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怨天尤人”,排放怨气。这种类型的人分两类,一类是真出力、能干活,也能发牢骚,好像这年头出力的活都让自己干了,而世界上的不平都让自己遇上了,一有机会先发泄不满,一张口就是“牢骚味”。还有一种是不干活,只抱怨,似乎是天生我才无所用,上天不给机会,领导不给条件,让人觉得他浑身上下散发出的都是“怪话味”。其共同之处就是整日一肚子委屈,满腹牢骚,时不时地排放“怨气”。“怨气”对情感环境的污染虽然不像“怒火”那样明显,但它的潜在危害并不小。经常发泄“怨气”,就好比在自己的周围排放二氧化碳,如果浓度不高,倒是关系不大,若是“排放”过量,其后果可想而知。
从环境污染来认识情绪污染(2)
“目中无人”,排放傲气。这种类型的人自命不凡、高傲自大,不知道尊重别人,也就无从体察别人的情绪。习惯于否定别人的成绩或见解,喜欢有人奉承、赞美,听不进批评和忠告,辨不清真假与是非,经常不由自主地飘飘然,自我感觉良好,时不时流露出骄傲自满的情绪。对于正常的人来说,吃饭无疑是“第一要务”,受尊重大概要排在第二位了。而且在实现了“更高水平”的小康生活以后,受尊重也可能会提升为“第一要务”。假如一个人时常有“傲气”泄漏出来,就把他人的尊严给“污染”了,那么,这个人自然是让人厌恶的。也许一些人还会采取措施,积极地“治理”一下。比如,可能会有一些负面舆论扩展开来,使当事人的个人品牌价值大大缩水。
怒气、怨气、傲气,都属于“情绪垃圾”,这些东西和工业垃圾一样,不排放是不现实的,但排放应该适时、适量、适当才行。这就需要找出导致上述“三气”生发过度的原因,从源头上进行有针对性的治理。那么,这“三气”过度生发的主要原因有哪些呢?
第一,追求完美。有的人喜欢追求完美,他看每一个人都觉得有不足,他看什么事物都觉得有遗憾。这类人自然会“三气”生发过量,排放当然超标。“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每一个人都有缺点,每一个事物都有缺憾,完美是不切实际的,完美意味着灭亡,美中不足才是真实可靠的。有时候,人需要有点“抱残守缺”的勇气,让生活或事业有一点残缺和遗憾,不去求全、求圆、求满。这种“抱残守缺”其实才是可持续的发展观。“花未全开月未圆”,才是人生好时光。
追求完美是一个永远的过程,当下可以做的,只能是争取更好一点。如果一个人对事对人都既能看到发展进步,又能正确对待缺憾与不足,并且能够对别人小的过失不斤斤计较,则“三气”的生发量将会大大下降。
接受自己的不完美,也善待别人的不完美,生活也许就会完美一点。
第二,信奉一定、必须。任何一个人都不可能会做成所有的事情,而只能做成某些事情或某件事情。任何事情都具有不确定性,都有可能成,也有可能败,如同高山与峡谷都是地球的组成部分一样,挫折与成功也都是人生的重要内容。正所谓尽人事、听天命。或者也可以这样来理解,你内心的火与水本可能制造出生命的激情与幸福的热泪,可你自己把人生的“定值”(电力专业术语,指引起保护装置动作的设定值,包括电压、电流、方向等参数)整定错了,使你的“情绪管理机制”误判断、误动作,激情之火与幸福之泪便只能以怒气与怨气的形式排泄出来。一个人可以对某种事情有所追求、有所设计、有所经营,但不必看重所谓“一定”的结果。
“一定”不是真理,可能是真实;“真实”不一定是必然,可能是意外。把一定、必须看作是期望,而不去强求,怒气与怨气就不会“超标”了。
第三,双重标准。人类世界上最不准的天平是衡量自己的天平。我们每一个人都经常使用双重标准。对待错误与不足,我们往往不自觉地用“手电筒”,只照别人,不照自己。一味地指责别人,从不检点自己的人并不少见,只是我们一般看不到自己就有这样的毛病。人们对待自己的人格、能力与成绩,往往用“升压变压器”;对待别人的人格、能力与成绩往往用“降压变压器”;或者以己之长比人之短,或者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习惯于把自己置于特殊的地位。“双重标准”必然造成“三气”的生产能力过剩,排放超标。
多看看别人的长处,多看看在自己“身后”的那些人的长处,并以此经常校正自己心中的“天平”,使之处于公正与平衡的状态,心平气静才可能使自己的情感不出现大的起伏与偏差。
第四,见不得别人好。有的人嫉妒心特别强,只要自己好,容不得别人好。培根说:“嫉妒是由自己与他人的比较而来,在一切情欲当中,嫉妒是最强烈、最持久的。”想自己好,并没有什么不对,但不想让别人好,就成了大问题了。巴尔扎克说:“嫉妒者他受的痛苦,比任何人遭受的痛苦都大,他自己的不幸和别人的幸福都使他痛苦万分。”古人说,望人好,自己好。这样的道理不见得人人都信服。时下,似乎讲“狼道”更有时代精神,疯狂地“吃人”,才更男人。在许多人内心深处,合作共赢不过是幌子,鱼死网破、你死我活才是真实的生活(有的是自觉的,有的是潜意识的)。可惜,这些人并没有认识到,按照这样的思维为人处事,虽然从物质形态上看,的确有的人一时赢了,有的人一时输了。但从人生幸福的角度看,则没有一个是胜利者。可以说,容不得别人好,是人类不幸的主要根源,也是各种人间悲剧的重要发源地。你希望人好,一方面,别人才会希望你好(当然,它不是一对一的交换,而是对人际关系总体而言的),你好起来的有利条件就增加了;另一方面,别人好了,你也不会郁闷。如此,你的怨气或怒气就有可能实现“零排放”。
你希望别人怎样,别人也希望你怎样。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物理学规律,也符合情感互动规律。
第五,只进不出。有的人是属“二极管”的,单向导通,只能进,不能出。这样的人只知道索取,不知足,不知止,更不知回报。他已经从别人身上得到九个好处了,第十个没得到,他就心生怨恨。如果别人再希望得到他的关照,或者让他做出点牺牲,他就产生出满肚子的怨气,好像吃了天大的亏似的。这是既缺少人情,也不讲人理的行为。打一个不太贴切的比方:你和他人合作开办公司,他人投资的时候你很高兴,他人没有能力投资了,或者不愿意再投资了,你就心生怨气,这显然是与情与理都讲不通的事情。“吃水不忘打井人”,一个人要能够体察和分享别人的关爱,也能够体谅和关爱他人,这样才能大大降低“怒气”与“怨气”的产量。
“忘记过去意味着背叛”。你背叛了自己的过去,意味着有人会背叛你的今天。或者说,你今天是如何怨恨别人的,明天别人会以同样的缘由怨恨你。
“将心比心”应该是把心放在别人身上,从别人的处境、别人的立场去想,而不是我这样想,别人肯定也这样想。
从生理疾病来认识“情绪疾病”(1)
人食五谷杂粮,生理上没有不生病的。人有喜怒哀乐,难免会有不恰当的情绪反应,并可能由此造成“情绪疾病”,而“情绪疾病”又会引发生理疾病,形成恶性循环。这里说的所谓“情绪疾病”是指不恰当的情绪反应向内造成的理性蒙蔽及精神疾病。确切地说,情绪疾病也属于神经病的范畴。神经病是由恐惧和防御恐惧并试图找到解决冲突倾向所造成的心理困扰。或者说是理想的自我与现实的自我之间存在的差距并试图消除这种差距所造成的心理困扰。只有当这种心理困扰偏离了特殊文化中的共通模式时,才会被称为神经病。
现代社会崇尚科技,利益至上,缺少人文关怀。人类面临的情感环境也和自然环境一样,呈现出“沙漠化”倾向,人的“情绪疾病”也呈现出多发、易发的趋势。当今发病较多的“情绪疾病”有:
“忧郁症”。有人说,20世纪是焦虑的时代,21世纪是忧郁的时代。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估计,忧郁症是世界范围内导致残疾的第四大因素。其发病率正在迅速增加。在西方国家,高达1/3的人群在其一生的某个时期都曾有过一次抑郁发作,15%至20%的人被诊断为慢性抑郁。正常人的忧郁情绪首先是由一定客观事物刺激引发的,也即是“事出有因”的;其次,这种情绪是短期的,经过自我调节就可以消除(心理医学规定一般忧郁不应超过两周,如果超过一个月,甚至数月或半年以上,则肯定是忧郁症状)。而忧郁症患者的忧郁情绪通常是精神上受到打击后的过度反应,即“小题大做”;也有的是不应有的,即“无缘无故”。自卑、悲观、完美主义者及依赖性强的人较易得忧郁症,这类人格特质是造成忧郁症的主观因素。生活中如遇到一连串的挫折、失落、慢性病等,这些外在条件是引发忧郁症的客观因素。在人的一生中,有三个时期较易得忧郁症,即青春期的后段、中年及退休后、老年人。
忧郁症的核心症状为:缺乏动力、情绪低落、对任何事情都没有兴趣,易疲乏,说话少且音调低、语速慢,动作少且缓,严重时僵呆,但也有时急躁,甚至有自杀行为。忧郁症最常见的情绪、行为、躯体表现有如下九种:一是大部分时间意志消沉,几乎每天如此。内心常常感到空虚、无助、悲伤等,外在表现为易伤感、爱哭泣等,青少年表现为情绪的莫名其妙的急躁、烦躁。二是一天中的大部分时间内,对所有的事情明显感觉兴趣不大或根本不感兴趣,几乎每天如此。三是没有节食却体重明显下降,或体重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