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之道》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管理之道- 第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故事还使我想起中航一集团张新国副总裁带我参观他原来所在企业时所描述的现象,整个办公楼上总看到进进出出忙碌的身影,每到年底总要加班加点,才能完成任务,似乎企业发展蒸蒸日上,但一看产值和利润增加并不大,然而很多领导似乎容易在这种“繁荣”的景象中陶醉。   

  还有一位民营企业家,其办公场所实施大开间办公,里边几个封闭办公室是董事长、总经理们。当领导打开门,放眼望去,黑压压一大片办公人员似乎都在忙碌着,也许心底里经常泛起一种统驭的得意和快感,实不知当他出差时办公区就不是他在时那么热闹了,等他出国时,办公人员寥寥无几!   

  领导如何透过令人眼花缭乱的精彩抓住背后的本质、如何于混沌中感悟真谛、如何从错综复杂中理解实在的逻辑、甚或在只有星星点点事实和局部零碎信息时敏锐感知整体和发展态势?可以说这种眼力在现代和复杂快变的未来日益成为一个人或组织取胜的法宝!   

  这种眼力的提升,当然需要直觉、灵感,但直觉灵感又来自于什么呢?人类的智力既来自先天因素,如DNA中储存的信息,也来自后天的学习和经验。一个完美的人应同时具备理智和直觉。理智由直觉驱使,而直觉受理智指挥。理智和直觉是互补的,而不是相互竞争、对立的。脱离理智,直觉可能把我们驱入感情用事的混乱无序的状态中。没有直觉,我们就可能陷入无法对付复杂的社会变迁和道德两难。直觉靠“悟”,成功的领导常有很强的悟性,往往善于透过复杂多变的现象“感觉”到问题的要害。当然领导要善于发现和培养自己的知觉能力,但更要重视利用理智支撑和放大她!         

◇欢◇迎◇访◇问◇。◇  

第19节:领导与管理(17)         

  张总他们围绕客户和价值创造进行流程再造,删除不必要流程和环节,不仅容易抓住核心问题,而且工作效率大大提高,行政楼楼道、厂区虽然难见“忙碌”的身影,但企业产值和效益成倍增加,与此同时还改进了员工的生活质量,如企业放暑假、寒假,文化生活丰富多彩,做到了又快、又稳、又好!陕鼓那位工人,后被安排到一个新的岗位,又发现工作得很“累”,经仔细捉摸研究设计了一个小装置,结果原来一天很难完成的工作只需2~3个小时就可搞定。可想而知的是有领导又觉得他工作吊儿郎当,好在印董事长看到的是其钻研和创新精神,将他调到研发部门,而且不明确任务,让他在企业找课题,还请技术部门考虑可否给其评定高工,但不少人却认为他没有高等学历,又是只看其表,不识庐山真面目!   

  总之,领导首先要善于主题思维,抓核心任务、抓问题本质。其次要善于用理性克服直觉的盲目性、放大真知的作用。例如张总他们基于客户价值抓本质、利用流程再造提高整体性和放大个人和企业功能。第三,在知识经济时代,领导还要善于调动大家的知识创造能力,整合每个员工知识,这既需眼力,又需智慧!例如印总透过现象看人才本质并恰当使用,还通过激励制度引导更多的人围绕企业目标释放他们的聪明才智!最后,永远保持敏锐性,不断从现实操作和环境中感知变化,以小察大,以“火眼金睛”把握方向!   

  “普通人”→“管理专家”   

  在《管理学家》杂志2007年第一期主编寄语里,我从管理的知识结构和领域专家的行为特征等方面分析了为什么许多情况下“专家管理”≠“管理专家”。但现实里,我们又可以看到许多普通人(按通常对专家的理解很难将他们列入任何专家行列)但却成就了一番番伟大的事业,经常被誉为“管理专家”。这就是为什么我将本期主编寄语命名为“普通人”→“管理专家”,换句话说“普通人”也可能成为“管理专家”。   

  最近,《管理学家》杂志主办了“中国首届商界领袖与商学院院长高峰论坛”,目的是通过成功的管理实践家与管理教育家的交锋,更进一步探讨如何造就管理专家。演讲时,我在上述两个表达式之间加入了“商学院”,并画了个大大的问号?意思是问:既然“专家管理”≠“管理专家”,而“普通人”→“管理专家”,那么商学院到底起什么作用?自然,到会商界领袖、商学院院长、相关专家、媒体人士对此进行了激烈争论和深入研讨,我这里只想对“管理专家”的成长再作一点分析。   

  管理是人类社会通过群体的合作实现目标的一类实践活动。管理现象无处不在,普通到每个人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都可感受到其存在及其优劣。于是乎,任何人都无一幸免地融入在管理活动中,并可能有机会介入管理。这就给了每个人对管理进行评说的资格,正如有位专家在评价我的研究工作时谦逊地说,“我虽然不懂管理,但却有被管理的感受”。在一个人人都有感受、都有经验和积累的领域想成为专家,一方面机会很多,另一方面又非常的不容易。我们知道,专家是指在某个方面有丰富知识和造诣的人士。就管理活动的本质来讲,其专业知识和造诣可以表现在不同方面,可以是长期积累的经验,也可以是总结、学习而来的知识,还可以是知识和经验通过自身感悟和创造升华而成的艺术,自然也可以是通过长期的学习、感悟、操练后萃取精练为哲学层面的东西。因此,我们不难理解,因为管理活动的通俗性,任何人都有机会利用其聪明才智、未经专业的管理学习和训练成为掌握一定管理规律、具备一定管理技能、或很高管理素养的管理专家(但这并不排除“干中学”(learning by doing))。但我们无法回避的是,通过专业学习和训练要比仅靠实践摸索和积累成就为管理专家的可能性要高出很多,我们不能因看到许多经过专业学习和训练的人未能成功而有人未经专业学习和训练而成就了一番事业就否认专业管理学习和训练的价值。因为,尽管人人都会有管理的感受或被管理的经验,但未必人人都适合从事管理活动或成为管理专家,如同其他行业,管理也有其领域知识和特殊的行为要求,缺乏这种潜质的人即使受过管理的专业学习和训练也不一定能成为管理专家;而如果真正具备管理潜质的人,即使没有接受专业的学习和训练也会通过“干中学”及实践感悟和积累成为管理专家,这些人一旦接受管理专业的学习和训练更会如虎添翼。         

。▲虹▲QIAO书吧▲  

第20节:领导与管理(18)         

  分析了管理专家的产生途径,我们可以进一步分析管理专家的类型和层次。管理涉及知识(科学)、经验(手艺)、技术(艺术)、哲学(智慧),知识(科学)可以学习,经验(手艺)需要实践、操练习得,技术(艺术)需要学习和感悟,哲学(智慧)与个人潜质和后天的学习、阅历、境界有关。在上述四个方面有丰富知识积累和具备较高造诣的人士都可称为管理专家,因其专长不同,可从事不同的管理活动。例如,通过管理的专业学习和训练,掌握了关于管理比较系统的知识的人,如果其有较好的表达能力和联系实际的分析能力,就可从事管理研究和教学。而积累了大量管理实践经验的人如果注意不断学习和提高,可能会成就为出色的管理实践家。因管理必须面对人及应对由此产生的各类不确定性,如果上述两类人能够积极主动掌握管理新技术、感悟管理真谛、形成自成体系的管理艺术,他们的驾驭力就会提升,段位会大大提高。如果在此基础上,还能从管理的知识、经验、技术上升到哲学层次,有境界和大视野,具备将上述四个方面融会贯通的智慧,就会从管理的专家升华为管理的大家!   

  诚然,未经专业学习和训练的普通人有机会成为管理专家,但高水平的管理专家需要结合管理实践不断的学习、感悟和提升。而要成为管理大家,则需要融合知识(科学)、经验(手艺)、技术(艺术)、哲学(智慧)的视野、境界和智慧!   

  为了管理:需要多说的一些话   

  最近,为了丰富我个人网站上关于管理的讨论,贴了一篇文章(《管理学发展的东方主张》)于网站的“管理时评”栏目处,并注明本人有类似主张,但认为所选文章对西方管理理论批评不够严谨,对东方的“道”与“术”的结合过于简单。随后,我的一位学生、同事、合作者、朋友写信给我,认为我将此文放到我的网站不合适,并对此文的主张进行了批评。其主要观点如下:   

  管理学发展中有没有东方式的,就如同问世人生活的方式是不是完全一致的,当然值得肯定,这无论是从人类学,或者社会学角度讲,其实没有太多探讨的必要。我一直以为和谐管理开辟了一种重新审视管理现象的视角,并主要应该从“和”的角度先系统构造出中国组织管理在多样性基础上的真相(这应该是其主要贡献,原因来自于美国管理的一统天下),再来通过比较研究阐释其在“合作秩序”构造上可能的潜力(与世界上的其他模式)。但绝对不应该有任何针对我们所发现的中国式“和”秩序——经验优越性的预设。如果单讲种群基础上的东方式管理,可以是一家之言,但也要讲经验证明,而不是只引用西方的“大家断言”,这是这篇文章给我的印象。而如果谈到所谓的回归——“现代管理出现的上述危机在东方管理哲学中都可以找到解决方案。东方管理哲学是人本主义的哲学,十分强调人际关系的和谐,强调人的道德自律,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团结,强调教育,强调任贤使能,强调积极进取与奉献。因此,东方管理哲学达到了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其‘以人为本’、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