搬到华星不久的一个晚上,马、张、孙、彭之外的十几个创始人来到一家名为名流的咖啡馆聚餐。大家开始说好不谈工作只叙旧,不想谈着谈着就说到公司说到工作,所有的不解、疑惑和怨气都发泄出来,一直谈到半夜。团队里的老大哥楼文胜首先倡议:说了这么多,屁股一拍就走,于事无补,我们应该写出来送给马云。大家纷纷响应。于是由楼文胜执笔,大家补充,整整写出了一大张纸。
散伙之后,楼文胜回家将这份东西整理成一封写给马云的长信,然后发给了马云。
第二天傍晚,马云收到信后立即把18个创始人召到一起,大家围着圆桌坐下后,马云说:“今天大家不用回去了,既然你们有那么多怨恨,很多人有委屈,现在当事人都在,都说出来,一个个骂过来,想哭就哭,所有都摊在桌面上,不摊完别走!”
马云说完,十几个人接连发言,把昨天在咖啡馆里说过的每件事都说了一遍。矛头自然是指向马、张、孙、彭,但主要矛头又都是指向孙彤宇,以至于前一半的会有点像孙彤宇的批判会。
涉及马云的只有一件事:马云有一个亲戚(实际上并不亲),在阿里巴巴做程序员,但大家提出他并不称职。会后三天这个程序员就走了。涉及张英的也是一件事:一个黄页过来的人,做得不好,在一次淘汰谈话中,被张英保下来,大家提出这是走关系,还提出因为你是马云的老婆,大家会对你有不同的要求。
当时会上张英很委屈,事后证明张英的决定是对的。
针对孙彤宇的事则有很多,也可以说90%的事是针对他的。会上孙彤宇做了一些解释。孙彤宇是个大大咧咧的人,个性很鲜明。在北京EDI时,他就和张英吵过,后来又和盛一飞大吵过,此事引来马云电话过问。华星风波中大家对孙彤宇的猛烈批判,有些是误解,有些是孙彤宇性格造成的。所有这些跟孙彤宇的职务升迁并无多大关系。事后作为当事人的楼文胜和戴珊都认为,对孙彤宇的批判“有些事有点过”。
孙彤宇回忆:“这个会可以说是对我的批判会。在很长时间内我身上存在着跟大家沟通的问题。不是职位的问题,而是做事的方法,说话的方法,有时对人有伤害。那天晚上,我没有理解到底发生了什么,我说,我就是这样一个人,这样一个方式,请大家接纳。那天我有很多委屈。但一个巴掌拍不响,大家没坏心。”
那次风波之后,孙彤宇还同程小咚大吵过,在马云的干预下,随后是一次男子汉式解决。毕竟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但孙彤宇出任淘宝总经理后,他的性格改变多了。
那天的会从晚上9点开到凌晨5点多。那是一次彻底的宣泄,也是一次彻底的灵魂洗礼。会上许多人情绪激动,许多人痛哭失声。会上甚至有人说到离开,可是扪心自问,谁会舍得离开这个团队,这个公司?
树欲静而风不止(3)
整整一夜,这些跟随马云浴血奋战了少则两年多则五年的老战友,吵过、喊过、哭过之后,一切疑虑都已消散,一切误解都已消除,一切疙瘩都已消解。
当东方既白,一切都烟消云散,18个创始人的心灵像晨露一样纯洁。
华星风波的导火索是那封写给马云的信。事后吴泳铭说:“我们能写出来告诉马云,说明我们是一支很好的团队。”如果那14个创始人不这样做,而是任其发展,让误解和矛盾蔓延下去,那么18个创始人团队的分崩离析是早晚的事。
马云接到信后已经觉察到问题的严重性,于是立即召开会议,用他一贯主张的男子汉的方式解决问题。事后证明这种方法是有效的。
马云主持了那次会议。但一反常态的是他在会上说话不多。会议快结束时,马云说:“其实现在很关键。60到80人时要分部门,有人会当官,会有###。以后阿里巴巴会有几万人怎么办?你们要学会欣赏对方,山外有山。你们现在无谓地吵来吵去,浪费时间,将来见面都很困难。将来阿里巴巴大了,你们有人在杭州,有人在上海,有人在欧洲,有人在美洲,想见一面谈何容易?”
华星风波发生在2000年初,5年之后,18个创始人的职务变化更大了。有人做了副总裁,有人做了总监,有人还是经理,也有人还是专家。5年之后,有人在阿里巴巴,有人在淘宝,有人在雅虎中国;有人在杭州,有人在北京,有人在美国,已是“相见时难别亦难”了。再过几年随着阿里巴巴的二次海外扩张,马云在那次会上描述的情景的出现是很自然的。
华星风波发生之后,类似的风波再也没有发生过。18个创始人之间的###也得以避免。5年之后,这18人依然都在阿里巴巴。虽然见面已经很难,但每年他们都要聚一次,一起吃顿饭聊聊天叙叙旧。
这真是一支很奇特很少见的团队!正因为有这支原始团队垫底,才会有阿里巴巴巍峨的大厦!
在中国20多年的民企发展史上,合伙人分道扬镳反目成仇的事例我们见得太多了。有多少红极一时的企业败在内耗上,败在原始团队的分裂和倾轧上?
阿里巴巴的创始人团队为什么能走得这么远?也许真的是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聚在马云身边的这群人都是一类人。也许真的是企业文化和价值观的强大力量造就了他们共同的基因?
当初阿里巴巴创建时,马云断然决定把股份分给大家,此举让业界感到不可思议,连吴炯(阿里巴巴后来的CTO)都觉得难以想象。须知这18个人中有4个是马云的学生,当时他们都是刚毕业的“小孩”,其他人既无MBA的学历也无海外留学的背景。
然而,如果当初马云自己控股当老板,或者把阿里巴巴变成他和张英的家族企业(像江浙绝大多数企业一样),华星风波的表现绝不会是我们现在看见的这种形式,而在那个彻夜不眠的会议上,也绝不会有人敢向马云张英发难。如果那样,解决风波的办法只能有一个,那就是走人!
华星风波的产生和化解都是耐人寻味的。
事后马云做过如下的总结:“以前我们最为骄傲的是湖畔文化,但是现在我觉得最骄傲的是华星文化。华星文化正在孕育着阿里巴巴真正的新一代的文化。如果我们还是留恋湖畔创业,一种盲目的热情,阿里巴巴不可能得天下,不可能成为世界最伟大的公司。今天的华星大楼,正在滋生一个团队,价值观,一种企业文化。在华星正在涌现出许多比湖畔更精彩的团队和文化氛围。几乎每一个部门都出现了许多优秀的团队,涌现了许多优秀的人才。大家正在形成一个Team Work,我们的运营正在出现好的效用。当然也有怀疑华星的,有人在说我们在湖畔的时候有多好,每天干到凌晨四五点都不累。但这样我们能干多久?Savio说过,没有自己生活的人是不可能有Innovation的,不可能为公司创造价值。互联网必须结束个人英雄时代,必须进入团队发展。阿里巴巴最令人骄傲的是涌现了华星文化。我们不能再倡导湖畔文化。一个企业与一个人一样不能老是看到过去,我们应在这儿创造今天的华星文化,为3年、5年以后阿里巴巴的大发展做出最大的贡献,将华星文化散播到全国各地,散播到世界各地。”
。。
和媒体有蜜月期吗?(1)
从1995年创办中国黄页时起,马云就与媒体结下了不解之缘。其实互联网本身也是媒体,是新兴的第四媒体。
从1995年到2007年,马云创业的12年间,谁也说不清媒体给了他多少帮助。可以说没有中外媒体的帮助,马云和阿里巴巴的成功是无法想象的。
从中央电视台的樊馨蔓为他拍《书生马云》的专题片,到《中国贸易报》的“走近马云”长篇报道;从央视的“对话”,到央视的“经济半小时”到“年度经济人物”……没有媒体的宣传,马云的名声何来?阿里巴巴的品牌何来?
《福布斯》把马云送上了封面,尽管有福布斯风波,但这一个封面能抵多少广告?
马云可能是中国网站掌门人中最善于交往媒体利用媒体的人。
在阿里巴巴创业初期相当长的无钱做广告的时间里,马云正是利用中外媒体的访谈报道来为阿里巴巴公司做免费广告的。借媒体造势是马云的拿手好戏。
看过阿里巴巴推出淘宝网和阿里巴巴收购雅虎中国的新闻发布会,你就知道阿里巴巴利用媒体的本领已经炉火纯青了。
然而媒体历来是把双刃剑。它有影响力也有杀伤力。媒体暴力也给阿里巴巴制造过一些麻烦。福布斯风波只是其中一件。
在阿里巴巴的严冬时期,一些媒体做过负面报道。他们质疑阿里巴巴的模式,批评马云“假大空”,批评最多的还是阿里巴巴不赚钱。
在与媒体较劲时,马云说过这样的话:“我也不怕媒体联手骂我,反正我皮也厚了,抗击打能力也强了。正如人家骂我,骂我怎么样,骂阿里巴巴是不赚钱的。我对他们说,你说吧,阿里巴巴就是不赚钱,你想要把我怎么样?我自己在做什么我自己知道。这类责难与冤枉对我来说已经是家常便饭了。”
但总的来说,媒体对于阿里巴巴的正面报道远远大于负面报道,媒体给予阿里巴巴的帮助远远大于它给阿里巴巴制造的麻烦。
也就是说,阿里巴巴与媒体冲突的时候少,与媒体合作的时候长。
虽然如此,阿里巴巴在利用媒体的同时还是要小心提防中国媒体的暴力。君不见,爱多、秦池、蓝田……多少显赫一时的企业倒在媒体的枪口下!
福布斯风波
2000年7月,老牌财经杂志《福布斯》把阿里巴巴评为世界最佳10个B2B网站之一,并把马云的照片登在了封面。马云成了50年来第一个登上《福布斯》封面的中国企业家。
《福布斯》杂志亚洲王牌记者贾斯汀·杜布勒5月上旬专程到上海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