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第3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2、调整国民经济
提出“调整、改革、充实、提高”的方针,坚决纠正“左”的错误的影响,保证了国民经济调整工作的顺利进行。
(二)农村改革的突破性进展
1、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的两大问题
(1)“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体制亟待改革
(2)还有一亿农民的温饱问题未解决
2、确立以包产到户、包干到户为主要形式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党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认识过程。这一制度在农村的推广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
早在1962 年邓小平就提出了“猫论”;“文化大革命”结束初期,党内有人反对实行承包;1980 年邓小平明确支持联产承包责任制。
3、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村出现新局面
“统分结合”的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普遍实行,促进了“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体制的解体。
4、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也开始探索
(1)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必要性
(2)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点
(3)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纲领性文献
1984 年10 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比较系统地提出和阐明了经济体制改革的意义和要求,是经济体制改革的纲领性文献。《决定》在理论上的重大贡献是突破了把计划经济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传统观点,确认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并指出这是我国经济发展不可逾越的阶段,是实现现代化的必要条件。在《决定》精神的指导下,以城市为重点的整个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5、政治体制改革和其他方面体制的改革和建设
(1)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
(2)中国政治体制改革正式起步
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改革任务;中国政治体制改革正式起步
(3)政治体制改革的全面展开
邓小平提出政治体制改革的基本设想;十三大后,政治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4)政治体制改革的评价
(三)对外政策的调整
1、中日关系和中美关系正常化
2、邓小平是我国对外开放的总设计师
(1)十一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积极发展同世界各国平等互利的经济合作;
(2)1984 年10 月提出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3)在中顾委会上提出任何生产都是世界性的
三、拨乱反正任务的顺利完成
(一)阐明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1979 年3 月30 日,邓小平指出: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这四项基本原则,是“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根本前提”。“如果动摇了这四项基本原则中的任何一项,那就动摇了整个社会主义事业,整个现代化建设事业”。
(二)全面总结新中国的历史,科学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
1、1981 年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2、科学评价了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
3、决议从根本上否定了“文化大革命”的理论和实践
4、决议的通过,标志着党和国家在指导思想上拨乱反正的胜利完成。
第二节 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展开
一、改革开放的全面展开
(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宏伟纲领的制定
1、中共十二大的召开
2、中共十二大的内容
提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确立新时期的总任务:“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逐步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为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提出了翻两番的目标。
提出建设两个文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思想,选举新的领导班子。
(二)改革重点从农村转向城市
1、前提条件:
农村经济和乡镇企业的发展。
2、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展开
1984 年《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的通过和实施,使得单一的公有制结构被突破,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开始发展的局面。
1985 年3 月和5 月,《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和《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的通过,推进了科技和教育体制的改革。
(三)多层次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中国对外开放的进程。20 世纪80 年代,中国的对外开放经历了一个由小到大、从沿海到内地逐步发展深入的开放步骤。
1、设立4 个经济特区:深圳、汕头、珠海、厦门
2、开放14 个港口城市:天津、上海、大连、秦皇岛、烟台、青岛、连云港、南通、宁波、温州、福州、广州、湛江、北海。
3、建立沿海开放区和沿海开放带:
1985 年2 月,决定把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南厦门泉州漳州三角地区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1988 年4 月建立海南省,将全海南岛开辟为经济特区。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的多层次、有重点、点面结合的对外开放格局。
(四)整党和精神文明建设
1、整党(1983…1987 年)
任务:统一思想,纠正一切违反四项基本原则、违反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路线的“左”的和右的错误倾向;整顿作风,纠正各种利用职权谋取私利的行为;加强纪律,坚持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原则,改变党组织的软弱涣散状况;纯洁组织,把坚持反对党、危害党的分子清理出去。
2、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1986 年中共十二届六中全会提出的。根本任务: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深入推进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的提出
1、中共十三大提出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含义:第一,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
2、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3、提出了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任务和目标
4、选举了新的领导成员
(二)“三步走”发展战略的制定和实施
1、内容
十三大制定了“三步走”发展战略:第一步,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 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这个任务已经基本实现;第二步,到20 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 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2、意义
(三)政治体制改革基本思路的提出
1980 年8 月,邓小平发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的讲话
1986 年9 月十二届六中全会把坚定不移地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确定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的重要内容之一。1987 年10 月的七中全会讨论并原则通过《政治体制改革总体设想》。十三大报告阐述了政治体制改革的任务、性质、目标以及方法、步骤等一系列问题。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继续推进
(一)1989 年政治风波的发生与平息
1、1989 年政治风波的发生
2、1989 年政治风波的平息
(二)向新的中共中央领导集体的顺利过渡
1989 年6 月23…24 日,中共十三届四中全会决定撤销赵紫阳的总书记职务,选举江泽民为总书记。
1989 年9 月,邓小平提出辞职请求,11 月的五中全会接受请求。
(三)继续开展国民经济的治理整顿工作
1、国民经济的治理整顿工作
2、改革开放推出改革国有大中型企业的一系列措施
3、中国农业的改革与发展
(四)对外工作在打破对华“制裁”中全方位推进
1、在东欧巨变、苏联解体后,邓小平提出冷静观察、稳住阵脚、沉着应付、韬光养晦、善于守拙、决不当头、有所作为的方针,使我们党和国家能够在打破美国等西方国家对华“制裁”,应对苏东巨变后的国际局势过程中始终处于主动地位。
2、积极发展和加强同第三世界国家的友好合作,继续发展同西方发达国家的关系。
3、继续坚持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方针。
(五)全面推进中国共产党的自身建设
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是第三代领导集体紧抓不放的一件大事。
1989 年7 月,作出《关于近期做几件群众关心的事的决定》;8 月,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加强党的建设的通知》;1990 年3 月十三届六中全会通过《关于加强党同人民群众联系的决定》;1991 年《毛选》四卷第二版出版,要求学习。
第三节 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发展的新阶段
一、改革开放的历史性突破
(一)邓小平南方谈话
(二)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
二、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
(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
(二)真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三)精神文明建设与民主法制建设不断加强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跨世纪发展
(一)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提出跨世纪发展战略
(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在经受风险考验中前进
(三)祖国统一大业的推进
(四)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五)“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
第四节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行动纲领的制定
二、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一)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三)推动经济又快又好地发展和促进社会全面进步
三、走和平发展的道路
四、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
第五节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就
一、成就
(一)国民经济保持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