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书 分享网站
对新品牌的需求(1)
当想到日用百货店的时候,外国人可能不会在自己的纸袋或者塑料袋上看到“联华”的字样。但是在人潮涌动的中国超级市场,联华的袋子比沃尔玛和家乐福等国外竞争对手的还要多。联华超市初创于上海的一个单体商店,现在已经发展到拥有3 716家全功能的“超级市场”、百货店和“快客”便利店,而且正以每年400家新店的速度增加。自2003年在香港交易所首次公开发行并上市以来,这家由中国最大的零售商——百联集团控股的超级市场,现在已经将其店面铺设到中国21个省。
联华共有47 000名员工,该公司正积极与外国对手展开竞争并使食品供应链标准化。它连续被零售业协会授予“中国最杰出的连锁品牌”称号。该公司甚至已经开始在欧洲开设自己的分店。北京2008年奥运会时,该公司计划铺设8 000家分店,而中国到1999年的时候才有第一家商店被定义为超级市场。
现在,中国的主要企业不再只是将减价的产品销往西方。中国正快速地瞄准自己的顾客。根据美国劳动统计局的估计,在2004年,中国的8亿劳动力人口每小时的平均工资是064美元,而美国是每小时2111美元。这样的工资从全球视野来看,将继续赋予中国企业巨大的价格优势。但是繁荣的需求与有限的供给已经使得发达的南部和东部地区的非熟练工成本开始上升,这使得部分企业(包括通用汽车、福特、丰田、摩托罗拉和英特尔)开始向西部转移。这意味着随着这些企业劳动链的转移,各阶层的购买力都会有大幅度的提升。
在城市,职工工资正快速地提高,人们对优质生活的渴望也正在增强。城市中的白领明显被宠坏了:大多数企业面临的最头痛的问题就是防止受过高等教育的员工跳槽。一些分析家认为,按平均购买力计算,中国年均收入超过1 200美元的人士应归为“中产阶层”。按照这种划分标准,中国有47亿人口属于中产阶层,要比美国全国人口还要多。按照另外一些更严格的标准,那么中国有7 000万~15亿的中产阶层。中国政府自己公布的数据是25亿中产阶层,占人口总数的19%。他们能够买得起汽车和公寓。毫无疑问这类人群的总数正在增长。
从生产层面来看,与外国企业合资20年获得的经验帮助中国企业跳跃到竞争对手之前。随着外国公司渴望进入这个世界上最大的市场,国内的合作伙伴带着增强的制造能力和知识产权走向海外。按照国际标准来看,中国在技术研发方面的支出还很低,中国政府很明智地鼓励外资对一些薄弱部门进行投资,这样,国内的公司能够受益。即便在过去几年,当中国成为WTO的成员,为迎接残酷的竞争而做准备之时,中国五大银行中的四大银行都引入了战略伙伴。这些银行向美洲银行等有经验的银行售出20%的股权上限,使得自身能够执行新的管理程序。现在中国的银行正摆脱过去的形象,提供更为广泛的金融服务。大众汽车会在中国的市场中获得短期的收益,但上海汽车获得的将是长期收益。
中国正从生产钱包、婴儿用椅、服装和玩具等传统出口品向高价值、精密产品(如汽车零部件)转移。一项调查表明中国在1993~2004年间,技术密集型产品的出口翻了一倍。记住日本所发生的一切——日本仍是所有亚洲经济发展的典范。即使在20世纪70年代早期,“日本制造”的产品还被嘲讽为质量低劣粗糙。还记得当年那些哥斯拉(Godzilla)怪物玩具看起来像是用破洋娃娃缝制而成的吗?你在今日的中国正目睹着同样的现实:工作道德与创新相结合,高储蓄率,大公司与政府利益紧密相关。但是中国的领土面积是日本的25倍,而且具有渴望创新的激情,而日本可能已经丧失了这些品质。
海尔集团最初是由一家国有企业的零散资金发展而来的,现在它已经成为世界第四大白色家电制造商。海尔对其5万名员工的业绩都要公开打分,这如同让干得不好的人罚站在墙角一般。海尔具有传奇色彩的创始人张瑞敏曾去德国学习质量生产,当工人生产出一批质量不合格的电冰箱的时候,他用锤子把它们砸得粉碎,并要求重新生产。
对新品牌的需求(2)
海尔现在面临的问题是如何管理它的快速增长。近年来,它在美国、中东、非洲和俄罗斯设立了六家工厂和一个公司代表处。海尔的海外销售收入在2005年增长了51%,占总收入的31%。但是该公司近几年的利润出现了下滑,部分原因是由于海外扩张成本引起的,更多的原因来自国内的激烈竞争。虽然海尔在国内市场仍占据着30%的市场份额,但它与其他中国大企业一样,不能把国内市场的增长看做想当然。
在中国的每一个地方,CEO们都在加班加点。努力工作已经成为一种习惯,一周工作6天很正常。他们知道如何用最少的投入获得最大的产出,他们很好地学习了全世界在创业和资本创造方面的知识——他们的孩子出国就读MBA。今天,这些按照西方培训模式培养出来的中国管理者群体正在不断扩大自己的影响。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吉姆的中国档案:家喻户晓的品牌
中国人寿保险股份公司
SHE:601628,A股;HKG:2628,H股;NYSE:LFC,ADR
近三年趋势:利润增长1776%,收入增长918%
这是一家处于快速增长领域(自1996年以来每年增长30%)的巨型公司。伴随着“铁饭碗”制度的终结,每一个家庭现在都必须建立自己的安全网。这导致对各类保险的巨大需求,无论是医疗保险、人身保险还是养老金计划。在这个预计不久将达到1 000亿美元的市场中,主要有三家公司占据着统治地位,它们是:中国人寿、中国平安保险公司,以及规模稍小的中国太平洋保险公司。拥有76 000名员工的中国人寿占据着其中43%的市场份额。虽然中国的银行业面临着越来越强的竞争,这种竞争既有来自同行的,也有来自按照WTO协议准入的外资银行的,但是保险公司面临的竞争却要缓和得多(虽然国内的银行可能也会逐渐提供更多的保险服务)。
中国神华能源股份有限公司
HKG:1088,H股
近三年趋势:利润增长92%,收入增长636%
中国在世界上持续增长的影响力反过来增强了对电力的需求。尽管许多的投资者都关注石油公司,但是中国仍然依靠煤炭来提供70%的电力输出。神华经营着中国最好的煤矿,也出产大量的煤。该公司拥有一条连接山西、内蒙与海港的铁路,而这座海港也属于神华。它还在自己的铁路沿线总共建设了9家电厂,并且投资了158亿美元用于煤转油技术。
上海轮胎橡胶(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SHA:600623,A股;900909,B股
近三年趋势:利润增长248%,收入增长345%
这家公司不如固特异(Goodyear)那么有名,但是它正经历着好年景。作为世界排名第15位的轮胎制造商,上海轮胎以“双钱”和“回力”两个品牌占据着国内主要消费市场。在卡车和拖车使用的重型轮胎领域,它更为国际市场所知。该公司是1990年由一家国有垄断企业组建而成的。10年后,当政府把防滑轮胎归为高科技产品并享受豁免某些税收后,该公司开始腾飞。上海轮胎也曾与米其林(Michelin)合资经营——但是现在两家已经是强劲的竞争对手。正如一位米其林高管所说的:“中国将是世界轮胎的战场。”
中国铝业股份有限公司
HKG:2600;NYSE:ACH,ADR
近三年趋势:利润增长867%,收入增长888%
中国是世界上增长最快的铝产品市场,而中国铝业则是这个市场中最大的基础铝产品生产商。现在它是由90多个小型铝产品制造企业组成的集团。中国铝业是1999年由国有企业组建而成的。产量增加引起的价格下跌使得中国铝业显现出一定的颓势。有报告称,这家世界排名第二的铝业公司计划进行大规模的并购,包括可能对美国铝业(Alcoa)的并购——尽管美国铝业仍在建设一些新工厂,其他在中国的企业却因为过高的电力成本而关闭。但是世界对铝的需求还会持续增长。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尚未上市,计划在香港IPO
近三年趋势:利润数据未能获得,收入增长1667%
这家在通信设备领域的大企业属于私人所有,由一位中国的前军官创建。它的产品已经远销世界一百多个国家,在中东地区尤为强势。在印度、俄罗斯、瑞典和美国都设有研究中心。2000年,思科(Cisco)曾起诉华为侵占其通信设备的专利权。两家企业后来在庭外和解。现在华为已不再是模仿者,而越来越成为用心设计的生产商。该公司宣称,它的61 000名员工中的48%现在都从事研发工作。
生机勃勃的时代(1)
中国在世界舞台上的崛起不会让世界感到吃惊。如果中国的新企业正显示出惊人的信心和动力,那么这可能是因为中国在贸易和发明方面积聚的丰富经验。你可能会说就经商而言,地球上没有哪个地方比中国有更久的历史。看来中国人正被持续性的渴望推动着,注定如一位中国伟人所说,“一代要比一代强”。
无论我何时与中国人交谈,无论他是杰出的经济学家还是街头叫卖的小贩,他都会不断地提到古代朝廷中的模范人物、古老诗篇中的教义以及军事战略。即便他们的国家正急速驶向未来,但中国的过去仍是鲜活的。在过去大多数时间,这个泱泱大国在发达文明中都是创新与商业的中心。
即便在16世纪,欧洲人探险新大陆,在美洲获得的银两的一半都要在贸易中支付给中国。只有过去的两个世纪是例外,中国被西方人看做“东亚病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