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起来),所有这些因素都严重损害了美国政策的可靠性,并迫使华盛顿寻找别的解决办法。
前 言(3)
当然,作为这一角色的最佳候选者应当可以回答美国社会的所有幻觉,这一点人们在1999年乔治·W·布什的选战中就已经预感到了。其中包括:由共产党领导的政权、信仰无神论中国政府是宗教自由的敌人,是失败的疯狂和残忍*政策的倡导者。1999年11月19日乔治·布什的讲话。、强迫或鼓励堕胎等。中国有着足够强大的力量使之看起来是真正的长期威胁——这为美国政府加强其本来已经十分惊人的军事计划找到了理由。但是军事力量——或称为核力量的过于强大使美国无法对伊拉克采取任何行动(古巴、越南或朝鲜在这方面也不是省油灯)。美国的目的并不仅仅是要找到一个真正的对手,而是一个长久的对手——虽然包括某些杞人忧天的分析:这个“对手”的存在,将为美国的全球霸权政策,以美国为核心的跨大西洋各国的紧密关系,不断增长的军费开支,以及用来掩饰他们自身缺点、行为和经济利益而发表关于*问题的说教找到了正当的理由。中国目前和未来的经济实力在西方民众中激起了恐惧心理。由于宗教上的不同,这个对手也会使人们寄希望于由美国的意志所划定的旨在将世界引向救世主式的道路。“保护我们人民的唯一办法,维持和平和掌握自己命运的唯一办法,就是美国在世界上继续维持其领导地位。”2006年1月布什在联大的演讲。
在众多崛起国家中只有一个能用一种近乎神奇的方式在国际舞台上演绎传奇,这就是中国。共产主义的、被指责为“专制”的、无神论的中国最终将被西方阵营赋予一个新的意义:在西方阵营中,国家间的团结由于缺少核心目标而备受侵蚀。走向支离破碎的社会贪婪地寻找着新的信仰(现存宗教、千禧年团体、疯狂消费、种族主义等),到处都是金钱至上。西方政治家也愈无法使人们看到新的前景,无力应对经济与社会的挑战(失业、老龄化、工业变革等),这些挑战不断增加并需要这个社会深层次的改革。中国最终将扮演的,就是替罪羊的角色。
近几年来,一种猜测、披露中国“意图”的气氛在西方世界被别有用心地传播开来,在美国和法国尤其如此。人们发现,为了向世人展示中国的现状,一些情况被越来越多地重新提起,譬如非法器官移植,向死刑犯家属收取子弹费,中国工人在恶劣的工作条件下被迫一天工作15个小时,国有企业职工的下岗,地方官员贪污*,以及标志着中国暗藏野心的军费预算问题等,将其普遍化就升级成了“分析”。
从中美之间长期的核战争威胁到由于中国对象牙的需求而导致非洲大象消失的问题,媒体每周都会给人们带来对中国的批评,并向人们揭露这个崛起中的超级大国对整个世界格局的稳定造成的威胁。从理查德·伯恩斯坦和罗斯·门罗1997年出版的那本著名的《与中国即将发生的冲突》到记者菲利浦·科恩的《中国会成为我们的噩梦吗?》,以及菲利普·马斯奈的《疯狂的中国》,一些相关著作的标题变得令人咋舌,并铺天盖地出现在书店的书架上。
逐渐崛起的中国经济对世界经济造成了不可避免的影响——发达国家因为不断增长的贸易逆差而变得脆弱,发展中国家在经济上与中国不是互补而是竞争关系,尤其是2005年关于纺织工业的分歧,使得中国与一些国家之间的火药味更浓了。这些国家既包括那些由于赤字增长显得脆弱不堪的发达国家,也包括那些与中国经济相互竞争的发展中国家。 电子书 分享网站
前 言(4)
诚然,这些作者都触及了那些当代中国有关失业、*、司法机关的软弱或*的现实问题,也谈到了另外一些值得探讨的更深层次的问题(如中国军队的现代化或者中国长期的战略野心),但是,通常对这些问题的回答却是依据对意识形态(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的考量,或者受美国对于国际关系看法(重视经济,社会自由主义,从实质上推进议会*制,将对*的定义作为战略威慑的基础手段等)的影响。
但是,这种视觉偏差随着奥运会在中国举行而在2008年达到了最大。这个能以拒绝参加奥运开幕式作要挟,强迫中国领导人做出让步的好机会不容错过。这样做的目的(也许有时是不知不觉的)旨在提示陷入经济衰退的美国和欧洲:中国好得令人无法忍受的经济不会为她打开通往强国的大门;她还没能力抵制西方的压力;说到底,19世纪还没有结束。国际价值观仍然掌握在西方手里,西方仍然可以为所欲为地将自己的价值观强加给别人。从“苏丹问题”到中国玩具的质量,从缅甸问题到“西藏问题”,这都为掀起持续反华浪潮提供了很好借口。从“种族灭绝的奥运会”到CNN主持人的言辞,用语恶毒无所不用其极。在欧洲和美国,譬如说对犹太人使用这样的恶毒语言,都将受到司法干预,会因煽动种族仇恨而受到惩罚。为什么用在中国身上的这些恶毒言语却能得到司法和公众的宽容,为什么如此仇恨和歧视一个在不停地倡导国际社会和谐的国家?
本书的目的就在于试着剖析这场激烈运动的深层次原因,以便各位更好地理解这些攻击行为的动机,理智、冷静、耐心地对待这个正在经历重大变革的世界带给人们的惊恐战栗。
中国拥有足以令她对未来充满信心的巨大成功手段。但是,她的某些薄弱方面也同样不容掩盖,这些问题还可能对其长远的成功起牵制作用。与越来越多的分析家和西方媒体的断言恰恰相反:即使从长远看中国也不会构成威胁,因为她缺乏最关键的王牌:虚拟统治权。今天的世界只有美国才握有这张王牌,并且长期独自把持。这种不容反抗的统治可以解释为霸权,具体表现为美国影视作品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好莱坞打造的梦想生活方式、美国的强大(就像科技含量高的战争电影里展现的那样)在某种程度上强烈地影响着全球,尤其是年轻人。这些画面也同样引起了激烈的排斥反应——“9·11”恐怖分子喝的是可口可乐,其中好几个受的是西方高等教育——这种在影视传播上的绝对优势仍然体现了它在经济和军事上可以长期保持下去的优势。政府和公众往往认识不到这些影片的杀伤力,没有采取任何抵抗措施。不妨举个例子,中国的国际航班上不就经常播放美国影片吗?这些影片中显然在吹嘘暗示美式科技的优越,其炫耀程度近于科幻,而不是现实。中国尚不具备这种精神统治能力。这些反华活动就是要不惜一切代价地避免中国的发展及其社会模式对西方公众舆论或发展中国家产生吸引力。欧洲公众对一个过分自由的,漠视人际关系和过分强调个*利的全球化的意义(而不是对全球化本身)提出了越来越多的质疑。发展中国家的公众对这种自去殖民化以来被认为具有优越性的,对所有同类型国家都适用的极端自由主义模式的合理性提出了质疑。把中国的“单边迂回政策”,“对非洲完全负面的影响”,“对*体制的践踏”,天天挂在嘴边的“中国军事威胁”,等等——置于公众审判之下。无论是否有意,其目的恰恰在于遏制中国在国际秩序中越来越大的影响。
前 言(5)
在当今情势下,西方公众舆论是不可能把被认为是中国特有的,与在其他国家也发生的现象拿来比较。很明显,西方某些领导人对中国的部分攻击,其目的或是为了掩盖他们现在的行为,或是为了让人们忘记他们的历史。当某些人荒谬地攻击在西藏出现“文化灭绝”的时候,却没人提及此时伊拉克基督徒有计划地消失了。这些基督徒在这个国家生活了2000年,今天却被迫流亡,他们不仅被*极端主义分子*,也被美国扶植的傀儡政府的政策所*。每天都会有十几个平民被杀——常常是美国军方干的,而美军认为这只是“走火”而已,普遍表现出对死者的不屑和冷漠。没有人在美国或伊拉克大使馆前进行愤怒的抗议……也没有新闻舆论呼吁保护这一团体的最后幸存者。至于欧洲政府,他们指责中国在非洲不保护环境,不尊重劳动者权利。更令人震惊的是,他们指责中国在掠夺非洲的自然资源,此举企图让人忘记他们在非洲犯下的历史罪行、可耻失败和斑斑劣迹。健忘和假新闻使得欧洲领导人得以将欧洲公众舆论注意力转向中国,使之忘却欧洲昔日的殖民历史,还对一些*政权——一些“终身总统”提供支持。因为迄今为止,作为交换,这些*政权已经把他们的一部分自然资源,或是系统地通过“招标”方式交到了欧洲或者美国公司手中。
21世纪中国的崛起不论对国际力量的对比,还是对世界经济的转变都将发挥它决定性的影响力。而中国崛起的重要性也必然使世界呈现出一幅关于中国的更加微妙的景象。对于这种景象,媒体向我们描绘的画面通常令人焦虑不堪。的确,中国拥有很多足以使其胸有成竹面对未来的王牌,但是那些似乎威胁着中国长远发展的薄弱环节也不少,将这两种解读结合在一起,我们可以得出一个客观的结论,从而使国际社会客观看待21世纪中国所带来的巨大挑战。对于一个占世界人口20%的国家来说,经济上的崛起必然带来种种冲击,而占据世界人口的印度也增加了这种冲击,尽管它的发展与中国相比还较为缓慢。然而西方国家领导人想要摆脱纠缠着他们的这些困扰,仅仅做出“公开谴责”是无济于事的,毕竟我们已经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在这个历史时期,几大文化力量的对比重新获得平衡,中国和印度也回归到大国行列。这些大国在定义价值观、制定推进和平进程的政策上掌握着话语权。18世纪末以前的几个世纪中,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