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海王道:从奥康奇迹悟世界一流商道》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商海王道:从奥康奇迹悟世界一流商道- 第1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亲戚听完满不在乎地摇了摇头说:
  “一直都是这么坐的,别人跟我们又不是亲戚,坐在一块干吗?”
  一句不经意的话,让他听了以后感觉特别不是滋味。
  其实,在此之前,小家族带来的问题就已经很明显。而这顿饭,让他不得不进一步思考:在一个企业中,家人和员工都不能在同一张桌子上吃饭,一点小事都分得这么清楚,那么在管理、经营上,又怎么能够不存在更大的问题呢?
  当时,公司的管理层都是亲戚,当彼此意见相左的时候,往往谁也不服谁,谁都首先只为自己考虑。
  亲人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大,争吵时常发生,火药味很浓。到了最后,矛盾已经发展到不可调和的地步了。
  很长一段时间内,王振滔整天陷于处理这些琐事之中。不是哪位长辈一生气不来上班了,就是两家亲戚为了一点小事在车间里吵得不可开交。王振滔成了不折不扣的“消防员”,不是给这个赔礼,就是给那个道不是,焦头烂额之中,根本就无暇顾及管理企业。
  眼看着自己辛苦经营的企业变成这个样子,他陷入了极度的痛苦之中,一次次地问自己:
  “我经营这个企业到底是为什么呢?不就是想让家里人都和和睦睦,都过上好日子吗?可是现在生活富裕了,一家人却打成一锅粥,那我辛辛苦苦做这个企业,又有什么意义呢?”
  这样的情形经常折磨得他整夜整夜无法合眼,他一直在想,怎么才能改变现在的局面?
  如果全凭规章制度来控制,显然是不现实的,公司的领导都是自己的家人,谁又能听谁的呢?
  他又想:要不干脆让亲人都离开公司吧。但这样恐怕也不行,情感上怎么也过不去……
  就这样,他一直都犹豫不决,怎么也下不了最后的决心。就在这时,发生了两件事,促使他下定了决心,要破除家族企业。
  一件事是发生在企业内部的。
  在奥康,由于管理层都亲戚,因此论资排辈、倚老卖老的现象很严重。
  当时,王振滔一位负责销售的长辈提出,现在市场上老太太的鞋很好卖,
  不如大量生产老太太穿的棉鞋。王振滔一听,坚决不同意,因为他知道这对塑造品牌形象是极为不利的。
  可这位长辈根本听不进去,而是一定要坚持自己的想法:
   。 想看书来

亲人未必就是亲信,亲信未必就是亲人(2)
“我都管了这么多年销售,什么好卖什么不好卖,我难道不比你清楚?这件事你就别管了,我知道该怎么做。”
  于是不容王振滔分说,这位长辈坚持生产了一大批老太太穿的棉鞋,价钱也很便宜,几十块钱一双。
  当时这批鞋确实卖得很火,可同时也给奥康带来了极其不良的影响。从那以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很多人一提起奥康就会说:
  “奥康啊,我知道,不就是专卖老太太鞋的那个吗?”
  这对于一个要塑造一流品牌形象的企业来说,简直是致命的打击。后来,公司费了很大的力气,花了好几年的时间,才慢慢将消费者心目中的这种印象给扭转过来。
  这件事过后不久,又发生了另外一件令温州鞋业界很震惊的事情。
  当时,温州一家非常有名的制鞋企业突然倒闭了。这家企业曾经风光一时,一度是温州最大的制鞋企业,而且他的老总,是温州第一个开宝马车的人。
  当王振滔听说这个消息后,大吃一惊。他也认识这家企业的老总,而且就在两年前,两人还一起到韩国开会,同住一家酒店,并且一起探讨过家族企业的问题。
  当时,王振滔问他:
  “你是公司的董事长,你儿子是总经理,女婿是副总经理,你夫人是财务经理,那么一旦出现矛盾,该怎么处理,谁听谁的?”
  当时那位老总哈哈一笑说:
  “有矛盾就有矛盾呗,大家都是一家人,难道还真的打起来不成?”
  结果还真的打起来了。儿子和女婿谁也不服谁,都各自坚持各自的,结果闹得不可开交,管理混乱得一塌糊涂,最终,这家曾经辉煌一时的企业,迅速走向了衰败,最终在家族争夺战中轰然倒坍了。
  这两件事,在王振滔心里引起了巨大的震撼。他似乎从那家已经倒闭的企业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他深切地意识到,如果不能改变现状,那么就必将步入这家企业的后尘。
  这时,他心里的天秤,已经开始向破除家族企业一边倾斜。就在他为家族企业找出路的时候,在一个偶然的情况下,他看到一本书。
  这本书是华人首富李嘉诚写的。李嘉诚的企业也是个家族企业,李嘉诚的两个儿子都在企业里工作。
  于是他想:
  “李嘉诚的企业也是家族企业,为什么他就能做到世界一流的企业呢?这其中有什么奥秘呢?”
  带着这种疑问,王振滔翻开了那本书。
  书中李嘉诚的一流商道,让他如获至宝。而书中李嘉诚对家族企业的一句名言,更是让他茅塞顿开。
  李嘉诚指出:
  “亲人未必是亲信,亲信未必是亲人。”
  对于人才的选用上,李嘉诚信奉这样一句话:
  “如果你任人唯亲的话,那么企业就一定会受到挫败。”
  对于自己的企业,李嘉诚说:
  “在我两个儿子加入公司前,我的公司内并没有聘用亲属,我认为,亲人并不一定就是亲信。
  如果是一个跟你共同工作过的人,工作过一段时间后,你觉得他的人生方向,对你的感情都是正面的,你交给他的每一项重要的工作,他都会做,这个人才可以做你的亲信。
  如果一个人有能力,但你要派三个人每天看着他,那么这个企业怎么做得好啊!忠诚犹如大厦的支柱,尤其是高级行政人员。
  在我公司服务的行政人员,无论是什么国籍,只要在工作上有表现,对公司忠诚,有归属感,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和考验,就能成为公司的核心成员。”
  李嘉诚的话给了王振滔很大的震动,他开始重新审视“亲人”和“亲信”这二者的含义。
  有了李嘉诚的启示,王振滔下了狠心,一定要破除奥康的家族企业。这对于他来说,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这意味着他要得罪大部分的亲人。这种亲情割裂的痛,无异于断手断足之痛。
  

亲人未必就是亲信,亲信未必就是亲人(3)
可是为了大局,他只能咬牙忍受。经过了一番痛苦的挣扎,我们可以看到,现在的奥康在破除了家族企业,已经破茧成蝶,迎来了更广阔的天地。
  在经历过了家族企业的阵痛后,现在的奥康集团这样认为:
  “企业用人,要用最能的,不用最亲的。”
  很多人认为只有亲人才最信得过,从情感上来说,可能确实如此,但如果将这种思想放入企业经营中,恐怕就不一定适合了。
  对此,本书作者之一吴甘霖深有同感:
  “很多企业家都很难分清‘亲人’与‘亲信’的区别,这缘于人性中笼统的排他性。我想起一个故事,特别能说明这个问题。”
  这是他在多年前看到的一部电影《开国大典》中的一个情节,电影中描述了毛泽东带领全国人民取得解放战争的胜利后,成立新中国的情景。
  其中有一个片段让他记忆犹新:
  在开国大典举行之前,毛泽东正带领几个同志做准备工作。这时,他的勤卫兵跑进来报告说,有几个湖南的老乡,来看主席了。
  毛泽东听完后哈哈一笑说:
  “‘打秋风’的来喽。”
  然后他就走到外面,看到门口站着几个湖南老乡,最前面的是一位老者,身上穿着湖南的土布褂子。
  毛泽东笑呵呵地跟他们握了手,然后请他们吃饭,并让他们吃完饭以后就回去。
  可年长的湖南老乡听了,却摇了摇头说:
  “我们不回去。”
  毛泽东很奇怪,就问:
  “那你们要呆多久呢?”
  他说:
  “我们来了就没想回去。”
  毛泽东更加奇怪了,就问他们为什么不想回去。
  这位老乡一脸严肃地说:
  “主席啊,你好不容易才打下了江山。这么大的家业,当然得自己家的人管了。我们不帮你看着谁帮你看着?交给别人你能信得过么?”
  看到这里,相信所有的人都会被这位质朴的老乡逗得笑起来,可是轻松之余,却不得不让我们开始深深地思考。
  虽然这是一位没有太高文化的老乡,但我们不得不承认,他的这种思想,代表了绝大部分人的心理。
  什么才叫“信得过”?
  是相信有能力的人?还是相信血缘?
  这是每一个家族企业不得不面对和思考的问题。
  事实上,不光是曾经的奥康,很多家族企业都存在着3大弊病:
  (1)组织机制障碍。
  随着家族企业的成长,其内部会形成各类利益集团,由于夹杂复杂的感情关系,使得领导者在处理利益关系时会处于更复杂,甚至是两难的境地。企业领导人的亲属和家人违反制度时,管理者很难像处理普通员工那样一视同仁,这就给企业内部管理留下了隐患。
  (2)人力资源的限制。
  人都有笼统的排外性,家族中更是如此。尤其是在家族式企业中,一般外来人员很难享受股权,他们的心态永远只是打工者,始终难以融入组织。
  另外,由于难以吸收外部人才,企业更高层次的发展就会受到限制。
  企业的经营绝不能是家族制,毕竟光靠一个家族,是培养不出企业所有需要的人才的。而且,这些亲人很容易让其他员工感到害怕和被边缘化,人才就难以聚集。
  对此,王振滔举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例子:奥康定期要开总监会议,在会上,各个部门的有关负责人要轮流主持会议,大家要各抒己见,提出对公司的意见和建议。
  有一次,一个员工私底下给他发短信,问他能不能在开会的时候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