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战》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品牌战- 第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本土品牌应该清楚意识到,这是一个消费者至上的时代,“情感”是连接品牌与消费者的纽带,是品牌与消费者沟通的平台,更是企业能否应对危机、规避风险的重要因素。     
  而上述这一切都源自对品牌战略的科学系统的规划与执行。     
※虹※桥※书※吧※BOOK。  
第8节:案例解析之一(1)           
  案例解析之一 中国银行业的品牌化生存     
  到2006年12月,中国加入WTO已届5年,中国将兑现承诺,让外资银行与中资银行同享国民待遇。对于国内银行业来说,“狼”绿色的目光已在不远处闪烁。     
  然而,中国银行业真的准备好了吗?     
  有关调查表明:国内银行业正同时受到外资同行竞争和国内用户需求的双重挤压,一方面自身的资产结构和收入结构亟待调整,另一方面高端客户却正在考虑转向服务更好的外资银行。银行业利润率最高的两块业务是个人理财和银行卡,而以企业高管为代表的高端客户在全面开放的国内市场上将可能与国内银行渐行渐远。     
  根据银行业的一般推算方法,80%的效益由20%的客户创造,20%的人掌握着80%的金融资产。就目前国内的情况而言,在全部储蓄中,10%的人占有了66%的比重。这20%的客户主要包括企业高管(其中有相当部分是企业主)和收入较高的专业人士。     
  同时,调查数据也表明,有25%的城市用户愿意以后选择外资金融机构的服务,这部分人群相对更年轻、教育程度和收入都比较高,这些正是国际金融机构首先瞄准的市场蛋糕上的“奶油层”。     
  中国银行业存在着潜在的内忧外患。     
  中国银行业竞争的“生态”危机     
  ⒈ 中国银行业的品牌战略危机     
  (1)中国银行业品牌战略通病——品牌愿景缺失     
  品牌愿景能够向顾客清晰地传递“我们存在的原因?”“我们代表了什么?”“我们的原则是什么?”并且品牌愿景本身还要包括那些不会随着时间变化而变化的因素(核心理念)。品牌愿景能够经受住产品或市场生命周期、技术、管理因素和个人领导等的变化。     
  目前,中国银行业的品牌愿景都无法全面、系统地描述出“今天,我们品牌的地位如何?明天又是怎样?”给人一种空洞感,缺少一种激动人心的感召力和清晰的品牌聚焦。     
  ? 银 行 ? 品牌愿景 ? 说 明     
  中国工商银行 “您身边的银行” 电子银行的出现,使其受理网点优势面临挑战     
  建设银行 “建设现代生活” 无法全面描述建行目前的业务扩张     
  农业银行 “服务现代城乡” 品牌定位不符合改制后的发展战略需要     
  中国银行 “全球服务” 就现阶段而言“全球服务”的实力令人怀疑     
  招商银行 “先您所想,因您而变” “变”的内涵不清晰     
  续表      
  ? 银 行 ? 品牌愿景 ? 说 明     
  民生银行 “服务大众,情系民生” 有“王婆卖瓜,自卖自夸”之嫌     
  华夏银行 “同为华夏人,共结华夏情” 民族、地域色彩过浓     
  光大银行 “超越需求,步步为赢” 愿景描述模糊、雷同,传播过程中易被混淆 记忆     
  浦东发展银行 “笃守诚信,创造卓越”      
  广东发展银行 “创造卓越、追求超越”      
  中信银行 “承诺于中,至任于信” 文字秀,虽嵌入中信,但不易记住和传播      
  交通银行 “交流融通,诚信永恒” 愿景描述缺少和“银行”关联的暗示或提示     
  兴业银行 “服务源自真诚” 品牌愿景描述空洞     
  综上所述,品牌愿景描述应把握以下两个原则:首先,要有一个不变的“内核”;其次又要有根据环境变化适时地进行“空间”的延伸;同时,品牌愿景的描述应易于传播和记忆,品牌愿景应是清晰、丰满、容易传播的。     
  (2)缺少系统化的品牌战略规划,导致品牌传播低效     
  目前中国银行业虽然有品牌战略意识,但是缺少可操作性的品牌规划,很多银行业的产品形象广告与品牌形象广告过多地人为分离,缺少有效的结合,造成产品形象广告凌驾于品牌形象广告之上。     
  如“要买房,找建行”的影响远比“中国建设银行,建设现代生活”要来得深远。当产品形象广告凌驾于品牌形象广告之上的时候,就会间接培养消费者的思维惯性,弱化银行业的其他强项,不利于银行业开展新的业务和其品牌形象的建设。     
  由于缺少品牌战略规划和培训,中国银行业经常出现总行与分行形象不统一的情况,在市场推广时出现资源浪费的现象,如各分行之间的VI不统一,形象代言人混乱,造成传播资源分散浪费,甚至出现负传播效应。     
  银行业品牌战略规划和培训的目的是为了整合总行与分行之间的传播资源,提高品牌传播的效率,减少重复性建设和浪费。     
  (3)缺少品牌战略管理,导致品牌形象屡受“暗伤”     
  由于中国银行业缺少品牌战略管理意识,品牌形象在传播过程中容易受到人为的伤害。例如,“某某银行22版广告催百亿债权,近4000人被曝光”事件的发生,站在银行处理不良资产角度上看,是一个比较有效的措施,但从长远的品牌战略管理层面上看,则是一个反面的教材,对不良欠债客户进行媒体集中曝光是对消费者不尊重的一种表现,一个对消费者不尊重的银行,将会提高品牌形象传播的门槛和成本,造成不必要的沟通障碍。         
→虹→桥→书→吧→BOOK。  
第9节:案例解析之一(2)       
  银行业品牌战略管理也应基于洞察消费者心智资源,重视和消费者进行双向沟通,避免为了追求短期效益,采取过激行为对品牌形象造成“硬伤”或“暗伤”,最大限度地维护银行业在消费者心目中的良好品牌形象。     
  2。 脱离消费者心智资源的广告定位     
  “选择某某银行,实现心中理想”、“手持某某行卡,潇洒走天下”、“握住某某手,永远是朋友”银行广告或多或少有点“牛”,给了一种“口头做秀”感。这些银行形象广告的好坏,对客户来讲无所谓,因为它好不到哪里去也坏不到哪里去,符合“中庸”思想。可是,如今银行业的竞争日益剧烈,每个银行凸显个性,区别于对手,已成为银行业一个重要的传播课题。     
  好的广告是建立在洞察消费者内心需求基础之上的,能与消费者的内心需求形成共鸣,并最终促使消费者做出购买决策。     
  消费者对银行的需求主要有五个层次:     
  第一层次,方便需求。如银行密集的受理网点、各种形式的电子银行等,都是以方便消费者为导向。     
  第二层次,信赖需求。如银行的全国性网点,细致的服务等都是基于为消费者提供一种信赖感。     
  第三层次,安全可靠。如个人信息的保密、存款的安全性,银行对个人而言没有破产的风险等。     
  第四层次,个性化服务。如天使卡、一卡通、读书卡、生肖卡等的推出就是为了满足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     
  第五层次,身份需求。消费者需要被尊敬,也需要自尊以及地位和名誉,因此银行的高端产品应塑造成一种社会精英阶层的标签,将成功人士内心潜藏的需求用银行产品“表述”出来,成为他们选择它的理由。     
  消费者一般是按照这样的五个层次来选择银行服务的,即至少前一层次的需求得到部分满足后,下一层的需求才变为迫切的主导需要,挖掘消费者心智资源的目的在于让银行服务吸引消费者,让广告产生更大的感召力。     
  3。 同质化的竞争环境,竞争压力空前     
  随着我国兑现加入WTO承诺,金融业全面对外开放,中国银行业的竞争压力空前加大。同时,中国银行业的产品高度同质化。某些业务领域过度饱和,竞争剧烈,而某些市场需求却乏人问津,留下大片市场空白,使中国银行业陷入“营销困境”,突围举步维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业务和收入来源同质化。各家银行主要经营存款、贷款业务,主要收入都依靠存贷的利差。     
  二是营销重心同质化。往往市场流行什么,各家银行一哄而上,大家都做,但都做不深,做不透,既形不成特色,更形不成竞争优势,低水平的同质化竞争,不仅侵蚀银行业的盈利水平,也恶化了银行业的竞争环境。     
  三是市场定位和目标客户同质化。在行业、客户的选择上,往往局限于一些“热点行业”、“龙头企业”或“高端”客户,在与这些优质客户打交道的过程中,往往被动地和竞争对手进行“价格暗战”,如给予优惠措施等,而且还难以实现对这些客户的综合营销。     
  四是营销手段同质化。满足于为客户提供一般化的产品,业务拓展更多地依赖人情关系营销,客户忠诚度不高,难于形成稳定的核心客户群体,影响银行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同质化竞争属于竞争的低级层次,品牌竞争则属于竞争的高级层次,银行业要在新形势下构建竞争优势,必须借助品牌建设,规避竞争同质化陷阱。     
  品牌建设对中国银行业的现实意义     
  如今中国银行业已进入品牌竞争的时代,无论是强势如领袖品牌(四大国有银行)还是弱势如拾遗补缺品牌(中小商业银行),都处于不进则退的竞争环境之中。虽然竞争对手可以复制产品、服务、技术以及流程,但是它们无法复制一个卓越品牌。对于企业来说,一个卓越品牌就意味着长期的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