违背者予以严厉制裁。一些人说:“1918—1920年所建立的那种社会体制是美妙的,真正是共产主义的。全部生产资料归国家所有,私有制被铲除,私人资本主义被消灭,金钱已失去作用,物质财富的平均分配代替了资本主义的商业……只要有足够的物质财富,那么整个社会就会成为天堂”。
内战结束后,农民不再接受军事共产主义政策。有些农民抱怨说:“土地属于我们,面包却属于你们”;“森林属于我们,木材却属于你们”。还有人说,“在实行粮食征集中,懒汉和勤劳的人都被同样摊派,这太不公平了”。农民采取各种办法,对粮食征集制进行消极抵抗。政府征收粮食,他们就少种,让收成仅够自家活命。政府征用牲畜,他们在翻地播种后就把马匹杀死。政府不征收什么就种什么,例如不征收豌豆就种豌豆。许多地区还发生农民叛乱。连一直是党的可靠基地的喀琅施塔得也爆发了水兵兵变。苏维埃政权陷入严重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之中。
列宁是位了不起的政治家。他不仅知道军事胜利并没有使苏维埃俄罗斯成为强国,而且清醒看到胜利背后的危机,看到采用强制手段直接向共产主义过渡只能使事情变得更糟。1921年3月,布尔什维克党决定实行新经济政策。首先是放松国家控制,实行粮食税制,允许农民在交完粮食税后自由处理手中的农产品。租让某些国家暂时无力经营的企业给外国资本家。允许私人和合作社租借国家手中的中小工厂和商店。进而允许一定限度的出租土地和雇佣工人。同时恢复商品买卖,把商品、市场机制引入社会主义建设中去。
新经济政策的实施取得巨大成果。农民现在多种地,多收获就能多得,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农业发展使居民生活改善,国家经济恢复,政局稳定。列宁总结这段经验后说:“我们对社会主义的整个看法根本改变了”。党的工作重心应由“###、革命、夺取政权等等方面”,“转到和平的‘文化’组织工作上去了”。列宁:《论合作社》,《列宁全集》,第43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367页。这表明,列宁认为苏俄可以通过新经济政策走一条新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主要靠经济文化工作把国家建成一流强国。但是列宁由于受到生病和其他条件限制,没有具体讲清如何通过经济文化工作消灭敌对阶级,社会主义是否还有市场经济等问题。苏联如何建成社会主义强国仍是一个有待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四、再度崛起为世界超级大国(3)
2崛起为世界超级大国
列宁逝世后,布尔什维克党内对经济落后的苏俄如何崛起有不同的看法。斯大林先后同托洛茨基、布哈林展开激烈争论,并取得稳固的领导地位。斯大林提出“一国建设社会主义”的理论。他认为,苏联必须主要依靠自己,走一条与西方资本主义世界截然不同的社会主义强国之路。
斯大林十分重视宣传教育工作。党和政府不断宣扬共产主义的美好前景,号召人民为建立一个没有剥削、人人平等的新社会而奉献一切。同时,大力激发群众的爱国热情和自豪感。强调苏联面临帝国主义武装干涉的危险,经济技术又落后于西方,而“落后就要挨打”,因此必须不惜代价地高速发展经济,壮大国力。强调苏联是“世界革命的中心”,苏联人民承担着解放全人类的历史使命,应当把自己的国家建成为世界强国、推进革命的可靠基地。
斯大林特别强调集中领导。他把社会主义同高度集权体制结合一起。规定共产党领导一切,直接管理国家事务。斯大林作为最高领袖,享有无限的权力和威望,受到全民的崇拜。在经济方面,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用计划、行政手段组织社会经济生活,建立独立完整的、封闭式的社会主义经济体系。为了快速发展经济,赶超资本主义国家,斯大林不惜破坏市场价格规律,人为地提高工业品的出售价格和压低农产品的收购价格以扩大国家积累,增加工业投资。同时,优先发展重工业,发展国防工业。斯大林很赞赏彼得大帝的做法,他说:“彼得大帝接触了西方较发达的国家以后,就狂热地建立工厂来供应军队和加强国防,这也就是想跳出落后圈子的一种独特的尝试”。斯大林:《论国家工业化和联共(布)党内的右倾》,《斯大林全集》,第11卷,人民出版社1955年版,第215页。
斯大林创建的社会主义建设模式是特定历史条件的产物,是苏联在外有帝国主义包围、内部文化落后的情况下产生的。它推进了苏联现代化进程,加快了国家的崛起。
苏联的崛起大体经历了两个阶段:先是通过工业化、农业集体化等措施,把苏联建成社会主义强国;进而通过打败法西斯和执行灵活的外交政策,发展成为仅次于美国的超级大国。
苏联按斯大林模式崛起,始于20世纪20年代末,始于新经济政策的废止、工业化和集体化的全面展开。1927年12月,第十五次党代表大会通过了关于制定发展国民经济五年计划的指示,要求大大加快经济发展速度,达到年均增长9 %。但是刚决定跃进就遇到了巨大障碍。1928年年初,国家收购上来的粮食只有513万吨,比上年同期减少了189万吨,即少收购了1/3以上。国家面临缺粮的威胁,更无法高速发展工业。斯大林决定采取非常措施,强行收购粮食,进而终止列宁倡导的新经济政策,实行农业全盘集体化。国家通过集体农庄,使城市居民的粮食供应和工业原料的供应得到一定保障,还为工业发展提供了必要的资金和劳动力。由此,开始了轰轰烈烈的工业化运动。
1929年5月,苏维埃第五次代表大会在莫斯科大剧院举行,讨论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9年前,苏维埃讨论电气化计划时就是在这个大剧院进行的,报告人同样是克尔日扎诺夫斯基。当时会场昏暗,没有供暖,代表们不得不穿着大衣参加会议。现在完全变了样子,在灯火辉煌的大厅里,人们把注意力都集中到主席台的苏联大地图上。当报告人谈到建设项目时,每提到一项工程,就在地图上的相应地点亮起一盏小灯。项目不同,颜色各异。当报告结束时,苏联地图上已布满了五颜六色的灯光,闪烁着一千多个迷人的亮点。人们看到了这种壮丽的前景,心情无比激动,代表们全体起立,高唱国际歌。
五年计划期间,整个苏联就像是一个巨大的工地,各处都在施工建设,各个角落都在沸腾。在伏尔加河畔的斯大林格勒(今伏尔加格勒),人们用10个月的时间就兴建起一座大型拖拉机厂。1930年6月,斯大林格勒拖拉机厂生产出第一辆拖拉机,向党的第十六次代表大会报了喜。同月,罗斯托夫农业机器制造厂落成。它的产量比沙俄所有工厂生产的农业机器的总和还多。
。。
四、再度崛起为世界超级大国(4)
苏联特别重视钢铁生产。原来只在乌克兰的顿巴斯有一个煤炭钢铁基地。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又在乌拉尔兴建起新的基地。马格尼托哥尔斯克原来是哈萨克人的牧场。建设者们从各地汇集到这里,克服重重困难,在短短两年时间内就建立起世界有名的大矿区。1932年,工人用第一炉铁水铸造了一块铁板,上面有列宁的浮雕像和题词:“用苏维埃工业巨人马格尼托哥尔斯克冶金联合工厂第一炉铁铸成”,表达了工人对党的热爱和对劳动成果的自豪。接着,又在西伯利亚兴建第三个钢铁基地。建设者们穿过覆盖着冰雪的山峦和没有道路的密林来到库兹涅茨克,用一千天的时间建成了西伯利亚的第一大钢铁厂。建厂的领导人、工程师巴尔金写道:“当寒冷把场地的粘土都冻结起来的时候,土方工程也从未停止过。掘土机被严寒冻得难以开动。但无论如何要把石头般的土地掘开……脚冻僵了,手冻僵了,但没有一名战士离开前线,在探照灯的照耀下,整夜都在工作,人们终于战胜了地冻天寒,战胜了执拗的西伯利亚”。苏联人民就是这样用自己的双手兴建了过去没有或几乎没有的飞机、汽车、拖拉机、化学和机器制造等工厂,建立了新的工业城市。
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正值资本主义国家经历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苏联利用这一有利时机,从西方引进一批先进的机器设备,还用高薪聘请外国专家和技术人员。到1931年年初,苏联同外国资本家签订了124项技术援助项目。3个主要钢铁厂——马格尼托哥尔斯克钢铁厂、扎波罗日钢铁厂和库兹涅茨克钢铁厂,以及斯大林格勒拖拉机厂、第聂伯水电站等大型项目都是在美国和德国的技术援助下建成的。随着工业的发展,苏联急剧减少了同西方的经济联系。1937年,机器进口的比重仅占苏联消费量的09%,锅炉、发电机、农业机械和拖拉机都停止了进口。这显示了苏联经济的独立自主性,但也失去了利用西方资金和技术的机会,影响了国力的增长。
为了保证工业的快速发展,政府实行高积累,大投资。1922—1928年的7年期间,国民经济的基本投资仅为265亿卢布,第一个五年计划猛增为645亿卢布,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更增为1334亿卢布,其中一大部分用于重工业。这一作法明显加快了建设速度。在头两个五年计划期间,苏联共建成6000多个大企业。从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的第一年1928年到战争前夕的1940年,苏联的工业产值增加了4倍多,年平均增长168 %;重工业发展更是迅速,增加了9倍,年平均增长212 %。同期,钢的年产量由430万吨增加为1830万吨,煤由3550万吨增加为16亿吨; 石油由1170万吨增加为3100多万吨,发电量由50亿度增加为483亿度。1930—1931年与1935—1937年相比较,飞机的年均产量由880架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