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戒“软”。领导讲话的过程,也是领导干部发动群众、教育群众、鼓舞群众的过程。只有提升讲话的感染力、号召力,使人受其影响,才能赢得与会者的赞许,从而增强讲话的效果。否则,讲话没有力度,让人昏昏欲睡,不但吸引不了群众,指导不了工作,反而会使群众产生反感。
8.把握精彩讲话的“八字”
1.新。就是要有新意。如果总有一些固有的套话、老话,这样讲者乏味,听者无用。有的虽然也讲了别人没有讲过的话,但是搞搞对仗,修修工整,用新瓶装旧酒,依然乏味。何为“新话”,“新”从何来?新话来自于对新形势、新情况的及时分析、把握和洞察,扣得住时代脉搏,跟得上发展潮流;来自于对新理论、新政策的不断学习和领会;来自于新思考、新总结、新办法。只有勤学勤思,理性思考,科学总结,拿出自己的办法,说出自己的话来,这样的话,就会新意迭出,启人心智,使人受益。
2.实。领导干部讲话,就是为了说明和解决问题,促进科学决策,引导教育群众,推动工作开展。讲话必须有实在的内容,有实际的招数,这也是领导作风的一个体现。所以我们要力戒空话和官话,力戒装腔作势和哗众取宠。
3.真。就是真情实感,推心置腹。领导的讲话,要符合上级精神和基层实际,要力求全面,防止片面化和绝对化,千万不能说假话、空话、套话、不着边际的话。
4.深。就是深刻有力,有深度。领导讲话的水平,重要的是通过论述的深刻性体现出来的。因此,要坚持“以理服人”,使各种事理渗透到亲切、自然的语言诱导中。要使讲话深刻有力,通常采用摆事实、列数字、打比方、做比较等方法,来增强讲话的深刻性。
5.高。领导者要善于站高看远,讲话要有一定的政治高度、理论高度、认识高度,只有这样,才能起到教育人的作用。
6.严。就是措词严谨,讲话周严,不能让人找出纰漏来。
7.准。就是对人的评价,对事物的判断,必须实事求是,能够真实地反映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准确,主要包括观点准确、材料准确、语言准确。观点要准确,这是大前提。领导讲话,目的是为了宣传某种思想,说明对客观事物的某种看法,并给人以指导。这就要求讲话者有正确的立场,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宣传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宣传积极向上的思想,鼓励人们积极投身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观点准确,还要求必须要反映事物的本质,这就必须经过思考,将丰富的感觉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被、由表及里的改造制作功夫。材料也要准确。所使用的材料必须要真实可靠,准确无误。语言要准确。语言准确是文章准确性的重要条件,语言必须准确无误,不能有一点出入。
8.美。就是富于美感,要恰当地运用修辞手法,使讲话语言给人以美的享受。在这方面,可在讲话中适当选用排比、对仗等修辞手法,使思想内容更丰富,逻辑更严密,层次更清晰,气势更恢宏,说理更充分;也可运用字数相等的短句,使讲话更富有节奏感,好听易记,铿锵有力。
电子书 分享网站
一、做好三种人(1)
魅力提示: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儿,趟水过河要把鞋子脱。讲话要审时度势,你的官运就会得势。
“谋略”这两个字,我们既感到十分熟悉但又觉得非常神秘。多少年来,它伴随着人类的社会实践、伴随着人类的思维发展。一部漫长的人类发展史,也是一部谋略的创造史和实践史,无时无处不闪烁着人类智慧的火花。我国古代十分重视“谋略”,,把它作为成就事业、治理国家、取得胜利的“法宝”。《孙子兵法》之所以千古流传,关键是思想思想核心“谋略”起了巨大作用。21世纪是一个知识经济的时代,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谋略,用谋略博取财富,用谋略取得竞争的胜利。可以说,在当今竞争激烈化的重要发展时期,成功与失败,困境与出路,谋略将发挥关键作用。
讲话是一门艺术,这是众所周知的。但要真正掌握这门艺术,使您的讲话更有针对性,增强吸引力,光板着脸说教不行,必须在讲话中扮演好三种人的角色。即,当好医生,研究对象,对症下药;当好教师,“师生”互动,产生共鸣;当好演员,力避呆板,声情并茂。
1.当好医生
医生抓药开方必先诊病把脉,弄准病情,领导讲话也必须认真研究听众。为什么这样说?因为讲话的目的是说服听众改变态度并按照讲话者的意图去行动。这就要求讲话者了解听众的心理、要求和希望及对你所讲观点的态度,这样你才能有的放矢。
报载,2005年共青团重庆市委副书记彭烨参加了美国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举办的“高级行政官员”培训项目。“所有课程的主旨都是教会官员如何沟通、协调、合作和决策,在这个过程中,如果不注重自己的表达,没有自己的思考,几乎不可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彭烨说,从美国培训归来后,自己每当在公开场合讲话时,首先想到的就是了解谈话对象,并找到好的表达方式。
把握听众心理是实现讲话目的的客观要求,听众虽处于被动的接受地位,但也绝不是被动的“接收器”,而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积极参与者。据报道,某市领导春节去送温暖,农村贫困户家徒四壁,别无长物,只眼巴巴地盼着领导同志从口袋中掏出红纸包裹的慰问金来。偏偏这位领导似乎嫌往日作报告、下指示不够,握着贫困农民的手,又把报告上、报纸上、文件上的那套话重重复复地讲了开来。可怜了那个农民,天知道他听得懂还是听不懂,却不得不做出聆听状和受教育状。他心里想的,恐怕是眼前这个领导尽快结束“讲话”,让他早点去买点过年的东西。其实,像这样不分场合、不分对象,只顾“说教”的现象,在我们周围屡有发生,只是我们“见怪不怪”罢了。这也势必造成脱离群众、脱离实际的后果。你讲的尽是官话,人家听不懂,怎么来和你沟通?你和百姓讲的不是共同的语言,是“神话”,怎么去和他们打成一片?因此,领导者必须在了解听众的基础上力求触发听众的兴奋点,才能实现的最终目的。
听众对信息的接受具有选择性。听众用耳、眼、脑接受外部信息,这种接受过程是在已有经验、知识和心理期待的基础上进行的,所以具有很强的选择性,饱含主观色彩。据心理学家研究,至少有三个“选择性”:一是选择性注意,二是选择性记忆,三是选择性接受。听众对信息的接受还具有“反霸性”。心理学家指出,目前,我国受众接受心理的一大基本特征,就是反抗话语霸权,渴求自我选择。那种高高在上的、粗暴式的、训话式的讲话方式越来越被大众所抛弃,也必将越来越被领导者抛弃。每位领导应以平视的而不是俯视的姿态、必须以益友的而不是以祖师爷的姿态看待自己。那种“厚此薄彼”、“非此即彼”、“非白即黑”的单线思维方式和讲话方式,必将寿终正寝。
学会当好医生,就是要从中医诊断中获得启发,“望闻问切”可以了解病人的患病情况,那么也可以用来了解人的思想感情。俗话说“看菜吃饭,看人说话”,“知己知彼”才能成功。了解听众心理的常用方法是望和问。人们常说的“出门看天色,进门看脸色”,就是要从脸色中看出人内心是否满意客人的来访,其实,这就是望;问,则是说事先需要对听众调查采访,“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这就是讲话前的问。具体地说,要注意把握以下几点:
一、做好三种人(2)
1.分析特定条件下的背景特点。
听众参会的动机以及情绪、背景,决定了他们的心理需求,领导者只有审时度势,作出正确分析和判断,才能因势利导,也才能使听众得到期望获得的解答,使讲话者找到顺利的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相反,两眼一闭,大嘴一张,夸夸其谈,不仅使讲话达不到应有的效果,还可能使听众产生逆反心理。当然,我们不能被动地迎合听众,而是要善于因势利导,使听众的意识逐步达到理想的境界。
2.分析特定人物的心理特点。
不同的年龄、性别、职业、民族以及生活经历等,都会产生不同的心理特点。有经验的医师会看表里寒热、不仅会看,而且还要会问。问过去问现在,才能真正做到“对症下药”。有经验的领导者也会在讲话前先认真把握听众内心状况,为选择讲述材料提供了依据。所以,当知道面对的是孩子,就不会用对成人的口吻来讲话,当知道自己面对的是农民时,会选用农民喜欢的语言。
3.分析讲话过程中的现场特点。
听众在听讲话者讲话时,对不同的内容,会产生不同的反映,并通过声音、动作以及面部表情反映出来。有经验的讲话者会把握听众的这些情绪。就是要“看着人说话”。一旦看到听众情绪异常,或喜或悲,或笑或气,都应尽在把握之中,从而及时对讲话内容进行调整,直到听众情绪符合讲话者的需要为止。这就要求学会讲话中的“变”术,在讲话过程中随时捕捉听众心理的变化,把听众的情绪逐步推向高潮,达到台上台下共鸣的效果。
同时,还必须把握两点:
首先,要摆正和听众的关系。讲话者也是人民的一员,和听众在政治地位、人格上是平等的,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只是社会分工、社会义务有所不同,因此,讲话者要以平等、谦和的姿态,既宣传听众,又向听众学习。
其次,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