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经济学》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日常经济学- 第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是些没有情感的计算器,上述情况并不会对我们的行为带来任何影响。可实际上,我怀疑,
  我们中至少有一部分人,会因此花掉比从前更多的
  钱—毕竟,原来我们是亲手拿着自己挣到的血汗票子。
  此外还有一个谜。我们都知道,每月不按时全款还清信用卡账单,就再也得不到延长的免息
  还款天数,可为什么这样的人很少把卡转到提供超低利息但没有免息期的银行呢?我怀疑这
  种不情愿,混合着一种自欺欺人与难以自律的情绪。这些人总是告诉自己说,下个月会按时
  还款,跳出债务陷阱,所以想留着这些卡,获得最高可达55天的免息还款期。
  你可以看到,传统经济学和行为经济学对税收指数化的态度针锋相对。传统的理性观点认为
  ,政治家未能根据物价上涨指数逐年调整所得税比率,会导致税级攀升—从而使得所有人都变
  成“通货膨胀隐性税收”的受害者。故此,必须尽早结束这种浮华的不公正。但政客们对税收
  指数化明显没什么兴趣,坦白地说,公众对此一改革也没施加什么压力。
  为什么呢?我认为,是因为公众对政府财政从根本上存在着矛盾态度。一方面,我们讨厌加
  税的提议,无条件地反对任何新增税种;另一方面,我们又要求政府无限增加开支。所以,
  政客们把税级攀升当做一种不那么秘密的秘密武器,帮助自己摆脱困境。这就好像是政客和
  选民们达成了一份不成文的契约,内中有一条款,要求税收尽可能低调上涨。
  我们知道,公众很喜欢幻象。我们喜欢这样的想法,凭借医疗保险,公立医院“免费”,有了
  “全额报销”,看医生也“免费”。当然了,没有什么东西真正免费,我们是通过税款来支付这
  一切费用的。但多亏了这两个幻象,医疗保险制度才一直大受公众欢迎。
  但就反驳传统经济学的弱点而言,非正统经济学到此为止了。本书中有不少地方,我都发现
  有必要预先提醒各位读者注意这些弱点—当然,这其实也是对经济理性主义(我们时代的主流
  意识形态)的间接称赞。
  可传统经济学的一个极大缺陷,就是对像家务劳动这类的简单事情,采取彻底的忽视态度。
  于是,我们花在家务上的劳动时间—由衣食住行和子女教育5大“行业”组成—比花在市场上的工
  作时间要多20%,可经济专业却摆出一副“它不存在”的样子。它跟GDP无关,所以我们可以不
  管它。生活的这两个部分彼此交易彼此竞争,但我们却把全部的注意力集中到其中之一上。
  可怕啊!
  经济理性主义告诉我们,当今时代,国家经济受到的管制越来越少,消费者面对的选择越来
  越多,这绝对是福气—它能带来更低的价格,更好的服务。当然了,有选择总比没选择好。的
  确如此。然而,大多数经济学家却忽视了一个更深刻的事实(大概是因为他们都叫别人去买
  东西),也就是:寻常人经常发现选择会带来困惑和不适。选择成了一种便利的商业机制,
  用以提高利润,回避价格或服务竞争。
  有人或许认为,经济学跟时间问题没什么联系。实际上,时间和经济学纠缠得难解难分,经
  济学的目标,可以轻松地转化成“帮助人们克服时间不足问题”。问题只有一个:经济学的答
  案,是想方设法往每个小时里填入更多内容,让我们的生活过得越来越快。经济学有一个极
  为根本的假设(因为太过根本,所以反而提得不多):更多就更好。这是一个可以理解的错
  误。但在我们这个愈发疯狂的世界,聪明人要懂得,有时候少即是多。
  不过,我对经济学最担心的是,它把自己弄得迷了路,陷入了对消费的无限制追求。诚如我
  们所见,经济学最初的目标,是帮助人们实现效用—也即个人满足,主观上的健康或幸福,随

导言:日常经济学(4)
你怎么说都行—的最大化。后来,由于效用无法测量,它改为集中力量,帮助社会最大化商品
  与服务的生产及其消费。从这一刻起,经济学迷了路。于是,我们有了这样一个专业:鼓吹
  消费主义为人生的至高目标,为了达成这个目标,可以牺牲其他所有社会或精神上的追求。
  环首四顾,想到经济学家们如此精确地道破了我们时代的心境,你或许可以原谅他们。如今
  我们对消费的热爱是如此真挚投入,家庭的支出居然超过了收入—我们的存款成了负数。我们
  好多人加班加点地挣钱买东西,以为这样就能让自己幸福。即便如此,我也怀疑,经济学家
  对消费的痴迷,不过是因为他们看穿了驱动我们的力量到底是什么。仔细看看我们买的东西
  你就会明白,很多时候,我们想要的并不只是“东西”。
  一辆开了10年的丰田,照样能安全可靠地把我们从甲地送到乙地,可要是我们买了一辆崭新
  的欧洲车,我们想要的不光是速度更快,行驶更平稳,坐着更舒服。那我们想要的到底是什
  么呢?社会地位。我们是想暗示(炫耀)自己在社会阶层里的优越位置。看看我们在衣服、
  娱乐上花的钱,看看我们送孩子去的私立学校,看看我们选择居住的房子和社区等等,你会
  发现,除了功能,我们还想要买到地位。当然,大多数炫耀优越地位的东西,只可能来自价
  格很贵的品牌和款式—(非正统)经济学家称之为“地位商品”。
  对这种通过消费暗示地位的做法,大多数传统经济学家采取视而不见的态度。当然了,它们
  可能的确不值一提。为什么呢?因为,从整个社会的角度来看,对地位的追求是毫无意义的
  。地位竞争和军备竞争一样,有赢家就有输家。所以,如果我们确实在意地位,而非满足欲
  望,那么,经济学帮不了我们。换言之,我们会在经济学家的驱赶下,走上一条无益之路。
  它们显然不能提高社会的整体效用性。
  商人素来想让我们对抽空消遣—放公共假期,连休4个星期的年假(哇!),周末不愿上班—心
  怀愧疚。传统经济学—或者说,教科书上的经济学—有力地还击了这种糊涂念头。为什么?因
  为经济学意在帮助人们最大化效用性或满意度,你用不着太聪明也知道,闲暇对人来说很有
  用。麻烦的是,在传统经济学家手里,闲暇的价值仅体现在初级课本上。这类书的一大潜在
  主题便是:闲暇很好,一点儿也不坏,所以我们应该忽视商业宣传,多多休息。
  尽管经济理论承认闲暇带给我们的好处,可另一方面,该主张又说错了一点。理论认为,闲
  暇有益,是因为它不工作,因为我们都知道工作让人不舒服。真是这样吗?对一部分人、一
  部分工作来说,的确如此,但对大多数人来说,在大多数时间,工作同样能带来效用。实际
  上,许多人的个人认同都来源于自身职业。还有,难道经济学家没听说过工作满意度吗?他
  们当然听说过,而且很快接受了这个概念。麻烦在于,他们的经济模型没听说过工作满意度
  ,而且,大多数经济学家似乎都忘记了这一错误假设给自己建议的政策、做出的预测带来了
  什么样的偏差。
  经济学家的模型大多重视诸如需求、供应和价格等因素,而忽视了经济“制度”所扮演的角色
  。这里的经济制度,不光指组织,还包括法律、习俗和行为规范,它们围绕在特定市场周边
  ,维持着该市场的运作。
  这些东西,经济学家(以及商人和政治家)在思考受薪劳动力市场中的女职工问题时是看不
  到的。妇女们想要带薪产假?天哪,你就不想想这会给企业带来多少额外成本?然后企业只
  好用提高产品价格的方式来转嫁成本。的确如此,它们肯定会这么做。可许多早成定规的长
  期惯例,同样会提高企业的成本,比如每个星期只工作40个小时,年假,长期服务假,甚至
  病假。怎么没见人对此说三道四?
  这里,人们忽视了一点:上百年以来劳动力市场形成的诸多制度,是为了满足男性而非女性
  的需求而存在的。从前,要是生了女孩,我们甚至犯不着让她们接受良好的教育,以便能在
  劳动力市场中获得一份高度技能化的工作。可今时不同往日—妇女,她们的家人和纳税人,都

导言:日常经济学(5)
在为女孩的教育大量投资。是以调整劳动力市场制度,使之适应女性的要求,不仅符合两性
  平等的观念,也符合经济学原理。如果你看不出这一点,你就不配做个经济学家。
  我深信,女性在教育上的解放,以及随后在职场上掀起的女性文化,乃是我们时代最深刻的
  经济和社会变革。诚如我所说,最先观察、报道重要的社会变化,是记者的特权,本书记下
  了我的大量尝试。我本应把可怕的全球化亦列作本时代的突出发展趋势,但请允许我把这个
  丑陋的字眼放在两个不那么叫人反感的标题之下:技术的进步和高度物质主义的兴起。
  当然了,新技术的话题并不稀奇。自打19世纪初工业革命一开始,更新更好的机器,更新更
  好的工作方法,一直在源源不断地蓬勃涌现。变革的技术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这个话题
  也不稀奇。技术很好地说明了我的观点:经济学中最有影响力、最重大的主题,其尊贵的地
  位正是源自它们对我们日常生活的深刻影响。如果你想一想电脑的推广使用以及近年来通信
  技术的进步,给我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了何等深入而又迅猛的变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