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海王道:从奥康奇迹悟世界一流商道》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商海王道:从奥康奇迹悟世界一流商道- 第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这个故事曾经轰动一时,很多人觉得这是一个奇迹,那么不可思议。
  其实,没有任何不可思议。当我们总结奥康的发展之道时,我们同样看到了一个有作为的企业家,应该怎样面对生活里的多种“不可能”——
  那就是相信“没有什么不可能!”
  只要坚信“没有什么不可能”,“不可能”就有可能变为可能。
  那么我们如何才能把“不可能”变为可能呢?
  结合王振滔在奥康的成功实践和吴甘霖《方法总比问题多》的理念,我们觉得有以下几点值得借鉴:
  (一)心态决定一切。
  心灵就像降落伞,只有打开的时候才有用。
  这个理念的核心,十分符合美国西点军校一句非常有名的校训:
  “不可能”或“没有办法”常常是庸人和懒人的托辞。
  坚信“没有什么不可能”,才是一流人才对自己的基本要求!
  所谓“没有什么不可能”,就是要让我们每个人都积极动脑,想尽一切办法,付出艰辛的努力去完成任何一项任务,而不是为没有完成任务去寻找托辞,哪怕看似可以原谅的理由。
  (二)只要思想不滑坡,方法总比问题多。
  只要我们找方法,就一定可能找到更好的方法,找到最好的方法。
  (三)信念是金。
  要有坚持到底,永不言弃的信念。不管是遇到什么困难,也不要轻易放弃。
  是的,许多的“不可能”只是常规理论下的结论,也许是因为信心不足、努力不够,或是过高估计了困难。
   txt小说上传分享

没有什么不可能(3)
我们通常所说的“没有办法”或“不可能”会使事情划上句号,“没有什么不可能”则使事情有突破的可能。
  所以说,“没有办法”或“不可能”对你没有任何好处,请马上在你的字典中将它们删除!
  “没有什么不可能”,却能使你创造奇迹,所以应把它牢牢刻在大脑中!
   电子书 分享网站

“我们永远只当珠穆朗玛”(1)
在奥康集团的会议桌上,有过这样一次对话:
  “世界第一高峰是什么?”
  “珠穆朗玛峰。”
  “那第二高峰呢?”
  没有一个人能答得上来。
  “那么,中国的第一个奥运冠军是谁?”
  几乎所有的人都异口同声地说道:
  “许海峰。”
  “那第二个呢?”
  所有人再次陷入了沉默之中。
  “那么我们应该从中得出什么启示呢?”
  深思一阵后,大家纷纷表态:
  “不管做什么,要做就一定要做第一!”
  “我们永远只当珠穆朗玛!”
  ……
  这是本书作者之一王振滔和其管理干部进行的一次对话。
  为何要有这样的对话呢?我们其实可以从大家最后的回答中,得到答案——要让大家树立“我们只当珠穆朗玛”的理念。
  无论从十几岁开始创业,到现在奥康的发展,王振滔始终都给自己树立了一个标准——“做到最好”:
  在卖米时,一定要让自己的米是村子里最好的;
  在做木匠时,一定要让自己亲手做出来的家具有所创新,与众不同;
  在卖健美裤时,要求自己的生意是最好的;
  在卖鞋子时,要求服务是商场最好的,最能满足顾客需求的;
  后来,做鞋子了,在质量、服务、诚信、创新上的要求就更高了,不仅要求自己做到最好,也要求所有员工都做到最好……
  当奥康还是奥林时,他就想着将工厂做大,后来又成立了奥康集团,当时他对自己说:
  ‘一定让奥康在行业内成为第一。’”
  “现在的奥康确实也实现了自己的目标,一路下来,殊荣不断,并且已经成为了‘中国鞋王’。”
  可见,只有当我们有了“要当第一”、“只当第一”的想法后,才会为此而奋斗下去,企业才有可能成为行业中的领头羊。
  奥康正是在这种理念的引导下,才走到了今天。而纵观中国一些著名企业,之所以能够获得大发展,其实同样是因为把握了“争当第一”的理念,比如格兰仕。
  格兰仕集团的创始人梁庆德,从做鸡毛掸子起家,将格兰仕做成了全球最大的微波炉生产企业,连续数年蝉联了全国微波炉市场销量及占有率第一的双项桂冠。在他的身上,时时刻刻透露出一种永争第一的霸气。
  梁庆德高中毕业后就进入了供销社,成为了新中国最早的商人。这个在稻田里土生土长的顺德农民,却有着国际化的超前目光。
  在1998年,他创办的格兰仕当上了全球的行业第一。然而,这个全球最大的微波炉制造中心险些被1994年的一场洪水所扼杀。
  当时梁庆德已经是61岁的人了。他大半生的基业已经淹没在近3米深的水下。面对汪洋,梁庆德只用了3 个月的时间就恢复了生产。
  从洪灾后稀软的滩涂上,他重建了中国最坚硬的微波炉民营企业。
  然而,不到一年,另一场冲击再次威胁着格兰仕的生存。日韩两国同行放出风声,不惜亏损5年也要挤垮格兰仕。当时的报纸都为梁庆德捏把汗——“格兰仕,你的红旗还能打多久?”
  面对危机,梁庆德一点也不惧怕,而是信心十足地说:
  “综合看他们的实力很强,但是如果把它分解到一个产品来说,也不见得它的实力有多大。”
  梁庆德的底气源于他国际化的思维。他算了一笔账:欧美同行每周开工20小时,每台成本800元,格兰仕开工160小时,成本是400元。你来做,不如我替你做。
  梁庆德利用劳动力优势,迫使欧洲对手将设备投放到中国进行生产,完成了对国际资本的实物化整合。在车间,我们可以看到来自各国的设备和品牌,格兰仕已经被人戏称为微波炉的联合国。
  欧洲同行结盟格兰仕,使日韩企业遭受重创。在绝对成本优势的挤压下,韩国、日本除了关停了本国的工厂,与梁庆德合作外,已别无选择。
  

“我们永远只当珠穆朗玛”(2)
身材不高的梁庆德彻底赢了。在车间,他指着生产线说,这是德国的,那是英国的,甚至有的品牌他自己也不认识,因为格兰仕已经为100多国家和地区生产200多个品牌的产品。
  梁庆德老人今年已经69岁了,本该颐养天年的他仍然霸气不减,他已经瞄准了空调和电冰箱,在未来几年要做“全球最大的家电生产制造中心”,在微波炉产量保持世界第一的同时,在空调、电冰箱等行业也要做到全球最大。
  奥康也好,格兰仕也好,其实都演绎了中国民营企业在近20年来发展的历程。他们能够走到今天的这一步,十分关键的一点是,永远不要甘于平庸,永远自我超越,敢争第一,永争第一!
  这样,就能创造出自己都想象不到的奇迹!
  那么,如何才有成为“珠穆朗玛”呢?我们认为:
  (一) ,要有成为“珠穆朗玛”的决心。
  有了这种决心后,就会产生只当第一的霸气,做事情时就不会胆怯,就能放开手脚去做。
  (二),勇于开拓潜能,时刻超越。
  不论是企业,还是企业家,或者是普通员工,都应该相信自己具有没有开发的潜能,都应该逼迫自己进行不断的超越。在这种不断开发和超越的过程中,你就会一步步逼近自己“珠穆朗玛”。
  (三),“我们只当珠穆朗玛”并非要贪大求全,而要扎扎实实从点滴的事情做起。
  “我们只当珠穆朗玛”充满了豪情。对此,容易让人产生一个认识的误区:只有做伟大的事业,才能体现这种精神。但是,大部分的工作,都是平凡的。
  然而,最了不起的“珠穆朗玛”,恰恰是在平凡岗位上显示的一流品质。
  我们不妨看一个《没有理由做不大》中讲到的故事:
  在日本的战国时期,有一个人给一个大将军当小兵,刚开始的时候他的职责是为将军保管草鞋。
  这在我们看来是一个何等卑微的工作,可是这个仆人不这么想,他认为自己虽然是帮将军背草鞋的,可是背草鞋也要做到全世界最好。
  他是怎么做的呢?在天寒地冻的冬天,草鞋很凉,这个小兵就在早晨的时候把将军的草鞋藏在怀里,用体温暖热,这样将军穿的时候就不会冻脚了。
  后来,将军看到这个小兵非常尽职,就让他去当马夫,照顾马匹,这个小兵就发誓要做全世界最好的马夫。
  当时他已经有了妻室,两人只靠他微薄的薪水勉强度日。可是他非常疼爱他饲养的马,除了日常的饲草之外,还自己掏腰包,给马买最喜欢吃的胡萝卜。
  这样,拿回去的钱自然就少了很多,他的妻子为此非常不满,厉声喝问:
  “为什么只有这么一点钱?”
  小兵只好老老实实地把事情说给了妻子听。知道真相以后,他妻子大骂道:
  “主人的马要吃胡萝卜,应该由他自己掏钱来买,我要的衣服你都不买给我,却为马买那些胡萝卜,你还爱不爱我?”
  最后她终于抛弃自己的丈夫远走高飞了。
  尽管这样,这个小兵一点儿也没有放弃,仍是不断地把所有的事做得最好。将军临死的时候,就让这个小兵接了他的班。后来这个小兵成为了一名赫赫有名的大将军,他就是统一了日本的著名人物丰臣秀吉。
  回首奥康创始者王振滔的创业历程,和丰臣秀吉的发展,我们是否能够找到某种共同点呢?
  当回首往事的时候,王振滔的确充满感慨:
  “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没有一个人随随便便成功!”
  谁说自己的每一步,无论是卖米、做木匠,还是做鞋子,乃至打造“西部鞋都”和“步行街”等等,不都是在力求超越命运、“永争第一”的拼搏中走过来的呢?
  “永争第一”、“我们只当珠穆朗玛”,并非是后来做成大事业时候的写照,更是一步一个脚印的总结!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