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际的情况是,这种变化导致的结果可能是好的,也可能是坏的。因为边际成本增加小这一点显而易见,边际收益有可能更小这一点却不为人知,于是结构性的成本差异形成了。
上面企业的做法事实上都在遵循“最短木板”理论。最短木板理论认为,增加木桶上最短的木板的长度,可以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产出。这个表面上正确的理论实际上是一个陷阱,它诱使企业的决策者总是从局部看问题,而忽略最重要的健康性结构设计。
和上面的情况一样,在公司缺乏结构性的成本优势的情况下,总是着眼于增加产品的种类或者增加办事处的数量这样一些短木板来解决公司的效率问题,这种做法在大多数情况下只会把事情做得更糟糕。
CHAPTER11。3不懂成本构成(3)
一家品牌鞋的经销店也遇上过这样的问题,它的基本经营规则是以比较低的折扣从厂商拿货,在销售时要维持高利润率。在销售过程中鞋店经营者发现,花色品种多、号码齐全的鞋能销售得更多,在这种表象的激励下,较为缺乏经验的鞋店经营者倾向于多进一些货。但是与此有关的另外一个现象则是完全不容易发现的、隐性的——鞋是一种容易过时的产品,一旦某种款式过时了,即使价格很低仍然难以销售。两年以后,完全不能销售的鞋积累了一堆,该赚的钱没有赚到。更可怕的情况是,还没有等到掌握经验的那一天,鞋店却早已关门了。
不管是非常小的初创企业,还是比较大的领先企业,都会遇到结构性的成本问题的困扰。企业对结构性的成本问题完全缺乏评估方法,甚至完全缺乏意识。
手机制造行业已经成为一个比较大的成熟产业,在这个产业中,即使年销售量在1000万部以上的厂商,它们的毛利基本上也只在10%~15%之间,而诺基亚(Nokia)公司的手机毛利一直保持在35%~40%之间。诺基亚之所以与众不同,是因为它获得了由产品档次、品牌溢价、定价策略、出货量、研发投入等等诸多环节组合起来的结构性成本优势。当毛利比同行高一倍以上时,竞争优势是很显然的。
为什么普通的公司难以和沃尔玛竞争?因为沃尔玛的毛利比业界平均水平高出20%。成功的企业总是基于现实情况而不是长远的情况,它们通过优化结构性成本设计,而不是延长“最短木板”的方式解决问题。
戴尔公司从创立起,只有一个季度发生过微小的亏损。戴尔总是在适时地调整公司的成本构成,使公司在这种规模下有最好的成本结构。在麦克尔·戴尔所著的《DirectfromDELL》一书中,有这样一段描述:1994年,公司已经成长为30亿美元的公司,这是公司成立以来的第一次。我们建立了一个庞大的三年计划。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发现了组织、设备、内部结构及成长机会等关键问题。我们审视了公司产品在每一个国家的市场占有率,并仔细评估日后的发展趋势,同时也分析了竞争者的成本结构(特别是比我们优秀的公司),以便了解他们成功的原因。我们得出一个结论:如果想提高公司产品在家庭及小型企业中的占有率,就必须在几年内改变成本结构,并且在市场上以更大胆的方式竞价。同时我们必须调整自己在这个细分市场上的产品策略,提供产品的功能和表现水平。
《DirectfromDELL》一书中处处显示出戴尔公司对不同阶段的成本结构的重视。在公司的初始阶段以及成长为市值10亿美元、20亿美元、30亿美元的公司时,在互联网成为一种主要的销售工具时,戴尔公司都精心设计了其成本结构,使公司总是确保成本领先这一核心的竞争能力。
业务成本和非业务成本美国在越南战争中投入的人员有80%负责后勤方面的工作,只有20%在前线作战,所以尽管他们投入的金钱和兵力很多,可实际的作战能力并不强。
企业也是这样,如果能够把很大比重的力量用于确实有价值的业务事件,就会取得很好的经营业绩。现实的情况是,百分之百的人都不会百分之百地清楚:公司里的哪些投入可以带来收益,哪些投入毫无价值。
同行中,赢利能力高的公司通常比赢利能力低的公司在业务的投入上更有效。例如,一个公司总觉得自己的销售费用很高,他们的主管把一个月内销售中产生的各种费用分门别类地统计了一下,发现真正有效地用于营销的费用不到10%,而其他的则是那些丝毫不可能创造价值的消耗。
公司发生业务滑坡的时候,秘书往往首先成为被裁员的对象,就是因为秘书的工作在直觉上是明显不创造业务收入的。当然,这未必是一种正确的选择,但这是一种符合直觉的选择,公司也试图通过这种做法传递一种信息——公司在运营中要尽量降低非业务成本。
中国人比较喜欢固定的资产,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喜欢盖一些房子,来提升公司的“形象”。甚至初创的公司,为了有一个较好的形象,也要租用比较“像样”的办公室。IBM却不这样看,尽管IBM在中国有庞大的业务,也会长期地经营、拓展,但是公司内部有一个规定就是不盖自己的房子。多年以来,IBM一直租用办公楼,因为这种非业务性的投资会损害而不是增强公司的竞争力。对于非业务性投资,IBM坚持“造船不如买船,买船不如租船”这样的经营理念。
“外包”的兴起很大程度上不仅仅因为更便宜,简单地通过会计成本计算,外包有可能更贵。这种模式兴起的深层次原因是公司广泛地接受了剥离非业务性活动的重要性,只有把主要的兵力尽量投入到核心的业务上来,公司才有可能创造竞争优势。
CHAPTER11。3不懂成本构成(4)
对于初创型公司,区分哪些是业务成本,哪些是非业务成本是本质的问题。因为公司尚不清楚哪些活动可以创造价值,也不了解另外一些只是浪费金钱而已,并且这种浪费往往是一个公司消亡的直接杀手。对于成熟的公司,尽管它们已经有了一定比重的有效业务成本,但通常还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
初创型的公司往往缺乏有效开展业务的模式,于是,它们仿照现有的公司,招聘一些销售人员、用广告开路、参加各种展览等。这些开展业务常用的方式对于一个初创型的公司未必有效,公司花了100万元参加展览会之后才发现根本没有任何效果,这是常有的事。
对于一个公司是业务成本的开支,对另外的公司则可能是非业务成本,各种内部和外部环节的组合决定了业务成本和非业务成本组合和转换的方式,所以这是一个需要随时调整的动态的过程。即使是成熟的公司也很难说清楚,公司围绕核心业务所从事的各个环节上的活动所起的真实的作用是什么,公司甚至缺乏对各个业务环节评价的基本机制。成熟的公司也仅仅知道这些环节组合起来会带来业务而已。
不懂产业的成本构成和公司的成本构成是公司赔钱的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反之,只要对行业成本特征和本公司的成本特征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哪些事情应该重点投入,哪些则不可为就显而易见了。
企业的业务一旦趋于复杂,尽管在计算各个项目的营业收入时是很容易的,要想计算出每种业务或者产品的成本却是几乎难以做到的。因为直接成本容易计算,而相互关联的间接成本和分摊成本却很难找到一个合适的算法。
中国电信已经是一个管理非常完善的企业了,如果你问它小灵通、宽带接入、固定电话的收益,这个数字很容易得到,但是要考察每个业务的实际成本却难以得到一个令人信服的数字和算法。
一些大公司为何周而复始地进行着扩张、收缩、裁员的游戏?这并非都是由于产业周期性波动所致。事实上,企业很难计算公司每项业务的成本。尽管企业在财务报表上也把各个业务的收入和成本单列了出来,但是这种财务数字却难以反映各个业务之间相互的关联与影响。由于缺乏准确的成本分析,企业的选择只能是在资源表面上充实的情况下沿着过去成功的道路持续扩大自己的业务。无论高层、中层还是基层经理们都会从这样的扩张中受益,股东和分析师们也会表示满意。但最终这样的扩张是无法支持的,随之而来的是不可避免的收缩和裁员,然后再开始新一轮的调整。
CHAPTER11。4用户稀疏
现代商业的一大部分成本用于寻找用户能源危机是一个被广泛关注的老话题。动物的尸体埋藏在地下,需要经过数亿年的埋藏和地壳运动才能转变为石油,而人类消耗石油的速度却日益增长。按照现有的消耗速度,50年后世界石油将会枯竭。
但是,更广泛的能源是不会枯竭的,比如太阳能,比如蕴藏在海水中的氚和氘储存的核能。这些能源之所以难以利用是因为它们的分布在地球上是非常均匀而稀疏的。采集这些能源的成本大大上升,以至于这些能源很难被规模应用。
在地球上,铝的含量大大高于铁的含量,但由于铝比铁更分散,所以它的可开采性就比较差,总体成本就比较高。
这是所有人都明白的道理。但是,在商业上类似的道理就不被大多数人理解,用户稀疏往往成为一个商业陷阱。参与其中的人会觉得“老虎吃天,无处下口”,尤其在新的产品和市场开发时,用户稀疏经常成为一个吞噬金钱的黑洞,很多人在计划进行一项产品开发或者市场开发时经常这样假设:中国有十几亿人口,只要有百分之一,或者万分之一的人购买我的产品就是一笔可观的收入。中国有多少辆汽车,只要有1%的汽车使用了我的配件,就可以赢利数百万元。
以这种想法为基础的开拓,多半都会成为商业领域的先烈。因为找到这百分之一或者万分之一的人付出的成本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