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国之鉴》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强国之鉴- 第1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美国改变“孤立主义”,决定参与第一次世界大战,这件事并不令人奇怪,因为美西战争实际上已是美国外交转变的开始,紧接着于1899年提出的有关中国的“门户开放”政策和1904年罗斯福对门罗主义所作的“推论”,均加强了这种转变。必须注意的是,伍德罗·威尔逊在1918年年初提出的有关处理战后和平问题的“十四点原则”,因为它包含了三个重要条款:(1)是取消秘密条约,这是要阻止欧洲强国背着美国瓜分世界;(2)是强调民族自决,这是要瓦解欧洲列强的旧殖民体系;(3)是建议建立“国联”,这是企图操控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国际安全体系。这明明是一个争霸计划,但这时的美国虽然已是经济、军事强国,却弱于国际政治和外交,结果威尔逊虽“赢得战争”,却“失去和平”。
  但美国仍然从参战中获益,20世纪20年代出现了空前的繁荣局面:国民生产总值由1919年的742亿美元,增长到1929年的1031亿美元;国民收入总值从1921年的594亿美元,增长到1929年的872亿美元;人均收入也从1900年时的480美元,增长到1929年的681美元;资本输出从1919年的30亿美元,猛增到1929年的172亿美元。30年代的繁荣并非虚妄,汽车、电机和建筑为繁荣提供了主要支撑,仅汽车业就为工业总产值提供了8%的份额。但20年代的繁荣业有虚假成分,农业长期萧条、分期付款赊销和过分的股票投机,均隐含着难以预料的因素,而这时的美国领导人赫伯特·胡佛,对经济形势的看法却过于乐观,竟宣称:“我国今天比任何国家历史上的任何时代,都更接近于消灭贫困的最终胜利。”没有采取任何有效措施,来化解1929年10月23日开始出现的“大危机”。
  但这次“大危机”的爆发也有国外的因素。因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对战败国德国的惩罚太过:把煤炭基地鲁尔割让给法国,还须支付战争赔款320亿美元。结果,美国不得不向德国大量贷款,德国则用以支付协约国的赔款,但协约国在拿到赔款后还须支付美国的战争借款,这样就造成了美国金融、德国赔款和欧洲重建三者之间的“微妙循环”。1924年,德国发生货币贬值,40亿马克只能兑换1美元,这迫使德国停止向协约国支付战争赔款,进而迫使协约国停止向美国支付战争贷款,当美国人意识到不能收回给协约国的几十亿美元贷款时,便丧失了对美国经济本身的信心,从而引发了1929年10月23日开始的华尔街股市崩溃。
  1929年10月23日开始的大危机,由金融业迅速波及工业、农业,一直持续到20世纪30年代末。在危机爆发后的1929年10月29日,一天之内共抛售股票达1640万股。3年内纽约股市价值下降了450亿美元。30年代头3年,银行倒闭达5100家,储户损失亦达几十亿美元。据统计,从1929—1932年,农产品价格下降了56%,农场主平均收入从962美元降至288美元,产业工人的周工资从25美元降至17美元。总之,美国由20年代的空前繁荣演变为30年代的“空前危机”。美国及世界各大媒体都不得不用两个字来形容当时的形势:“恐惧”。而1929年年底,身为美国总统的胡佛仍坚持说:“美国实业从未像今日这样牢固”。他认为“繁荣实无问题。”
  但富兰克林·罗斯福却把危机变成了机遇:改革的机遇。他的办法就是实行“新政”(New Deal)。这是他在1932年7月2日接受总统提名时,向美国人民立下的誓言:“我要向你们保证,我对自己立下誓言,要为美国人民实行‘新政’”。什么是“新政”?国内外有关研究“新政”的著述连篇累牍、车载斗量,认为所谓“新政”就是实行国家干预和社会改革。其实,国家干预和社会改革并不是“新政”的新东西,而是美国及各国早就实行的政策,只不过罗斯福的“干预”和“改革”空前加强罢了。“新政”时期真正的关键词是“调整”(adjustment),这是对几百年自由资本主义发展的经验和教训总结后提出来的。“干预”也好,“改革”也好,均是为了落实“调整”。“调整”涉及四个方面的关系:(1)是企业内部的劳资关系,主要是更加明确劳方的权利和资方的义务,如《全国劳工关系法》(1935年7月)规定:工人有“集体谈判”的权利;(2)是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关系,创造“公平竞争”的经济环境。如《全国工业复兴法》(1933年)反对在生产和贸易中实行垄断;(3)是国家与企业之间的关系,改变长期以来对企业的发展过于“自由放任”的政策。主要是加大了国家对企业经营的干预,如《全国工业复兴法》授予总统管理全国经济的权力;(4)是社会各阶层财富分配不公。1935年通过的《税收法》对年收入超过5万美元的人征收附加税。有人认为,这类改革已是美国经济的“革命”,那是夸大了。所谓“调整”就是运用国家力量,修正上述各方面的关系并使之趋于正常化,其实质乃是一种改良。但有一点必须指明,就是“新政”不仅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国家从此还通过政府拨款和创办企业等活动,成为名副其实的经济“发动机”。从此,美国经济发展的直接动力:除了个人、集体之外,还增加了一个新的角色,这就是“国家”。这是美国经济发展模式的第二次大转换,国家现在既是整个经济的“发动机”,也是许多重要企业的创立者。罗斯福的“新政”之所以能获得成功,得益于以下几个因素:(1)是靠了罗斯福个人的领导魅力,他关于“我们需要恐惧的是恐惧本身”的宣示正是其领导魅力的表现;(2)是靠了以雷蒙德·莫利为首的“智囊团”的帮助,这些“智囊”都是有关方面的专家;(3)是靠了他采取的新的“亲民”的领导风格和方式,如直接诉诸国民和舆论的“炉边谈话”方式;(4)是靠了他大胆的改革,对经济做强有力的政府“干预”是违反传统的自由放任政策的。
  。 最好的txt下载网

第四台阶:危机与调整(1930—1945)(2)
富兰克林·罗斯福“新政”的历史意义,不仅在于它克服了资本主义有史以来的一场最大的危机,其成功还为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成为“民主国家的兵工厂”准备了物质基础,并为美国最终登上世界霸主的宝座创造了条件。那么,美国又是怎样一步一步爬上世界霸主的宝座的呢?第一,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通过修改“中立政策”,变“不干预”为“参战”,回到国际事务中来,并成为影响国际形势的积极力量,这意味着“孤立主义”外交的结束。第二,由于“中立”政策的结束,美国修改对外贸易政策,积极向民主国家提供军事贷款和军事物资。这一方面使美国成为“民主国家的兵工厂”,另一方面使美国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最大的“债权国”。至1948年,美国工业已占世界总产量的534%,世界出口总值的324%,世界黄金储备的745%。第三,1944年,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布雷顿森林召开世界金融会议,决定以下列三原则成立世界银行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1)35美元等于一盎司黄金;(2)各会员国货币与美元的汇率固定;(3)美元可代替黄金作储备,从而建立起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金融体系,即布雷顿森林体系。第四,由于参战,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极大地扩大了它的战争机器,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军队已有1200万人,军事工业尤其获得巨大发展。据统计,1941年7月—1945年7月,美国用于军火生产的开支达1860亿美元,4年中生产坦克86338辆,飞机297000架,登陆艇64500艘,军舰、运输舰几千艘。第五,通过建立反法西斯联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成功建立了威尔逊未能建立的国际安全机构——联合国,并通过“五大国一致”原则及由此形成的“大国否决权”确保了美国在联合国的主导地位。因为这时的美国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同时在50个国家和地区驻军,又以对各国拥有506亿美元的债权作为其称霸的经济手段。
  总之,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的美国,已登上世界霸主的宝座,其权力在世界历史上超过昔日的英国。这是美国作为一个大国己经崛起的标志。
   。 想看书来

第五台阶,称霸与冷战(1945—1990)(1)
以“高科技”为主要标志
  但第二次世界大战不仅是美国作为一个大国已经崛起的标志,也是美国历史的新的转折点,因为美国的参战不仅为这个国家夺取世界霸权提供了机遇,也为其社会经济的新转型准备了条件。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主导美国历史走向的主要问题是“冷战”。美国人认为“冷战”是为了对付所谓“来自共产主义的威胁”,实际上是起源于美国和西方对共产主义的仇视,因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苏联虽然在东欧增加了一批新的盟国,但整个苏东地区百废待举、力量很弱,根本谈不上什么真正的威胁,在对外关系中尚处于“守势”。
  与此相反,早在1941年,亨利·卢斯就提出了20世纪是“美国世纪”的概念,到1945年4月,杜鲁门声称美国已取得了“世界领导地位”。1946年2月乔治·凯南发自驻苏使馆的反苏的8000字电文,以及丘吉尔于是年3月在美国富尔顿发表的“铁幕”演说,实际上是内外呼应的冷战宣言。于是便有了1946年9月美国总统助理克拉克·克利福德秘密报告中“遏制”苏联的建议,以及1947年3月正式宣布对抗所谓“共产主义恐怖威胁”的“杜鲁门主义”的出台,再接着便是在1948年8月建立以美国为首的“北大西洋公约组织”,而与之对应的《华沙条约》,则晚至1955年5月才正式签订。美国对所谓“共产主义威胁”反应过敏,充分表现在1947年3月杜鲁门发布的所谓“忠诚法令”并据此成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