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广厦兼并重庆一建后的经营非常成功,兼并案例被编进了中国高中政治的教科书。广厦的商业个案,成了中国青少年了解中国经济改革进程、认识中国民营经济力量的一个典型个案,不过这是几年以后的事情。
广厦兼并重庆一建,确实是1998年中国经济新闻中的一件大事。不仅浙江和重庆两地的新闻媒体以很大的篇幅来报道此事,《经济日报》等国家级的大报也都详细地报道了此事。中国建设部的机关报——《中国建设报》,还将这个案例列为1998年中国建筑行业的“十大新闻”之一。
媒体、官员和学者也纷纷肯定这个个案的时代意义,认为这是中国经济改革历程中第一个非常有代表性的跨省区、跨所有制的企业兼并案例。这既是中国建筑界第一例民企购并国企的案例,也是中国第一例东部民营建筑企业收购西部国有建筑企业,同时还是重庆市第一例民营建筑企业参与国有企业改制。
素来喜欢做第一的楼忠福和广厦,一下子又创造了几个中国第一。
郭向东:楼忠福的“黑马”(1)
广厦与“共和国长女”之间的“婚事”终于一锤定音了,但是“新家庭”广厦重庆一建的精彩故事还没有真正开始。
1998年8月28日合同签定之后,楼忠福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派谁去出任董事长。
当时广厦集团内部不少人都猜测,热门人选可能是王明和吧?要论功劳,王明和在这个兼并案中居功至伟,而且具体事情从头到尾都由他负责,对整个情况都熟悉,人也能干。
王明和是个什么背景呢?他是1995年进入广厦的,是楼忠福把广厦总部迁移到杭州后第一个招聘的年轻才俊。他是货真价实的科班人才,1995年毕业于浙江大学经济学院,硕士学历。而此前曾在他的家乡吉林省吉林市某高校当讲师,给学生讲政治经济学,后来又在一家国有企业负责投资工作,积累了不少工作经验。
他进入广厦后成了楼忠福的得力助手和智囊,主要负责寻找和论证投资项目的工作。1995年至1996年广厦制定的“九五规划”,其中就有他很大的功劳。
当时也有人猜测,楼忠福这么重感情,与广厦那些创业###的关系这么融洽,他可能会从早期一起打江山的###中派一人去担当这个大任吧。
但是,这些猜测全错了。楼忠福挑选了一个当时在广厦既是新人、也是年轻人的郭向东。
不用王明和的理由,并非楼忠福不相信他的才干,也不是因为他不是浙江人。楼忠福“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的原则向来不打折扣,中国人传统的血缘纽带和乡土情结在他身上一样也不少,但是在“乡人到国人”蜕变的过程中,他早已练就了收放自如的境界,不为世俗的框框和庸见所羁绊。
不用王明和绝非关乎才干和关系的亲疏,而是关乎楼忠福进军全国的大计,因为广厦面向全国的购并计划才刚刚完成了第一仗,楼忠福还需要王明和为全国兼并战继续效力。
不用###,也非关乎“兔死狗烹,鸟尽弓藏”的刘邦哲学,而是因为楼忠福对人的局限性的清醒和敏感。早在1994年的时候,还不到40岁的楼忠福就为“退出一线”做准备,并在1996年真正让出了总经理的职位,后来由于尝试结果并不理想,他才重新把总裁和总经理的两副担子一肩挑起。他并非不信任###的能力,而是更看重年轻人的冲劲,更着眼新人的培养和集团的未来发展。
所以楼忠福出人意料地选择了郭向东来挑这个大梁。
郭向东是何许人呢?楼忠福何以如此器重这个在广厦集团内部还名不见经传的“黑马”呢?
这个过程说来话长,不过倒是很值得一提,因为其中的故事非常能够反映出楼忠福的处世和用人之道。
郭向东是东阳人,出生的时候正是“大跃进”运动在中国农村地区引发历史上最严重饥荒的时候。不过饥荒似乎没有在他身上留下什么痕迹,他长得魁梧英俊,一表人才。他没有上过大学,父母是中学老师,而他也曾在东阳一带当过不短时间的中学语文老师。其后他踏入“仕途”,在东阳吴宁镇当了一个相当于乡书记的小干部,在中国的官场阶梯中,这是最低的一级。
显然他并不是为了当官而选择了这个最低的官场台阶,他是想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做一番事业才离开学校的。当周围的人笑话他官小的时候,他用孙中山的话回答了别人的误解——“年轻人不要立志做大官,要立志做大事”。作为语文老师,他把这句话作为自己人生的警句,并常常向他的学生们宣扬这个思想。
大概是受到邓小平南方讲话后整个改革开放形势的影响,官小、年龄也不大的郭向东果然雄心勃勃。1993年,刚过而立之年不久的他,在手中没有一分钱,而政府也没有任何资金承诺的情况下,就开始在吴宁镇白云乡谋划着一个庞大的“空中楼阁”。
郭向东的“空中楼阁”,是在东阳吴宁镇白云乡的一片荒山上构想起来的。那片荒山占地700多亩,郭向东准备以东阳的木雕、竹编等传统文化为主题,搞一个文化主题公园。1994年这个空中楼阁有了正式的名称——白云文化城,注册资金600万元。
600万元只是一个纸上写下的数字,实际上“光头司令”郭向东连一粒米都还没有。无米而为炊,“立志做大事”的郭向东也真够狂妄了。然而,正是因为这股狂妄的少年之气,当他去找当时已是浙江改革名人的楼忠福的时候,楼忠福一口就答应捐助300万元。
300万元在当时的中国不是个小数目,对于广厦更不是一个小数目,何况1994年时,广厦的日子也并不怎么好过。楼忠福素来的豪气与对家乡的情感,是他向白云文化城一诺千金的部分原因,但更主要的原因可能是“英雄识英雄”的感慨,让他与郭向东“一见钟情”。
有了这“第一桶金”,郭向东的“空中楼阁”也就一天天开始落地。不过在建设的过程中,资金仍然难以为继,郭向东只好再次找到楼忠福,而楼忠福也依旧“一诺千金”,为他担保600万的贷款。
不过事情不仅仅是钱就能够解决的,1995年郭向东再次碰到麻烦。这次是政治性的麻烦。当时中央政府正在搞宏观调控、治理通胀,全国都在压缩建设项目,而规模宏大的白云文化城内又有一个巨大的木雕观音。在这个宏观调控的敏感时期,而且还牵涉到“封建迷信”,不正好是压缩和清理对象吗?当时风声很紧,浙江省政府正在全省搞治理通胀、压缩建设项目的大检查。杭州郊区小汤山的一个旅游项目,因为牵涉到和尚雕塑的问题而在大检查中被勒令炸掉了,现在东阳的白云文化城能够逃脱这个命运吗?郭向东作为共产党员、政府官员,搞这样的项目,能够保得住位置吗?
郭向东:楼忠福的“黑马”(2)
这些疑问在1995年的时候都成了郭向东头上的悬剑,随时可能直插而下。但最后他平安无事,白云文化城内的巨大木雕观音也平安无事。不过,他辛辛苦苦折腾起来的白云文化城还是有事——这个耗资7000万元的项目到1997年竣工的时候,还欠着3000多万的工程款没有着落。
这番磨炼不但让郭向东更加老练,而且还得到了提升。他不仅成了吴宁镇的党委副书记,而且还是东阳市重点培养的后备干部。不过白云文化城是他一手搞起来的,工程款的问题,他不能一走了之。这次他没有跟楼忠福开口,但双方已经成了无话不谈的老朋友了。
这个事情就这样在郭向东的心头上牵挂着,1997年一次偶然的机会,他跟楼忠福开玩笑说:“你把这3000多万元的工程款帮我还了,我就跟你到广厦。”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楼忠福把这话当真了。通过这么几年的观察与交往,楼忠福认定了郭向东的“人力资本价值”远远高于3000万,所以在郭向东还把笑话当笑话的时候,楼忠福已经在运筹整个盘子的操作问题了。
1997年底,楼忠福果然帮白云文化城一次性付清了3000多万工程款,当然这不是白给的,只是借支。不过由于整个项目经营状况不好,这笔钱一时也无法还给广厦,吴宁镇政府后来干脆把整个项目都转让给了广厦。楼忠福也全盘接收,以6000多万元的价格拿了过来。如果单从生意的角度看,这个买卖并不合算,但后来的事实证明这是一个不错的买卖,因为没过几年土地的价格就上去了。
1998年,37岁的郭向东离开吴宁镇党委副书记的职位,到了广厦。9月23日,在广厦重庆一建的成立仪式上,他以董事长的身份与重庆建工(集团)方面派出的总经理潘海一起为公司挂牌。
后来,有人问楼忠福为什么选择郭向东去重庆挑大梁,楼忠福说:“一个人如果敢折腾、能折腾、善于折腾已经很了不起,但年纪轻轻的郭向东是在两手空空的情况下做到这三点的。白云文化城,不仅仅是一个钱的问题,整个项目牵涉到各方面的工作非常多、非常复杂,但他一个人就这么折腾起来了。广厦当然不是没有别的能人,但郭向东是这个位置最合适的人选。”
。 想看书来
在“国退”大潮中拾蟹(1)
1998年东南亚金融风暴之后,曾经被视为代表未来的“东南亚模式”一夜之间成了一地鸡毛。世界经济界对日本和东南亚发展道路的看法,也由原来的一片叫好和赞叹,一下子变为一片指责和批评。
与此同时,美国经济却在克林顿的带领下,创下了历史上罕见的连续高增长、低失业率奇迹。而在美国经济一枝独秀的光环下,美国的高科技产业成了全球经济最耀眼的“救世军”。那些神乎其神的财富故事,到1999年的时候几乎让整个世界都陷入了新经济的淘金热。
越来越开放的中国,也越来越表现得与世界同步了——高科技的神奇魔力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