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游戏》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大国游戏- 第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1)
——【唐】李商隐
  一
  2008年,对未来的历史学家而言,一定是个代表着分水岭的年份。
  这一年,一个全新的国际秩序逐渐形成,全球的大国和准大国们都在这一年根据自己的国家利益重新洗牌,审视自己在尔虞我诈的国际丛林中合纵连横的策略,为自己辨清当前的这一刻,谁是盟友,谁是敌人。
  也是在这一年,西方对世界持续了400年的统治地位开始衰落,世界重心完成了它从东至西的漂移,开始向东亚转移。自哥伦布时代起,从东亚,到西欧,到北美,再回到东亚的历史大循环,开始走向收笔。
  这一年,处在这一历史大转变的数个大国和国家集团都发生了重大变更,为未来的国际社会和全球体系埋下了又一轮明争暗斗的伏笔。
  其实,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已经在前一年发生:2007年,世界第一经济强权美国已经不再是全球经济的发动机,这一地位已经被古老而新兴的中国取代。以前只要美国打个喷嚏,全世界就要患重感冒的情形已成了明日黄花。凡是经济上变得相当依赖中国的国家,就不需要喝感冒茶。虽然流传在这一年早些时候关于美国和世界各国经济脱钩(Decoupling)的预言,还有些言过其实,在美国转成肺炎的时候,全世界也还会被严重地传染。但由于中国经济的兴起,有能力保持住一定的增长率(8%以上),国际的经济格局其实已经有了里程碑式的变革,只是,这一变革的主角——中国,似乎还尚未自觉。(中美经济脱钩论“Decoupling”)是在2007年危机刚刚从美国次贷业务爆发时流传的一种说法,意思是中国可以摆脱美国而独立进行经济增长。由于中国的股市在当时还处于最高位,所以这种说法风行一时。由于中国经济对于美国以及欧洲的需求依赖过大,这种提法还为时尚早,到2008年3月,风行一时的脱钩论变成了“重新挂钩论”(Recoupling)。但是当美国经济危机后迫使中国转型,此时,脱钩会真正开始。——作者补注
  其实,相比于经济数字,2008年的新闻标题和全球发生的种种事件,更让未来的历史学家和分析家们兴趣盎然。
  2008年8月,中国通过奥运会向全世界展示了30年的经济成就。对于中国来说,给自身进行一个总结归纳,提炼经验和教训,及时调整整体的经济思路,为来临的世界经济暴风骤雨做好充足准备,打造出真正有内容的“北京共识”,这是当务之急。对于其他发展中国家的政府和人民来说,目睹了对中国30年来的飞速变化,如何与中国共同学习、修正、发展真正的经济社会发展理论,并和中国合作,把中国的发展经验活学活用在他们本国的经济发展上,拒绝西方提出来却被事实证明是发展“毒药”的“华盛顿共识”,当成是他们观赏奥运会的第一感叹。而对于经济逐渐衰落的西方大国来说,看到中国的欣欣向荣和生机勃勃,却充满了嫉妒之心,以至于图谋利用奥运会作为人质,搞烂中国的名声和形象,以此来达到要挟和勒索中国的目的。西方人打的是普世价值——(美式)*自由*的旗号,出的是“负责任的利益相关者”的请帖,要的是中国用其日益增长的大国影响力,为西方的全球经济和战略利益服务。
  早在2001年国际奥委会授予中国北京2008年奥运会主办权时,西方就开始对这个事件进行计划。具体的例子,如美国重要政治经济类杂志《外交政策》(Foreign Policy)2007年11月/12月期发表文章《北京战场》(The Battle of Beijing),摘录了若干自2001年以来一些组织准备在2008年夏天北京奥运会上捣乱的筹备过程。中国似乎被逼上一个两难的境地。要么向西方妥协让步,在许多国家的核心利益上让步,以保证奥运会顺利进行;要么坚持自己的国家利益,承受西方毫无道理的挖苦和攻击。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2)
可以想象的是,世人将看到两个影响深远的文化体系,以自身巨大的政治、经济、外交和文化影响力,开始一场旷日持久的较量,而这场较量,将会对今后近百年的世界发展带来深远和长久的影响。
  二
  我们可以回过头去看一看上一次国际秩序的大洗牌。
  那便是发生在1956年的苏伊士运河危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世界强权英帝国和法帝国在与纳粹德国的苦战中势力衰落,但仍然想保住自己在全世界的殖民地,继续保持在全球的影响力,以图重新崛起。
  当时的国际形势是美国经济独大,苏联军事强悍,世界强权两极化开始显现。世界仅有的几个大国中,德国和日本是战败国,当然没份参与联合国安理会的工作,而美国总统罗斯福和他的接任者杜鲁门,将当时的中国当成大国之一的外交政策,也被英国首相丘吉尔和苏联领袖斯大林强烈反对。二战即将结束时,罗斯福提出“四警察”方案,即将美苏英中作为联合国四大警察维护战后世界秩序。此方案遭到了历来轻视中国的英国和把中国视为待控制对象的苏联的反对。在罗斯福等人的坚持下,中国入围,后来再拉上法国,奠定了今天的联合国安理会格局。但以当时的世界局势,希望中国成为一个对付苏联的辅助性的平衡力量,是美国的主要政策考虑。
  当然,美国的用意是以那个*来制衡苏联,同时由美国驻军压制日本,来维护美国在东亚的独霸地位。但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瞬息即变的局势超出了美国的掌控。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日本在这二十多年里,被美国扶持起来。
  图11左上和右图:苏伊士运河危机时占领运河北部
  地中海入口的萨义德港口的英、法、以色列联军
  左下:英国率领的联军打着联合国旗号
  借英法不支之机进入中东  图12左:苏伊士运河危机的地图本书中的所有地图均为示意图,实际情况请参考中国地图出版社出版的《世界地图册》。——编者注
  右:埃及人民簇拥着纳赛尔热烈欢庆七月革命胜利
  而在中东,美国开始取代英国势力,成为该地区的唯一霸权。美国在1953年通过中央情报局策划了伊朗政变,推翻了*独立的伊朗摩萨台政府,扶持美国傀儡的巴列维国王,从而取代了英国在二战前在伊朗的统治地位。加上对土耳其和以色列的控制,美国已经在战略重地——世界经济能源仓库中东形成三把钳子的姿势,控制住居于其中的*人。
  苏联想伸一脚进来,就利用以巴冲突,通过当时的卫星国捷克斯洛伐克向埃及提供可以和以色列先进武器抗衡的苏制武器。于是美国和西欧便以停止向埃及的阿斯旺大坝提供贷款为威胁,这刺激了埃及总统纳塞尔将苏伊士运河国有化,用它的过路费收入来保证进口设备和建造大坝所需的外汇资金。
  英法两国以此为借口,联络以色列,在1956年对埃及展开军事入侵,并占领了苏伊士运河区。但是,当时英法两国还未从二战的废墟中恢复,经济上无力支持这场战争,于是两国向美国主导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申请援助。这一要求立即受到美国的要挟,美国以联合国维和部队进驻运河区和英法军队退出作为经济援助的先决条件。经过痛苦的煎熬,英法不得不退兵,从此将中东的统治权完全交给了美国。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3)
这一事件标志着英国和法国作为世界霸权的彻底终结。英国在1948年结束对巴勒斯坦的委任统治,让以色列独立之后,还控制着埃及。但是在1952年,埃及爆发七月革命,纳塞尔上台,推翻国王统制,建立共和国。本来美国支持英法在埃及的军事行动,但是在最后却变卦,转而在联合国安理会鼓吹停火协议,被常任理事国英法否决后,又通过联合国大会运作,最终逼迫英法退兵。在英国势力受此打击之后,伊拉克的一帮军官在纳塞尔的激励下,发动政变,推翻费萨尔国王,也成立了共和国。
  英国的艾登政府因此而倒台。至此,英国人明白了:从今往后,谁才是这个世界的真正老板。此后英国外交政策一直唯美国马首是瞻,亦趋亦行,直到伊拉克战争,都是如此。而法国就此走上与美国分道扬镳之路。开始和德国(当时的西德)和好,为最终的欧盟成立建立基础。直到后来的越南(印度*)和阿尔及利亚独立了,他们才真正明白大势已去。
  三
  在这之后,美国就成了世界的主导力量。也许有人认为,一个大国之所以成为超级大国,必须在各方面都出类拔萃,其实并不尽然。当时的美国在经济上确实是世界超强,通过两次世界大战发了军火财,又没有在战争中受太大损失。除了夏威夷的珍珠港和殖民地菲律宾经受了一点战火洗礼外,美国本土丝毫无损。虽然在战争中人员伤亡巨大,但比起其他国家,还算是比较少的。但是,当时美国在军事上其实并不占优势,在朝鲜战争中还被新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来了个下马威。在欧洲,美国军力比苏联要弱,需要通过核威慑来抗衡苏联强大的陆军。在外交上,如果扣除傀儡台湾当局和新收编的英国,其影响力和苏联基本是半斤八两。在文化上,美国就更要稍逊一筹。
  通常来说,一个霸权的影响力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恐吓力。我军事实力强,你不听我的,就打你个鼻青脸肿;或者是我掌握世界金融和经济命脉,对你实施经济制裁,让你有了上顿没下顿;或者我朋友哥们儿遍天下,把握着世界喉舌,看你不老实,一起骂你个狗血喷头。
  二是收买力。和我站一边,你有好处;如果还能帮我干一些事,就有更多的奖金。总之,人为财死,鸟为食亡。为利益而行,每个国家都是如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