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房价,我作为芸芸众生中的一员,而不是站在从业人员的角度来说,我的心态更趋于现实一些——用相对菲薄的专业知识对行业趋势做出自己的判断,涨,恐怕是一个难以否定的事实。如果在过去的几年里错过了最佳的购房机会,那么需要进一步判断,现在跟进是不是还来得及?因为任何时候都会同时存在唱多和唱空的声音。当年如果你相信了唱空而错失良机,今天你要更加审慎而积极地决定你的投资购买行为。
谩骂这个该死的房价是无任何裨益的。期待房价出现大幅度崩盘型降价恐怕也是奢望,因为即使是为民做主的政府,他们也不会希望房价出现倒退,他们所做的一切工作其实是确保已经高企的房价的安全性——因为这是社会稳定、经济稳定的基石。期望等到自己赚到足够的钱轻轻松松买房,你就可能会永远买不起房。房产往往就是在锱铢必较之中抠出来的、就是在精打细算之中节约出来的。开源节流,都是增长财富的方式,对于我们这些没有太多祖荫的普通人来说,节流更为重要。节下来的流用于何处?是储蓄?还是投资不动产?还是进入股市投机?或者选择基金?国债?还是投资生意?这是一个家庭必须具备的理财智慧。
有朋友嘲笑我很久以前写的《做生意不如买房》,认为这么简单的道理还用拿出来说。但我的确是老老实实地记录我当时的感想。之所以写出来,是发现还有相当的朋友没有思考过类似的问题。同样,此次谈论哪里的房价涨得快的问题,不是写给那些先知先觉的智者,而是提醒那些可能跟我一样,习惯于埋头拉车不惯于抬头看路的朋友。
我虽然是一个从业十年的地产专业人士,但是我更喜欢用普通人的心态来谈论房地产和房价,因为这样的角度更客观。而且,房地产已经如此深入地影响到我们每个人的生活,有时候,观察房地产的态度实际上也反映了一个人的生活态度、理财态度。
所以我写这篇文章,作为我的上一篇小稿的一个备注——只是一个普通的家庭主妇关于家庭理财中最重要组成部分的感想。
老周说房:不该涨价的房子总是会涨价
(2009…07…30 15:28:15)
//blog。sina。/s/blog_4181affa0100dzt7。html
前些天看到瑞银的张化桥写过一篇房地产分析的文章,其中有句话挺值得玩味:现在的房价不是该不该涨的问题,而是会不会涨的问题。因为作为搞经济分析的人来说,他们的工作就是对经济形势做出预测,并提出解决方案,而做出这些分析的前提是首先这些分析人员要保持一个理性的态度。而我们普通的消费者更多的则是喜欢去评判房价该不该涨的问题,而这个该不该涨的问题基本上蒙蔽了好多人的购房选择,这个选择包括价位、时间、区位等选房因素,结果是好多人还在纠结于房价该不该涨的时候,而身边的房价却像坐上火箭似的疯狂上涨。这一次,那些纠结于房价该不该涨问题上的人又输给了那些判断房价会涨的人。记得大概是05年的时候,曾经有位什么社科院的专家预测过房价将要大幅下跌50%的言论,而众多购房者的判断也是房价不该涨,因为在当时许多人看来这么高的房价怎么会持续呢?可最后那些听信了此位专家的购房者得到的结果是什么,是错过了一次以更少货币购买更多房产的机会。
该不该涨价是理论上和道德上的因素,而会不会涨价则是一种直面务实的态度。对于该不该涨价的问题,你可以举出好多理由,理论上的理由比如什么房价收入比已经远远超过国际标准,什么房地产库存量有多么多么大,什么开发商资金链有多么多么紧张,但这些最后都被中国独特的国情所否定;而道德上理由比如什么开发商毫无廉耻心,压榨老百姓,开发商是吸血鬼等,但这些道德上的谴责换回了开发商的良知吗,不会的也不可能,因为开发商是商人,而中国的市场经济仅仅十几年的功夫,难道就仅仅是开发商是黑心商人吗,恐怕未必吧,社会上坑蒙拐骗的事还少吗,源于我们整个市场经济的道德基础已经腐朽掉,谁又能去指责谁呢。在中国做商人,大家都是半斤对八两,谁也比谁好不到哪儿去。
从理论和道德角度纠结于房价问题,你总是能判断出房价不该涨,但是不该涨价的房子却总是再涨。因为作为一个理性的购房者,你承认也好,不承认也好,你不得不面对一个高房价时代的到来,这就是时代的烙印。就如同我们从78年进入一个计划生育的时代一样,你不得不去面对这样的时代。我们所处的时代只要你生活在这个年代,在这里我们不去评判中国社会的*性问题,如果你是个小小的人物,仅仅只是为了有个房住的话,你的选择就只能是去适应高房价时代,而这也许是唯一的选择。总有人会说房价涨了一点后就是有泡沫,而这个泡沫却在越吹越大。按照辩证法来说,世上没有绝对的东西,然而可以肯定地说,房价确是一个肯定一直在涨的东西。因为什么啊,如果把房产作为一个资产来看的话,支撑资产的价格是什么,是货币,而货币是一直在涨的,美国的基础货币量从1867年到1960年不到100年间,增长了50倍,特别是放弃金本位后,货币量的增长更是呈加速度上涨。货币增长从更长的时间段来看一定是在涨的。同样,房价存在调整是必然的,但从更长的历史时间段来看,房价总体也是上涨的。而支撑房价一直在涨的另一理由是人口是一定不断上涨的,特别是人类在50年前达成了大体的世界和平后,人口的增长几乎是一定的,即使是那些出生率下降的国家,其总量人口仍然是处于增长的,人口增长是支撑房价一直再涨的另一绝对因素。
货币和人口的上涨在更长的时间段内是绝对的上涨和相对调整,因而,房价上涨在更长的时间段内也是呈现绝对的上涨和相对的调整。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房价上涨就是一定会上涨的问题,而不是要纠结于该不该涨的问题。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袁一泓:90平方米的未来
(2006…11…07 09:52:42)
//blog。sina。/s/blog_4758d4f9010005tw。html
我担心,以90平方米的名义,未来几年,地产商又将给我们的城市,给城市的居民,贡献无数的固体建筑垃圾。
前些天跟着一位朋友去“收房”。所谓收房,无非是交钱:的契税,2%的公共维修基金,预交一年的物业管理费,预交冬季取暖费,有线电视初装费等。交就交吧,没什么道理可讲。在新房子里左看右看,也没发现什么问题,于是拿了钥匙。
过几天,因为准备装修,需要量量尺寸。突然发现墙皮有地方在脱落,轻轻一拨拉,掉下来一大块,露出粗砺的砖坯。再到别处轻轻刮蹭,也是呼啦啦掉一大块。客厅、卧室、厨房,墙壁、天花板,哪儿都一样,除非打掉重做。这可是刚交付的新房子啊。
于是,朋友去找物业公司,物业公司说房屋质量问题应该找开发商,开发商说应该找施工队。交涉时,开发商代表说:3800多块钱,还能买到什么样的房子?朋友气愤地说:你刚才说什么,你敢再说一遍?那开发商代表识趣地闭嘴了。
这是经济适用住房,开发商还是国有企业北京建工集团房地产开发部,施工单位也是建工集团下属公司。
10月底是交房高峰期。另一位朋友也去收房,是北京另一家国企北京首开集团在地铁沿线开发的一个商品房,70余平方米,一居室。四面墙壁没有一面是规则的,“故意设计都很难设计成这样”;客厅阳台还被切去1/4,堂而皇之放上了外挂空调。
这两套住房的户型面积大致符合某项规定的要求:建筑面积 90平方米左右或以下。
高层住宅,两居室,90平方米——假如宏观调控有关90平方米、70%的规定得以严格贯彻执行,这可能是未来几年中国城市住宅的主流户型。想到这里,我突然对住宅的未来充满了悲观。
在不少城市,90平方米即意味着中低价商品房、经济适用房、限价房(上海还有一种配套商品房)。我不知道政策部门对限价房的准确定义是什么,但既然要限价,地产商的利润就要受到限制。地产商若想追求更高的利润,就会压榨下游产业的企业,譬如施工企业和装修企业。施工和装修企业要想取得利润,恐怕只有偷工减料,以次充好。
在很多地产商的心目中,中低价商品房、经济适用房、限价房就意味着质次价廉,建工集团的那位先生只是不小心道出了他们的心里话。也就是说,刚交付的新房子,墙皮大面积脱落之类,在他们看来是很正常的。
倘若如此,前景就颇值得担忧了。90平方米以下户型将成为市场主流,其中相当一大部分是具有政府保障性质的住房,如果按以上建工集团的逻辑来建设,20年以后,不,也许10年、8年以后,这些房子就会变得很过时、不好用、难改造,甚至面临被拆除的命运。
这并非杞人忧天。很多城市,80年代建设的房子,无论是功能、格局,还是管道、设施,就已证明是非常过时的产品。两年前,北京一位地产商用手指在地图上划了一圈跟我说:我根本不担心北京没地方盖房子,二三环边上*十年代的这些房子,很快就要拆啦。这句话曾经深深地刺痛了我。但我想,她说的是事实。拆除这些粗劣的建筑,也并不令人可惜。而且,现在看来,我们一直在源源不断地供应这种劣质建筑,80年代、90年代直至2006年10月31日……
90平方米之于中国房地产市场的挑战,并不止于能否设计出三居室来。更重要的是,住宅设计是否人性化,居住是否舒适,格局是否合理,功能是否齐全,若干年后是否可以改造?而这几个问题至少1998前就已提出了,但似乎没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