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表明,从1957到1969年间,伯克希尔公司的年平均综合收益率高达,同期道·琼斯工业指数的年平均综合收益率只有。截至1969年末,伯克希尔公司股票发行量为983 582股,市值上升到亿美元;其中巴菲特有限公司拥有691 441股,占70%。
当时的伯克希尔公司经营业务主要包括三大类:纺织工业;由国家赔偿公司及附属国家消防及海运公司经营的保险业务;伊利诺伊州国家银行和联合企业。此外,它还拥有《太阳报》有限公司、布莱克印刷公司和网间连接器保险公司70%的股份,但是这些业务并不能为伯克希尔公司创造多大盈利。
然而,巴菲特这时候选择解散公司,一方面是他已经厌倦了作为合伙公司领导的那种压力;另一方面,当时的股票市场非常火爆,就在其他人普遍看好股市时,巴菲特却担心哪一天股市泡沫破灭,把以前赚到的钱全部赔光。当然,这时是巴菲特个人拥有的资产净值已经达到2500万美元,要求加入合伙公司的人越来越多,而巴菲特却不再需要他们的加入,想挡也挡不回去。
以上几种因素综合起来,巴菲特选择了解散合伙公司,按每位股东的投资额分配应得利润和利息。每位股东可以有两种选择:要么继续持有伯克希尔公司股票或迪佛斯菲尔德零售公司股票,要么换取现金。
巴菲特在1970年2月18日写给巴菲特有限公司合伙人的最后一封信中这样说道:感谢所有股东放手让他进行投资操作,而不是在背后指手划脚该出什么牌、如何抓牢牌,以及说些什么其他人做得多么多么好的风凉话。否则,合伙公司不一定能取得这样的成功。
在这里,实际上表达了巴菲特对投资动机、管理天赋、人性深刻理解方面的三重含义。三者结合起来,使得巴菲特的投资策略和过程完全与众不同。他善于从*角度看待投资,这种方式有点像爱因斯坦看待空间、时间、地心吸引力之间三者关系,弗洛伊德研究人类精神及神经系统的深度一样。巴菲特的天才就表现在这里。
果然不出所料,当拥有100名股东的巴菲特有限公司正式解散后,巴菲特一直担心的股市泡沫终于在1973、1974年间爆发,从而导致股市崩溃,而巴菲特躲过了一劫,其他人则深陷于其中不能自拔。
巴菲特有限公司解散时,巴菲特把他个人的大部分资产悄悄投到了伯克希尔公司。随后,巴菲特的好朋友比尔·瑞恩在1970年5月成立红杉基金会,该基金会把大约1/4的资金购买了伯克希尔公司股票,其他资金购买的股票品种基本上和伯克希尔公司相仿,伯克希尔公司买什么股票,它也投资什么股票。容易想见,该基金会的投资同样也取得了巨大成功。
认真研究股市退出时机,而不是等到股市暴跌时被迫割肉,这既是一种智慧,也是一种品格。正如巴菲特1969年在一封信中所说的那样:“我们不想通过在证券市场上玩弄各种各样的把戏赚钱。”
说得多好啊!【巴菲特股市抄底秘诀】巴菲特认为,当股市持续上涨时,与其把精力放在关心股价一时涨跌上,不如认真考虑一下要不要退出、什么时候退出。然后休息一段时间,等待股市大跌后再进行抄底,做大波段。
txt小说上传分享
长期来看股市总是向上的
长期而言,股市整体是趋于利好的。20世纪,美国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代价高昂的军事冲突、大萧条、10余次经济衰退和金融海啸、石油危机、流行疾病和总统因丑闻而下台等事件,但道·琼斯工业指数却从66点涨到了11 497点。
——沃伦·巴菲特巴菲特认为,股票投资尽量不要关心眼下的一时涨跌,因为从长期来看,股市总是不断向上发展的,只要耐得住性子做长期投资,就不用过分担心投资亏损。
2008年10月17日,巴菲特在《纽约时报》上发表署名文章说,20世纪美国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代价高昂的军事冲突、经济大萧条,发生了10多次经济衰退和金融海啸、石油危机、流行疾病等,结果怎么样呢?道·琼斯工业指数仍然从66点上涨到了11 497点。这表明,股市从长期来看总是向上的,所以没有必要过于关注眼下的一时涨跌。
巴菲特的这一想法与他的长期投资理念非常吻合。他认为,只有长期投资才能取得马拉松式的长期回报,即使从美国股市200年来的发展历史看也是如此。而且越是进行这样的研究,就越会惊奇地发现:美国股市投资的长期回报率非常稳定,而短期则很不稳定!
面对2008年爆发的金融海啸,巴菲特频频出手抄底股市,准备在优化投资结构后进行长期投资。从历史上看,巴菲特每一次调整投资结构,都能取得预期效果。巴菲特在1965年接管伯克希尔公司时,公司年销售额只有亿美元,而到2006年时已经增长到700亿美元。与此同时,公司资产也从当时的亿美元增长到2110亿美元。当时的公司业务100%是纺织品,而现在的投资组合已经发生很大改变,其中30%是保险业务,10%是能源,其他60%是制造业、服务业和零售业。
2008年末,就在金融海啸造成一片恐慌之中,巴菲特的传记《滚雪球》出版了。书名源自他的一句名言:“人生如滚雪球,重要的是找到很湿的雪和很长的山坡。”
不难看出,“滚雪球”除了需要找到“很湿的雪”和“很长的山坡”以外,还需要时间。在具备这两项条件的同时,“滚”雪球的时间越长,“雪球”当然滚得越大。在巴菲特手下,伯克希尔公司已经滚了40年,还将继续滚下去。
这里“很湿的雪”,是指巴菲特拥有伯克希尔公司不断滚动、增长的资金;“很长的山坡”,是指巴菲特投资的那些优秀的上市公司。令人奇怪的是,巴菲特似乎总能具备这两项条件。原来,巴菲特很能抓住机会。在2008年的金融海啸中,他又把高盛集团、通用电气公司、比亚迪公司等作为猎取目标,充实到他那个巨大的“雪球”中去。
巴菲特在这次金融海啸中的抄底动作虽然见仁见智,但有一点极具启发意义,那就是必须在低位寻找“滚雪球”的长坡。例如,巴菲特在2002、2003年间低价位买入中石油H股,当时的“雪团”(成本)是亿美元,滚了5年的“长坡”后,全部出手时已经达到40亿美元,“雪球”体积扩大了8倍。而这一次,巴菲特准备为高盛集团、通用电气、比亚迪公司提供多大的长坡,谁也不得而知,但有一点是明确的,那就是他会永远把价值投资放在第一位。无论放在手里多少年,只要把握好市场节奏,在低位寻找适合自己“滚雪球”的长坡,投资获利就可确保。
尽管这次巴菲特抄底上述几只股票后被套牢,成为许多投资者津津乐道的话题,可是巴菲特却毫不在乎。这除了他从长远投资眼光来看待以外,还在于历史表明,只要假以时日,这些都是小插曲。例如,1973年巴菲特投资华盛顿邮报公司后,不久股价就下跌了20%左右;1987年巴菲特投资所罗门兄弟公司优先股后,因为出现公司丑闻导致两年内几乎被赔了个精光;1988年巴菲特买入可口可乐公司股票后,由于当时也处于股灾阶段,股价很快就下滑了30%;2002年巴菲特买入中石油H股后,账面亏损时间长达3年之久……即使这样又如何呢?众所周知,上述每只股票都给巴菲特带来了不菲的回报,更为巴菲特的投资经历增添了许多传奇色彩。【巴菲特股市抄底秘诀】巴菲特的投资经历证明,他曾经多次买入股票后就被套,可是每次都有惊无险。他的秘诀在于,从长期来看,股市总是不断发展的,只要买入的是好股票,就尽管放心好了。
股价波动不影响内在价值
大家一定要记得,我们的终极目标是希望能让公司每年以15%的稳定速度来增加每股的实质价值。当然,公司的账面价值虽然保守了点,但却是相当有用的替代性指针,不过这样的目标很难以平稳的态势达成,这在伯克希尔尤其困难。
——沃伦·巴菲特巴菲特认为,股市下跌时更要关心股票内在价值的高低。股价波动,并不一定会必然导致公司内在价值发生变动。
巴菲特在伯克希尔公司1992年年报致股东的一封信中说,大家一定要记得,伯克希尔公司的终极目标是希望每年能以15%的稳定速度来增加每股的内在价值。言外之意是,他对股价变动看得并不是那么重要。
他说,1992年伯克希尔公司的内在价值增长了,在他接手管理该公司的28年间,公司每股净值已经从当初的19美元增长到了7745美元,年复合成长率约为。
从绝对数看,1992年伯克希尔公司的净值增加了亿美元,已经相当不错了,不过其中98%是来自于公司盈余和投资组合的增值,只有2%是因为发行新股得到的。
伯克希尔公司1992年流通在外的总股本是1万股,比1964年10月1日的万股只增加1%多一点。这表明,伯克希尔公司对股票的发行是控制得很严的。巴菲特认为,除非发行新股得到的价值与所付出的相符,才会考虑发行新股。而在他看来,这样的情形很少见,所以也就导致伯克希尔公司股本总数变化不大了。
即使是1992年发行的这部分新股,也是因为在回购1993年4月1日发行的可转换特别股时,部分投资者不想要现金、而是想要领取伯克希尔公司普通股的缘故。当然,其中有一部分是1992年内转换的,还有相当一部分要在1993年内完成转换工作。
为什么要说这些呢?巴菲特认为:“(伯克希尔)公司的账面价值虽然保守了点,但却是相当有用的替代性指针,不过这样的目标很难以平稳的态势达成,这在伯克希尔尤其困难。”
他的意思是说,虽然伯克希尔公司内在价值可以通过账面价值估算出来,但这两者之间并不一定会自然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