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付出了惨痛的代价。但如果那些幸存者和后来人,能从这教训中有所启迪和裨益的话,那么,这种代价再大也是值得的。
。 想看书来
本色做人(1)
在印度和东方,各族人民在战争中所展示出的力量和勇气丝毫不逊色于英国人。而且,在许多其他方面的行为中,他们比英国人更加爱好和平与仁慈。那些英杰义士们将在人们心中永远留存,那些真理的传播者们也永不会被遗忘。从泽维尔到马蒂和威廉斯,有一大批杰出的传教士,他们以一种忘我的精神辛勤地工作,决不为扬名于世,而是为挽救自甘堕落的种族。
这些人凭着巨大的勇气和百折不挠的精神,忍受种种艰难困苦,经历无数生死考验,历尽磨难,饱尝辛酸,却仍义无反顾地沿着自己既定的道路前行。在他们中间,最为杰出的人物之一是弗兰两斯·泽维尔。他出身名门,生活中并不缺少享乐、权力和名声,但是,他用自己的一生向世人证明了世间还有比等级和地位更有价值的追求,还有比积累财富更高尚的志向和抱负。
在礼貌和精神情操方面,泽维尔是一个真正的绅士,他勇敢、可敬而又慷慨大方;善于领导且颇具才能;易于说服而又颇具感召力,是一个极富耐心、意志坚定而又精力旺盛的人。21岁的时候,他成为巴黎大学的一名哲学教师。在那里,扎维尔成了罗约拉的亲密朋友和同事,不久,他带领第一批新入教的一小帮救徒到罗马去朝拜圣地。
当葡萄牙的约翰三世决定把基督教移植到印度地区以扩大他的影响时,他首选波巴迪纳作为他的传教士,可是.波巴迪纳由于重病在身未能成行,约翰三世只得另找人选,这次,他选中了泽维尔。泽维尔缝补了破烂不堪的法衣后,只带了祈祷书.就向里斯本进发,从那儿搭船踏上了这次东方征程。
在他所乘坐的这艘去印度果阿的轮船上.还有总督及赶赴印度增援的1000名官兵。虽然船上有一间小舱室可由扎维尔自由支配,但在整个航程中,他都头枕缆绳,睡卧甲板,和水手们吃在一起,对他们处处关照,并且带领他们娱乐、帮助他们护理病患,他因此而完全赢得了水手们的心。他们都对泽维尔十分尊敬。
到达果阿,对那里人们堕落的生活,泽维尔感到震惊,不论是外来人还是本地人都是如此。外来者带来了各种邪恶,肆无忌惮,丝毫不受约束,当地人则盲目模仿。泽维尔摇着手铃走遍果阿的大街小巷,他恳求人们将自己的孩子送到他那里去接受教育。
不久,他招收到了一大批学生,每天认真地教导他们。同时,他还走访了麻疯病人,以及各个阶层中处境悲惨的人们,试图缓解他们的痛苦,带给他们生活的真谛。每听到人们痛苦的哀诉,他都感怀于心。当听说马纳采珠渔民的沉沦与凄惨境遇后,他便即刻赶去看望。他再次摇响手铃发出仁慈怜悯的召唤,他为人们洗礼,给他们教诲,不过,这一切只能通过翻译进行,因为他不懂当地语言。他的帮助,对处于悲凉境地中的人们影响至深。
在泽维尔走过的科摩罗海岸,从城镇到农村,从庙堂到集市,到处都回荡着他悦耳的手铃声——他把当地的人们召集起来倾听自己的教诲。他携带着《教义问答集》、《使徒教义》、《戒律》、《主祷告文》和其他一些教学祈祷仪式方面资料的翻译本,为了使孩子们用自己的语言记住这些教义,他反复朗诵,直到他们牢牢记住,随后,他又让孩子们把这些经文教给其家人和邻居。在科默隆海角他还任命了30个牧师管理30多座基督教教堂。这些教堂都十分简陋,大多是一间间屋顶上装有十字架的简单农舍。 电子书 分享网站
本色做人(2)
他随后又去了特拉凡格尔,一路上,他同样摇着手铃,挨家挨户为人们洗礼,有时竟累得抬不起手腕。他不停地宣读教义,直到喉咙沙哑。泽维尔评价自己说,在这里传教的效果远远超出他的最高期望。泽维尔纯洁、热心和雅致的生活以及他无私高尚的行为胜于任何说教和雄辩,他所到之处,人们弃恶从善,相继皈依。那些见过扎维尔、听过他布道的人,单是出于同情心,也会在不知不觉中被他的热情打动。
“回报丰厚,耕耘未足”,正是带着这样一种想法,后来泽维尔又到了马六甲和日本。在那儿,他发现自己完全置身于不同语言的新种族中,因此他做得最多的是慨叹和祈祷,坐在病人床边为他们铺展枕头、照顾他们,偶尔,会把自己白色法农的袖口浸湿,从中挤出几滴水来为死者施礼。面对任何事,泽维尔都满怀希望,毫不忧惧,这位勇敢的战士正是凭着坚定的信仰和非凡的力量在追求着真理。
他曾经说过:“只要能拯救一个灵魂,我情愿忍受千百次痛苦的折磨——即便是死亡。”虽忍受饥渴,历尽艰险,但仍热情满怀,为完成使命他从不知疲倦。最后,经过11年的辛勤工作,这位了不起的英雄想方设法来到了中国,但在海南三亚期间他患了热带病,也就在这里,他接受了荣耀的桂冠,辞别人世。或许,像这般气质高贵,无瑕纯粹,克己献身又一往无前的英雄真的是盖世无双的。
在这一领域的工作中.其他一些传教士追随了扎维尔,如施瓦兹、卡雷和马两门在印度.古兹拉夫和莫里森在中国,威廉斯在南西兹,坝贝尔、穆法特和利文斯坦在非洲。约翰·威廉斯这位爱尔蒙加的传教士,以前曾是一位家具铁器商的学徒,尽管被认为天资愚笨,但他在本职工作上却技巧娴熟.高超灵活。因此,师傅常把一些做工要求特别仔细的活计交给他去做。他也非常喜欢去做一些店铺之外的其他工作。
偶然的一个机会,他听了一个布道,这大大改变了他的想法,他成了全日制学校的一位教师.在传教过程中,他的关注点逐渐转到公众*上来,并决心献身于它。伦敦救士协会对他的工作颇为认可,那位五金商也同意他在合同到期之前离开商店。他把工作的重心放在太平洋诸岛,特别是塔希提岛、雷亚堤岛和拉罗汤加岛。就像最初的传教士那样,他自己干活,打铁,种园子,造船只。他竭力传授岛上居民文明生活的技艺,引导他们信仰宗教。正是在他不知疲惫的工作中,他在爱尔荣加海岸遭到了野蛮人的残杀·对于殉道者的王冠,他受之无愧。
利文斯坦博士的传道生涯是在所有传教士中最让人感兴趣的,他曾以自己特有的一种非常谦逊的方式讲过他的生活故事。他的祖先是贫穷的苏格兰高地人,但是十分诚实。据说,其中一人以智慧和审慎著称,临死之际,他把儿子们叫到身边,说他不得不给他们留下一件遗产,他说:“在我一生中,我极为细致地考究了我所能发现的我们这个家族的所有传统,在我们的祖先中我从没有发现一个不诚实的人,即使诚实不是天生的流淌在你们血液之中,诚实也不是自然而然的属于你们,但是,你们每一个人以及你们的后代都必须诚实行事,而是我给你们留下了这样一条规矩:“诚实”。
本色做人(3)
10岁的时候,利文斯坦被送进了格拉斯哥附近的一家棉花厂作“穿孔工”。他用自己第一个星期挣得的部分薪水买了一本拉丁语法书,开始学习拉丁语,后来在一所夜校里他又学习了数年。为了掌握所学内容,他每天熬夜到晚上12点或更晚,每次都要等他母亲催促,因为第二无早晨6点钟他就得起来上班。这样,他通读了古罗马诗人维吉尔和贺拉斯的作品,此外还涉猎了各种作品,除了对所能找到的小说感兴趣以外。他还对自然科学和游记散文有特别的爱好。他的空闲时间非常之少,但是,他把这些事件全部都用在了植物学的学习上.或用来到附近采集植物标本。
他甚至能在工厂机器的轰鸣声中读书。把书本放在旋转的机器上,当机器转动时,他就一个句子接一个句子地阅读。通过这种方式,这位执著的少年获得了大量有用的知识。长大成人后,他决定做一名传教士,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为了更好地胜任这项工作,他开始学医。为了能让自己负担得起,学习医学、希腊和神学文所需的费用,他勤俭节约,在格拉斯哥的几个冬天的假期里,还到工厂去当一名纺纱工人。这样他念完了大学,在这期间.完全靠自己工作挣钱供养自己,从来没有接受过别人的任何资助。
他很坦诚地说:“回顾过去的艰难生活。我不禁满怀感激之情,因为这一经历对我的早期教育非常关键。如果可能的话,我还愿意从这种卑微的生活开始,经受这种艰辛的考验。”最后,他修完了医学专业的全部课程,写出了拉丁语论文,通过了各种考试,拿到了内外科行医执照。最初,他本想到中国,但是,当时正值中英战争,他的计划无法实现。由于他在伦敦教士协会供职。于是1840年他被协会派往非洲。
他曾经打算通过自己的努力去中国。他说在他被伦敦教士协会派往非洲时,内心的惟一的痛楚是,因为“这对于一个习惯于按自己的方式行事的人来说,是不能忍受的,而目前的这种工作方式取决于别人。”刚到达非洲,他便满腔热情地干了起来,他对只投身于和其他人的共同劳动这一思想感到难以容忍,但是,当时并没有很多独立的工作可做,于是,他便从事一些建筑业的手工劳动和制作一些工艺品。他把主要精力用于传教,他曾经说过:“传教使得我感到精疲力尽和不适应.就像当时我作为一名纺纱工人夜晚学习时的感觉一样”。
除了传教之外,在和博茨瓦纳人共同劳动的同时,他挖掘沟渠,建造房舍,耕田种地,饲养家育,既教给当地人宗教信仰又教会他们怎样劳动。当他第一次和部分本地居民步行去一个很远的地方时,他无意中听到人们在议论他的长相和力量。他们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