到田间耕种示范;为减轻农民负担,他下令免去贫困者的赋税。在军事方面,曹睿放手让司马懿去抵御诸葛亮。为了减轻司马懿的负担,他命令司马懿坚壁清野,以逸待劳。而他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