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老板不太冷》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这个老板不太冷- 第1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杰瑞注意观察桂仁得知实验结果后的表情,却一无所获,无法判断这个中国人在想什么。他只得按常规,谈判之初要求专利加价50%转让,还要求提取加拿大那个小盐湖水时免费使用这个专利,直到小盐湖水中锂资源提取完全。

  桂仁当初曾经设想,青海盐湖的制成品完全自己打包回来分析,分析结果不与范德再保险共享。后来觉得这样未免太小家子气,搞个公开透明的方式比较好。杰瑞这回是吃一堑长一智,得知中国人的试制要求后,就聘请泰勒教授为技术顾问,两人携手和中国人斗智斗勇。在谈判一开始,杰瑞就要求中国人的试制品归属范德再保险,泰勒分析后告诉中国人结果。桂仁事先指示:“中国人只要20公斤成品,分析实验由中国人主导公开透明进行。”十分钟谈判下来,杰瑞就答应了这个要求。他知道中国人不认可实验结果就无法继续谈判下去,对中国人谈判策略有了几分尊重。

  范德再保险的这个转让条件,桂仁觉得不太离谱。虽然金融风暴猛烈冲击资本市场,国际碳酸锂市场还是非常坚挺。但两个香港人的专业能力,给桂仁带来了巨大帮助。他们从范德再保险母公司的处境,分析对手有强烈收缩投资套现企图,而国际买家由于金融风暴影响,购买意愿非常薄弱。每天,邝先生、刘先生轮流主谈,晚上回酒店和桂仁讨论谈判方案,张振华试制结束第二天就飞回了北京。

  经过十天的谈判,进展轻微,刘先生建议桂仁和邝先生先撤回北京,营造一种中国人意兴阑珊的感觉。桂仁一想,确实是一招,杰瑞根本不知道中国人盐湖资源状况,更不知道桂仁的投资意愿。就和邝先生神清气闲地飞回北京。

  第二天开始,谈判进展迅速。不知道刘先生使了什么招,桂仁回到北京三天,时差才倒好,刘先生就来好消息了“范德再保险同意以1000万美元转让专利,加拿大小盐湖继续在和邦国际授权后免费使用专利,但配方提取剂由中国人定量供应,使用过程由和邦国际全程监控。”

  桂仁非常满意,指示讨论合同细节,技术细节由张振华起草、定稿。

第二十七章
桂仁在和邦国际北京代表处,和张振华朝夕相处了几天,比较全面地考察了张振华的专业技能和行为处事,认为他就是自己要找的总经理人选。决定主动开口询问对方的打算。

  “振华,准备来和邦国际吗?”

  “桂董,我想来。这几天忙着和范德再保险谈合同细节,本来想这个合同忙完后,和您谈谈我的想法,把工作合同签了。”

  桂仁一头想起,自己当初聘请张振华当技术顾问,负责青海盐湖的试制工作。试制工作已经结束,自己立即就叫他来负责转让合同的技术细节,已经超出技术顾问的工作范畴了,张振华没有提起,立即就答应前来金融街工作,他的态度就已经非常清楚表明对和邦国际的认可了。

  “振华,你过来负责青海盐湖的全面工作怎么样,也就是当和邦国际总经理?”

  张振华内心大喜,强迫自己冷静下来后,沉稳地开口道:“我的社会经验不够,商务历练缺乏,您看,总经理是不是请刘先生或邝先生担当更合适?”

  桂仁对张振华的反应,有点吃惊,内心里更是高兴,这是个不贪恋权位的有智慧者。他微微点点头,沉吟了一下,说道:

  “你再好好考虑一下,如果请你当总经理,你会怎么部署下面的工作?工作合同中关于职务和待遇问题,等你考虑成熟后我们再讨论过。”

  “谢谢桂董,我会认真考虑的。”

  桂仁对两个香港人非常满意,准备大力延揽两位精英加盟。初步打算请刘先生就任和邦国际首席代表,直接向桂仁自己负责,邝先生进入信和通讯负责国际商务。这几天邝先生就在桂仁身边忙前忙后,为加拿大专利转让合同出谋划策。桂仁准备等这个转让合同忙完后,先找刘先生谈谈。对于邝先生,桂仁平时就透出了许多亲近,甚至有暗示问他愿不愿意留下来帮他,邝先生立即响应愿意。

  转让合同顺利谈拢,桂仁专门飞了一趟加拿大,特意出席了签字仪式。仪式一结束,桂仁就找刘先生辟室密谈。刘先生彬彬有礼地说道“非常感谢桂董事长的抬爱,不过我已决定自己开个商务咨询公司,地址都已选好,就在香港中环,希望桂董事长能来捧场惠顾。”桂仁楞了一下,立即恭喜刘先生大展宏图,衷心说道“非常遗憾请不到你这样的精英人士帮我,相信你能有大作为。”邝先生经此一战,在商圈里已建立了不小的名望,当老板的抱负现在终于有机会施展,就不想再替人打工了。

  桂仁爱才之心表露无疑,临分手时,给了刘先生详细联系方法,告诉他桂仁永远欢迎他。刘先生非常感动,也给了桂仁自己的联系方式。

  回到北京后,桂仁就正式邀请邝先生担任和邦国际首席代表,负责商务运作,直接向董事长桂仁负责。

  而后,桂仁请张振华到金融街CBD的办公室来谈谈。张振华到办公室后,就递交了一份工作提纲,桂仁扫了一眼,就被吸引住了,详细地看了一遍。提纲条理清晰,虽然工作重点不突出,关键环节不全面,稍显稚嫩,但逻辑严密、方向明确,不失为一份好提纲。就直接拍板:

  “振华,请你当总经理、首席化学家,安家费三百万元,年薪一百万元,股权三百万股,一年后配套期权,两个留京名额,马上签合同。”张振华刚要开口,桂仁接着说道:“2009年元旦后,张总经理正式上任,这段时间北大、和邦国际两头兼顾,和邦国际工资全发。”

  对于组织框架,桂仁详细说明:张总经理负责青海工程的筹建、运营;邝首席代表负责财务、资本运作。分别向桂仁负责,但邝先生向桂仁负责的同时,每个月向张总经理递交一份书面工作报告。邝先生对于这样的组织架构,有些不解,但没有任何表露,立即愉快地表示完全支持,他明白“老板永远是对的!”。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第二十八章第一节
桂仁做出这样一个看似随意的决定,其实有他自己的逻辑。从大的说: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任何这个生产力的束缚都要去除。象张振华这样学术素养深厚同时又有严密逻辑思路的人才非常少见,如果给他加一个上级,在我们这个“官本位”思想浓厚的环境中,按照“权力最大化”的潜意识,必然会由于沟通环节而形成阻滞;如果这个上级对张振华的任何建议都予以采纳,那还不如直接请张振华决策。当初华为“郑李相争”,形成“不问对错、只讲立场”的氛围,极大影响了华为的竞争力,给桂仁触动不小。再看看从华为出来后独立经营企业的昔日同事,看看他们的经历,再对比自己一手拉扯的信和通讯,桂仁坚信“科技型企业,责任由一个懂技术会管理的人才来担当最合适!”当然现实中,技术和管理都是顶尖的人才非常少见,那么如何取舍呢?桂仁认为:在创新型科技企业中,由懂管理的技术领头人做最后决策比较合适,因为管理能力可以培养可以积累,而技术深度却不是可以用时间来简单换取的。桂仁的信和通讯,规模比起华为、中兴来,小了不止一个数量级,但信和的利润率指标却远远高于华为、中兴,员工收入平均比他们高一半以上,就因为桂仁一直贯彻的“技术主导”战略。信和通讯每年向美国交的专利使用费,在整个销售额中所占的比例,远远低于同行业中的两个同城大哥。多年坚持不懈的技术创新,信和通讯的日子过得滋润无比。桂仁对这一套驾轻就熟,当初对碳酸锂起意,也是因为这个行业高度的技术主导性质,他觉得可以复制信和模式。

  那么和邦国际的桂仁是谁?

  “张振华!”这是桂仁心目中的不二人选。桂仁准备在张振华的成长过程中给他当好保姆,适当时候就让张振华独当一面。在和邦国际,桂仁给自己最终定位只是个董事长,当然现在实际上还身兼多职。张振华成长顺利,和邦国际就能经营得风生水起,桂仁的投资就能顺利增值,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巨大综合效益则无法估量,这是一个多赢的局面,没有输家。

  至于经济待遇,桂仁觉得这个价码不高,因为这是给和邦国际总经理的薪酬,这代表着和邦国际的形象、声誉。桂仁现在唯一担心的,是怕张振华会产生一种人身依附心理,如果有这种奴才心理,那么自己就看错了人,现在看来张振华没有这个苗头。桂仁还曾考虑过:如果这个专利是张振华的,就给张振华50%的股份,三年后,等张振华培养成熟后,让他控股60%甚至70%。

  北大EMBA的课程,是有真材实料的。桂仁天生爱才,经过理论学习后,他更知道:“传统经济,由资本雇佣劳动,资本在价值创造要素中占有支配地位。知识经济,知识雇佣资本,知识产权和技术诀窍的价值和支配力超过了资本,资本只有依附于知识,才能保值和增值。目前中国经济结构中知识经济的重要性越来越大,在流动性过剩的宏观背景下,在大国崛起的时代背景下,先知先觉的资本越来越认识到知识经济的重要性,体认到自身的不足,主动承认且衷心拥护知识产权的支配地位。”桂仁知道,现在象张振华这样既有深厚学术功底同时兼具战略眼光的学界精英,就像是2002年的中国房地产、2005年的中国股市一样,没有被大多数人认识到其中的价值。随行就市的是街头摊贩,懂得低买高卖的才是真正商界大家,做生意就要象“陶朱公”。现在看给张振华更低的薪酬,他也能满意,但作为一个有挑战心理的优秀人才,他过不了多久就会不满足,几次这样的不满足后,自己在张振华眼中就和街头小贩没有什么差别,张振华离开的日子也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