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见利就走、微利是图是浙商的经商理念。
三、四十年前的浙江交通闭塞,人民生活贫困, “割资本主义尾巴”的浪潮一浪高过一浪,可是浙江人顾不了这个主义、那个主义,他们只认准老百姓吃饱饭才是真正的主义,否则就是“空谈主义”。
浙江人的微利是图是由来已久的。许多人一分一毛地进行原始积累。小时候,我常看见在老家的车站、码头等交通要道靠蹬自行车送客的人。那时候没有公交,没有其他交通工具,有一辆自行车就是很现代的人。这批人在自行车后座上垫上了厚厚的坐垫。每当旅客出站,他们就蜂拥至上,接客送人。他们让客人坐在自行车后座上,以最高两毛钱的价格把客人送到家。那时,他们用一年左右的时间赚回一辆自行车,就已经很高兴了。
浙江温岭靠近沿海,盛产海鲜,许多人靠贩卖海鲜发家。20几年前,打进北京市场是很不容易。第一、温岭离北京路途遥远,当时交通十分不便;第二、海鲜的保鲜期、保质期也是十分有限。有个温岭商人一心想把温岭的海鲜打进庞大的北京市场。于是,他想出了别具一格的方法:给每个经营海鲜的商场免费赠送冰柜。免费赠送的冰柜,谁都喜欢。商场得了他免费赠送的大冰柜,十分高兴。之后,他把大批的海鲜运到北京,放在冰柜里,不愁商场卖不出去。他只管把海鲜从温岭拉到北京,放到冰柜里就是了。其实冰柜的钱早就从海鲜的差价中赚回来了。做生意把顾客服务做到位了,就等于为自己打开了市场,也就有利可图了。图的是微利,积少成多,微利就成大利了。温岭人的生意经真是练到了家。
以五分钱、一毛钱进行原始积累,今非昔比,这批人中很多现都已经成了大款。早八年前,我们老家温岭市满大街跑的出租车就已经全是帕萨特或红旗,那时北京还是黄面包呢!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见利就走,微利是图是浙江商人的经商理念。浙江已形成了全世界特有的“小商品、大市场,小人物赚大钱”的经商格局。
二 台州八怪与牛气
浙江台州经济是无中生有的经济。该区域经济有八大怪。台州普通群众的智慧和力量形成了八大怪,形成了独特的台州现象,让世人看得口瞪目呆。早十年前,就有外地来台州的打工仔发给家乡的电报是:此地人多、钱多,速来淘金。
台州一怪:九县讲话翻译带。台州各县市之间,方言差别很大,互相之间听不懂话很正常,像玉环人说的闽南话,绝大多数台州人听不懂。
台州二怪:头发就像空心菜。在台州,形容一个人脑袋聪明、智商高,就夸奖此人头发空心。
台州三怪:本地汽车外地爱。台州自产的汽车有吉利汽车、吉奥汽车,这两类车是墙内开花墙外香,在外地市场很受欢迎,而本地人很少买。。 最好的txt下载网
第六章 不以利小而不为 不以风险小而为之(2)
台州四怪:世纪曙光争着卖。温岭、临海两地争抢世纪曙光的首照地,阳光之争争出个山海同光。石塘海边和括苍山顶,同时举行了迎接新世纪第一缕曙光的庆典,吸引了全国各地的游客。
台州五怪:废铜烂铁当宝贝。虾皮蟹壳成良药,煤灰粉渣建大厦,锯末粉做成活性炭。台州人从废铜烂铁里找资源,点石成金,变废为宝。循环经济每年为台州带来几百亿财富。
台州六怪:无中生有真能耐。台州不产钢铁,却有钢铁市场;没有木材,却把制造的家具出口海外;没有银矿,却有全国闻名的白银市场……。
台州七怪:日本人年年来朝拜。天台宗师是中国第一个本土化的宗教,天台山国清寺是日本佛教天台宗及日莲宗的祖庭。每年都有日本人不远万里,漂洋过海,来天台山国清寺朝拜。
台州八怪;酒店吃饭排长队,吃饭无醋不动筷。到台州的大小饭店吃饭必须预约,否则吃不上饭。吃饭时,每人面前都摆着一只专用的醋碟。台州人无醋不下饭,吃海鲜蘸醋,吃白肉蘸醋,吃面食也要加点醋。
“有包厢没有?”“没有。”“有座位没有?”“没有。”“你看排队都排到门外了,哪有包厢和座位啊!你在这等着吧!”这是在台州各地酒店门口经常能听到的对话。在台州各地酒店吃饭排长队是常有的事情。家家酒店爆满,食客付钱买单从不眨眼。天上飞的、海里游的、地上爬的在餐桌上应有尽有。花在“吃”上的钱台州人是从来不吝啬的。
住在椒江的朋友告诉我:这个城市对金融危机似乎没有感觉。人民广场照样夜夜歌舞升平,歌厅舞厅照样灯红酒绿,酒店饭店照样食客云集。老百姓的消费能力强的不可思议。
2009年1月30日,我从椒江坐出租车回温岭。在车上,这位四川籍的出租车司机同我聊起了他在椒江的感受:在椒江大约有200多位四川籍的出租车司机,本地椒江人几乎没有开出租车的。之前,他在珠海开过三年的出租车,没见过几个人抽大中华香烟,而在椒江十个人中九个是抽大中华香烟。在椒江,家家办企业,人人做生意。这帮商人的共同特点是敢作敢为,经得起赢,也经得起输,输了之后不怨天、不怨地更不会怨人。08年下半年,我认识的一个客人是在椒江做电器、塑料的生意人。由于原材料跌价,他一下子亏了700多万。亏了这么多的钱,他也没有寻死寻活,心情平静的很。此事要是搁在我们头上,几辈子都翻不了身。台州人真牛气!
三 从摆地摊到做总代理
他相信:在北京的千难万难都会过去的……
北京天意批发市场三楼的一间不足20平米的店铺就是浪莎北京总店。
难以想象,就在这间不太大的店铺里,几乎北京市场上的浪莎产品都从这里流通出去,年销售额达六、七千万。毛清波,一位浙江温岭的普通商人,在北京闯荡了整整20个年头,从摆地摊做到了浪莎北京总代理。
毛清波13岁小学毕业就辍学在家,跟父亲学习木杆称手艺。这是毛清波家族的一门传男不传女的祖传手艺。
当时,在台州流传着一句话“第一算命,第二钉称”。意思是说,算命是当时最容易挣钱的行业,排第二位的就是钉木杆称。两者都是当时的朝阳产业。
毛清波家做木杆称的技术在当地小有名气。改革开放初期,当地有许多豆腐商把豆腐运往外地卖,那时的计量工具只有木杆称。回忆起当时的情况,毛清波说:家里生意不错,每天都能挣上几块钱已经很不错了。
第六章 不以利小而不为 不以风险小而为之(3)
十几岁的毛清波不满足于做木杆称的生意,决意到外面闯荡。
1986年,上海纺织业兴盛。当时,只能用布票才能买到布,但布厂的边角料、小零布可以直接买卖。此时已有人也在做着贩卖小零布的生意了。16岁的毛清波看到了这个商机。在他的恳求下,做小零布生意的亲戚只好带他去上海开开眼界。
公路不通,绕山路又远,去上海只能坐船。每周去上海只有两班船,人很多,船票特别难买。在椒江码头整整排了一夜的队,才买到船票,毛清波和亲戚经过12个小时的海上漂荡,到达了上海。
第一次单独做生意的毛清波显得异常兴奋。他驮着从上海贩来的这批布料到周边的集市叫卖,与人讨价还价,分毫必争。“第一次做生意就挣了5000块钱,觉得自己都成富翁了。那时的5000块可比现在的50万还耐用呢!”毛清波说。
之后,毛清波又做了几次布料生意,积累了他人生中的“第一桶金”。
1988年,18岁的毛清波发现老家生意人多,地方又小,决定凭着自己做布料生意赚的几千块钱,去闯荡更大的城市,开拓更大的市场。
不顾家人的再三劝诫,毛清波毅然带着妻子来到了北京,成了“四无”(无户口、无朋友、无钱、无房)的外地人。初来乍到,没有进货渠道,毛清波只能批点塑料制品到西单等比较繁华或人流多的地方摆地摊。地摊商贩受到工商的管制,必须时刻做好“撒腿就跑”的准备。毛清波回忆说:“那时要学会和工商人员打游击战,好几次来不及,就只能放弃所有商品,空手跑了,在远处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商品被没收,心痛又没办法,几天的生意就白做了。”
摆地摊会招来麻烦,拎着大包小包挤公交也是一大难题。每次上公交,他都会听到埋怨声,都会遭到异样的眼神。
白天做老板,晚上睡硬板,住的房子又矮又小,北方的饮食又不习惯,面对如此困窘的环境,毛清波也没有放弃北京、也没有想回老家继续做木杆称的念头。每当遇到困难,他都会想起离家时的那股豪情和自信,咬咬牙,定定心。他相信:在北京的千难万难都会过去的。
当时,北京东钓鱼台形成了“温岭村”。该“村”的温岭商人都以经营塑料制品的生意为主。此时,毛清波也成了“村民”,从此放弃了风吹雨打、游击队式的地摊生意,开始了户内经营。一次,当他得知广东的进货价很便宜时,立即组织了几个要好的老乡来到了广东。进了货,可运输又成了难题。在计划经济时代,集装箱的托运都是有“计划”的。毛清波绞尽脑汁,想尽了一切办法求爷爷、告奶奶。几经波折,他终于把货物运到了北京。
从零售到批发,生意越做越大。到后来,他瞄准了服装行业的发展,及时从塑料制品行业转型,开始代理“天地人”和“金盾”的系列产品,把店铺从“村”里迁到了天意批发市场。
在天意批发市场,他如鱼得水,经营方式和理念发生了质的飞跃。要做就要在这行业做个名堂出来。“现在经商必须要走正道、傍名牌,才能够发大财。业务越做越大,也越来越好做了,也越来越要小心谨慎、越来越要看准方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