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真相》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石油真相- 第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美国伊朗关系紧张,美国库存减少导致油价连破“80、90”
  2007年初,国际油价还维持在每桶60美元左右,直到2007年6月28日油价仍然低于每桶70美元。但是进入2007年9月,原油期货价格开始加速上涨,并不断突破整数关口。
  2007年9月12日,表面看来,由于市场担心美国原油库存减少及美国伊朗关系日益紧张,油价突破每桶80美元。原因何在?
  一方面,在###革命之后美国与伊朗的关系一直处在僵持状态,加之伊朗的核问题日益严峻,美国与伊朗的紧张关系非但没有得到缓解反而更加严重,美国对伊朗开战的猜测喧嚣尘上。(图序…5)
  由于伊朗拥有世界上第二大石油和天然气储量,且对世界石油运输的“咽喉”霍尔木兹海峡拥有绝对控制权,因交易商担忧伊朗会以切断中东地区石油输出作为对抗西方国家的手段,伊核问题再次支撑了高油价。
  另一方面,美国原油、汽油和柴油库存全面下跌,让市场交易商始料不及。美国能源部报告显示,美国原油库存下降529万桶至亿桶,为2007年1月以来最低。分析师普遍认为在美国炼油厂检修季节,市场对原油需求下降,因而美国原油库存应该继续增长。然而,美国原油和成品油进口量下降导致了这次库存意外全面下降。另外,美国炼油厂开工率降至%,达历史低值。美国原油库存进口量下降了万桶,达到33周内最低水平;美国汽油进口量下降了万桶,达到11周内的最低水平。
  受到以上两个方面的影响,金融炒作套利借机发力,2007年10月25日,国际油价突破90美元。
  此时,油价是否会突破百元大关已经成为热门的话题。更有业者议论:问题似乎已不再是原油价格会否达到100美元/桶,而是何时达到100美元/桶。
  借势土耳其出兵伊拉克刺激油价首次近“百”
  2007年10月17日,土耳其议会通过了越境军事打击盘踞在伊拉克北部的库尔德工人党武装的决议。消息一出,国际油价立刻以创出历史新高的方式作出回应,一度上涨到每桶美元的新高点。
  2008年2月22日,土耳其地面部队越过土伊边境,对伊境内库尔德工人党分离分子实施越境打击。天赐的炒作题材,当日纽约市场原油期货价格上涨,收盘时接近每桶99美元,达到98.81美元。
  热炒贝娜齐尔·布托遇刺导致油价再次近“百”
  2007年巴基斯坦政局动荡,12月27日,前总理、人民党主席贝·布托在###中被刺身亡。
  随后,“基地”组织立即声称对此负责。“基地”组织的新头目穆斯塔法·阿布·耶齐德通过电话对媒体说:“我们破坏了最有价值的美国海外资产。”英国伦敦警察局反恐专家小组的调查人员们调看了当天拍摄的录像,并重新对暗杀现场留下的炸药以及枪支等进行了法医鉴定,他们最终断定是“基地”组织一手策划了暗杀贝·布托的行动。
  2007年12月28日,借口担心刺杀事件将使原本复杂动荡的中东局势更趋紧张,原来已经在11月底回落至每桶90美元的石油价格突破每桶美元,两个月内油价再次逼近百元。 。 想看书来

石油真相 序(5)
交易员舍利逐名纽交所油价破“百”
  2008年1月2日,油价首次在盘中出现了每桶100美元的成交价,令整个世界为之震动,也让一名交易员以600美元的“代价”一“单”成名。
  这个名叫理查德·阿伦斯的交易员,独立一人创立了ABS石油经纪公司,以每月万美元转租下了纽约商品交易所交易席位。1月2日,他以每桶100美元的期货价格挂单1000桶成交;不久后又以低于100美元的价格挂单卖出,亏损约600美元。
  这一纯属偶然的事件却搅乱了全世界的市场,全球开始热议高油价。而理查德·阿伦斯最初只是希望成为世界上第一个以每桶100美元价格购买原油的人。
  油价崩落引发世界金融海啸
  可以看到,在油价在7月11日创出美元的高价之后,7月15日,油价狂跌美元收于每桶美元,此后便开始一发不可收拾的连续跌价至128美元上下。此后直到8月初期,油价始终震荡下行徘徊在120美元。
  这期间,美国石油巨头,全美第十二大非上市公司山姆集团(SemGroup)因石油交易巨亏3亿美元正式申请破产,山姆误判做空的一失足,使其受到金融巨头群狼对它这只肥羊的猛烈围攻,山姆寡不敌众以破产结束游戏,终成千古恨。后续将详解精彩故事细节。
  8月5日,油价跌破120美元,并在其后连续下跌,随有所回升但也是无力回天只在112至114美元上下震荡。
  8月21日,油价又大涨近6美元,收于每桶美元。然而第二天就直线下滑回每桶美元。而9月2日开始,油价又开始了新一轮下跌。由当天的每桶美元,逐步跌落,经107、106、103、101几个价位节点最终在9月15到达每桶美元的新低。
  9月16日油价再次小涨至每桶美元, 19日涨到每桶美元,23日油价匪夷所思地猛涨美元至美元,创出了自1984年原油期货市场建立以来的最大单日涨幅,之后便又是一路下跌。
  刚进入10月,油价更是跌破每桶100美元,随后,三个交易日便跌破90;四个交易日便在80以下;到10月16日,油价已经降到了70美元之下。欧佩克为为稳油价10月24日紧急开会决定销减每日150万桶的生产配额,WTI再跌美元至美元。
  2008年这8个月油价的起伏何止一个跌宕了得。
  顽童认为:国际金融资本和产业资本对包括石油在内的大宗商品的高强度的金融炒作套利是导致国际金融海啸的重要震源之一。
  

第一节 “石油产能达到顶峰了”吗?(1)
2008年7月11日WTI达到有史以来最高点每桶美元。

  人们热烈地讨论,从2003年开始的石油价格疯涨的下一个峰值在哪里?

  “油价能涨到200吗?”

  “油价能涨到500吗?”

  “油价能涨到1000吗?”

  显然人们一度都被油价的涨势震住了。

  2008年11月北京的深秋顽童截稿时,油价已在萧瑟的秋风中飘落过60美元。

  国际金融海啸还在持续蔓延。

  人们更热烈地讨论,在即将来到的经济寒冬中,油价将跌向多深的谷底?

  我们此时更难忘怀,在2008炎热的夏天,那些高明的预测大师对油价如何暴涨所做出的预测和解释。我们对此做一次深刻的回顾和反思,多具娱乐性!

  一直以来,所谓的大牌经济学家们对于油价的预测,价不惊人誓不休。每过一段时间他们都会适时地抛出最新的油价预测。如高盛在2008年初就预测油价会涨到每桶200美元,美国著名能源投行西蒙斯董事长马特·西蒙斯更表示国际原油价格可能上涨至每桶378美元,转眼间华尔街五大投行中仅剩的两个已经转入传统商业银行的队列。

  所有关心石油关心油价的人们肯定原来都曾经想过:“油价真的会这么高吗?” 

  与其说这些大牌经济学家对油价的预测准确,倒不如说其所代表的利益集团和金融机构导引和推动油价走势的实力强大。

  解释油价高涨的各种说法和理论复杂多样。的确,油价涨跌不是单一的原因造成的,因此也就呈现出了各种各样的对于油价涨跌背后原因的解读。

  在众多讨论高油价原因的声音中,有不少人坚定的认为“顶峰论”是高油价的根本原因。在油价上涨过程中,“顶峰论”被频繁用来解释油价走高的原因。就在油价接近每桶150美元时,仍有很多人认为,油价肯定还会上涨。并且,他们认为“尽管油价可能会出现暂时的回落或下降,但从趋势看,我们已经迎来高油价时代,这是基于石油峰值理论得出的基本判断。” 这次油价的疯涨在石油峰顶论者看来,似乎证明了油荒时代已经到来,石油已成了紧缺商品,中长期油价只会上涨不会下降。当时,大牌经济学家曾说2008年内油价可能会涨到每桶200美元左右,能源领域的投资银行家马休·西门斯(Matthew Simmons)认为,世界上最大的石油储藏国沙特阿拉伯高报了自己的石油储藏量,因此油价上涨到1000美元/桶也不是不可能。有人甚至预测,供油不足将会引起 “战争、饥饿、疾病和死亡”。

  “顶峰论”认为,作为一种特殊的战略性商品,石油的供给弹性很小。美国能源部能源信息署(EIA)2008年初的数据, WTI平均价格从2006年的每桶66美元涨到2007年度的美元,上涨了,但石油供给仅增长了,供给弹性约为,这是个很低的数字。估计2008年和以后的情况更是如此。

  顶峰论有两个分支,由于“储量顶峰论”,导致“产能顶峰论。”

  他们认为石油供给不能被高价刺激出来,这是由全球可获得石油资源的有限性决定的。也就是说,石油产量不可能随着需求的增长而大规模上升,而是有一个“上限”。而这个“上限”,就是顶峰论观点认为的“石油峰值”。支持顶峰论的学者认为:石油峰值是指某一油田、油区、国家的石油产量会有一个峰值或顶峰。

  峰值问题真正进入公众视野缘于两个经典预测。

  第一个是在顽童90年代初进入石油领域时即听说过。1956年美国著名石油地质学家哈伯特(Hubbert)提出的(图1…1)。他当时不顾许多专家和机构的反对,大胆预言美国石油产量将在1967至1971年达到峰值,以后便会下降,以此推论,2000年石油资源即会枯竭。当时美国的石油工业蒸蒸日上,他的这一言论当然引来很多的批判和嘲笑。

  第二个经典预测是爱尔兰地质学家坎贝尔(Campbell)做出的。他在1998年在美国杂志上发表的论文《廉价石油的终结》(“The End of Cheap Oil”)。与哈伯特一样,他的这番结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