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练的智慧》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教练的智慧- 第1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对,是我的问题。”阿光回答到。
  “那你会怎么样呢?”我追问到。
  阿光说了他想采取的行动,还分享了很多他的感受。#如果你是个细心的读者,你一定注意到前面出现了两“*”符号和两个“#”符号。不要以为这是印刷错误。这是一个方便读者区分的符号。区分什么呢?听听Lawrence的。
  在我将此事拿去请教Lawrence时。他告诉我:前面部分(即两个“*”号中的部分)是在做顾问的工作,是教练的顾问。是在教别人去区分、去做一个教练的方法。后面部分(即两个#号中的部分)才是做教练的工作。
  以自己的经验教对方方法(不管什么方法)的是顾问;而针对对方心态,让对方照镜子、看自己的就是教练。这就是顾问与教练的区别。
  干脆去做
  学员阿静有一次出差花了一笔费用,想拿去报销,但不知道这种情况能不能报销。于是她很犹豫,怕被拒绝,很没面子。
  但后来她转念一想:不做,只有一个结果,那就是不能报销;做了,可能会有两个结果,一个是不能报销,还有一个是可以报销。多一个可能性,为什么不选择后者呢?
  她去问了财务,结果很顺利地解决了问题。
  北京作家史铁生在“活到自己最骄傲的年龄上”突然失去双腿。这个打击太大了,他一次又一次地想到了死。但是他终于想明白了一个道理:死是一件始终会到来的事,是一件无论你做什么也不会错过的事。你又何必这么急呢?反正不会有更大的损失了,说不定活下去还会有额外的收获呢。不活白不活!
  他说他想通这个道理之后感觉心情特别轻松,就像一名小学生想到在做不完的功课之后会有一个长长的寒假在等着他一样。
  这种心态让史铁生活了下来,并成为著名作家。
  这个世界上因为这样的想法而发明创造的东西实在不胜枚举。
  远的不说,就说这本书。我最初根本没想过要写成一本书,只是觉得可以在这方面有所作为,就提笔写了几个故事,没想到竟一篇一篇地写下来,成了你现在看到的样子。
  十张名片
  2000年6月20日,我策划的主题为“教练(Coaching)——提升企业生产力的新技术”的研讨会在广州举行。这是中国首次教练技术研讨会。为了确保成功,我请了Lawrence来主讲。
  研讨会很成功,其丰富的内容和新颖的形式获得了广泛好评。里面有企业运用教练的个案分析、放录像演示教练技巧、体验式活动“变化者与观察者”等等。
  其中交换名片的环节却最令我难忘。研讨会开始时,Lawrence对在场的200多位来自珠江三角洲各个企业的管理者说:“现在,大家先交换名片,互相认识一下,看谁交换的名片最多。”场面一下子活跃起来,人们互相打招呼,换名片。
  结束之后,Lawrence总结成果:“拿到一张名片的请举手。”有一个人举手。
  “两张名片的请举手。”“五张名片的请举手。”“七张名片的请举手。”“九张名片的请举手。”人们纷纷举手回应。
  “十张名片的请举手。”有两个人举手。这时,我看见Lawrence自己也举起手来:“我自己也是十张名片。”原来他也参与进去交换名片了。
  这让我很意外。同时,也令我自我反省:“为什么我没有去参与呢?”原因是:我觉得自己是策划者、组织者,是工作人员,是不能参与的。其实,有谁这样规定呢?由于这样一个想法,让我没有采取行动,因此没有十张名片的成果。
  Lawrence虽然是教练,但并没有局限于“教练”这个概念里。
  性格即命运。
  我看到Lawrence永远都会乐呵呵的,有几分小孩子脾气,随和而真实,永远不会顶着乏味的“教练”或“导师”的头衔,孤零零地站在讲台上。亲和力随时都可能让他和他的名片走下台来,向你伸出手,说:“哈罗,我是Lawrence。”
  教练与扶贫
  中国地域广阔,由于地理、历史、文化、民族等各种原因,各地方经济发展不平衡。沿海比较富裕,而内陆比较贫困。为了缩小贫富差距,政府实施了扶贫政策。
  但在某些落实扶贫政策的地方却出现“越扶越贫”的怪现象。后来经过调查,才知道当地的某些人原来还懂得自己想办法挣钱养活自己,有了扶贫政策后,反倒依赖政府救济,不愿再去辛苦劳动。反正饿不死!
  于是一些专家提出,扶贫工作不仅要“输血”,更需要“造血”。要被扶贫的对象自己拥有“造血”功能。这样才能根本解决问题。
  我不是经济学家,不敢妄评国家的政策。但我觉得“造血”理论与教练技术的某些观点有异曲同工之妙。
  我们常说:给人一条鱼,只能养活他一天;让人学会捕鱼术,才能养活他一生。
  教练技术的特点就是,让被教练者清晰自己,打开固有观念,用自己的方法去获取成功,而不是简单的教对方一个方法。因为给对方一个现成的方法,容易让对方产生依赖思想,停止自己去探索的脚步。这样反而限制了创意,其实对方完全有可能找到更好的方法的。
  正如伽利略所说:我们不可以教晓人们任何东西,只可以帮助他们自我发现。
  教练,就是一面让你自我发现的镜子。
  我们想要的是,这面镜子不仅能扶贫,更能让富者更富。
  教练与应变
  作家王蒙有一篇小小说,大概意思是这样的:甲和乙是两个邻县。两个县都想发展体育运动。甲县让运动员们练短跑,运动员们个个争先恐后,你追我赶,很快就使甲县的短跑水平上了一个台阶。乙县也搞短跑,但乙县运动员的作风迥异于甲县,他们比赛时不是往前跑,而是互相使绊子,你拉我扯,我当不了冠军,你也别想取胜。乙县的管理者无计可施。
  后来,有一个上级领导来考察,知道了这个情况。于是领导作了一个决定——甲县继续发展短跑,乙县运动员改练摔跤。
  这是一个根据实际情况应变的例子。
  Lawrence说:21世纪,人的应变能力比计划能力更重要。
  确实,现代社会瞬息万变。一个人或者一个企业,如果能够把握先机、果断应变,必然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取得优势。
  被称为万经之首的《易经》中的“易”字就是变化、更替的意思,《易经》就是关于变化的学说。很多人现在重新把这部经典运用于商业管理和日常生活,就是想掌握应变的窍门。
  在前面的小说中,领导者不拘泥于形式,针对实际情况采取因应措施,使得两个县的运动员可以各展所长,皆大欢喜。
  那么,教练与应变又有什么关系呢?
  首先,应变的关键在于学习。所以自彼得.圣吉在《第五项修炼》中提出学习型企业以来,学习型企业就成为一种潮流。
  而在数年以后,彼得.圣吉在回答“为什么企业仍未学习”时说:“……学习之道并不是从别人身上得到答案……学习的出现是因人们愿意在繁复的操作过程中,不断寻找方法去自我反省——或者雇佣一个具备学习‘工具’和‘技术’的教练。这些工具或技术是有异于坐享他人的答案……而是帮助培养个人独立思考能力去找出自己的解决方法……”
  帮助培养个人独立思考能力去找出自己的解决方法,这是教练的特点,也是教练的应变之道。
  不必担心
  “你不必担心,因为当你担心的时候,你的担心肯定会发生,你担心也没用。比如,当James(我的英文名)想去吻一个女孩子的时候,如果他担心那个女孩子会给他一巴掌的话,那他也就不用担心了,因为他肯定会得到那一巴掌的。”
  在某次工作坊前的定向中,我们的企业教练卫有恒这样回答Maggie的某个担心。因为我正好站在旁边,所以被拉进去,做了他的比喻材料。
  这是卫教练对于担心的态度。其他教练又会有什么样的态度呢?
  2000年7月我们去上海做了一次招聘会,为公司的上海发展计划提前做准备。出发前,负责招聘会的同事Joyce总是担心会漏掉什么物资。于是Elsie对她说:你肯定会漏掉什么的。不过,你也肯定有办法搞掂的。
  果然被Elsie不幸言中。我们乘飞机到达浦东机场时,竟然拿错了皮箱。一箱子的文件、宣传品变成了小孩子的玩具、图书。我们的皮箱里放着这次来上海的几乎全部重要物资,如果这个皮箱丢了,这么多人就算是白来上海了。
  后来我们通过拿错的别人皮箱中一本书里的手机话费发票,几经周折,找回了皮箱。
  完全应验了Elsie的预言。
  可见,担心本身是没有用的,它不能对我们的目标有任何帮助。不如放下担心,把精力投入到如何做好该做的事情上,这样或许能避免你所担心的事情发生。
  活在当下,才是积极应变之道。
  我所认识的梁立邦
  2000年5月1日,在西丽湖汇才团队户外展能基地,一个人影从十几米高的木塔上跳下来,在空中滑行几十米。其间那个人影不断冲拳踢腿,姿势活泼潇洒,既像武侠电影中的侠客,又像一个贪玩的小孩。
  这是户外展能训练中的高空项目“空中走廊”。而这个人影就是梁立邦。
  梁立邦出生于香港,曾在加拿大驻华大使馆做过商务官,所以大家习惯叫他的英文名:Lawrence。作为训练过乐百氏、润迅、国泰航空、深圳市委党校、中山大学管理学院MBA中心、广州物资集团、深圳证券交易所等多家机构的专业教练,Lawrence为人机智、幽默风趣而不失严谨。他常说人们容易争拗是因为每个人都坚持自己是对的。有一次,有一位学员问他:“你和Eva(中文名叫黄荣华,梁立邦的夫人,汇才首席导师。)会不会吵架?”“当然会啦,”他爽快地说,“因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