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下,这些人才大多会窒息在公司的科层阶梯上。回想在改革开放之初,有人人下海的风气。那时新的经济自由所刺激的大量小企业的涌现,也正是中国经济的动力所在。如今的危险是,有相当多的人把那一段生机勃勃的发展看成是起步时期的混乱,试图将之“正规化”、“现代化”。沃尔玛、麦当劳、微软、丰田,成了中国企业界追求的典范。建设“世界一流企业”的渴望,发挥规模经济优势的理念,可能会把中小企业边缘化。
未来的比尔·盖茨也许正在哈佛乱糟糟的宿舍里筹划第一笔买卖,我们则把大学生摆摊看成不务正业,学校甚至严令禁止。民间小企业往往在资金上缺乏支持,在政治上也缺乏保护。这都可能扼杀中国经济发展的动力。中国要做大国,但必须从“小业”开始。因为“小业”恰恰能给个人聪明才智的发挥创造最大的自由。
人重物轻:大国崛起
市场经济的鼻祖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一针见血地指出:高工资不仅刺激了国民财富的增长,而且也是国民财富增长的自然征候。高工资并不决定于国民财富的总量,而决定于国民财富的增长速度。比如,在英国治下的北美殖民地,也就是后来独立成为美国的地区,工资水平高于英国,最具发展的前景;英国是欧洲工资最高的地区之一,经济增长也相当强劲;中国则是到亚当·斯密生活的时代为止世界上最富有的国家,但是下层百姓却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因此中国的发展早已经到了顶峰、陷入了长期的停滞。
我们必须注意到,在亚当·斯密发表上述这番见解时,英国工业革命基本还没有发生;美国尚不存在,那13个偏僻的殖民地即使在美洲也不是经济的中心(当时美洲的经济中心主要集中在使用奴隶的加勒比地区的种植园);中国依然是世界第一大经济体。
然而,没过多久,亚当·斯密的预言全部应验:英国崛起为一个“日不落”的世界帝国;美国则来势更猛,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取而代之;最富有的中国,自鸦片战争以来受尽凌辱。这样的历史教训,足以让今日的中国惊醒。也许,中国将在未来几十年内取代美国而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但是,如果中国不改变目前这种国富民穷、大国小民的状况,亚当·斯密200多年前的预言对今日的中国就也同样适用。
现代世界史,基本被英美两强国所主宰。自18世纪中期“七年战争”后,英国就成为了世界强权国家,到了19世纪初拿破仑战争后奠定了其“日不落”帝国的地位。美国则在19世纪末开始取而代之,自20世纪起主宰了世界。在这期间,虽然两国不断受到来自德国、日本、前苏联等新兴力量的挑战,但最终仍能维持长盛不衰。以至于有人称现代世界实际上是被盎格鲁…撒克逊资本主义所主宰。
那么,这种资本主义的力量在哪里?正在寻求大国地位的中国对此不可不察。
最近,着名的英国经济史学家罗伯特·艾伦出版的《全球化视野中的英国工业革命》(The British Industrial Revolution in Global Perspective),对西方几十年来的研究进行了十分精彩的总结。对工业革命的传统解释,多集中于供应一端,即技术的发明创造,如珍妮纺织机、蒸汽机、铁路的诞生或工厂等新型企业组织的形成,传统观点传认为是这些技术和组织的突破把世界经济带入了现代。但是,这套学说到了20世纪就越来越受质疑。特别是近几十年来,学者的目光拓展到了需求的层面上。他们发现:促发工业革命的那些技术因素,在欧洲大陆基本都存在。比如荷兰、意大利、德意志地区的科技水平,都足以把世界带进蒸汽机时代。可惜,先进的科学技术在这些地区因为不具备市场潜力而没有被开发出来。工业革命之所以在英国发生,是因为英国掌握着足以使这些技术创造利润的市场。
那么,这一市场哪里来?用我们自己的语言来概况就是“人重物轻”。在18世纪,英国是欧洲劳动力价格最高的国家之一(大概仅次于荷兰),逼得雇主挖空心思节省人力,最后采取了机器生产的模式。而机器生产需要的大规模投资在当时是前所未闻的,必须慎之又慎。只有在劳动力价格高到一定程度时,用机器替换劳动力才是理性的投资。在欧洲大陆,大国的劳动力成本比较低,与其购买昂贵的机器,还不如使用廉价的人力。最富裕的是几个小国,如荷兰和北意大利地区的城市国家,本身都不具备吸收机器提高生产量的市场规模。所以,欧陆国家即使有工业技术也不会采用。另外,机器生产需要大量的煤炭来驱动。英国则正好蕴藏着大量的煤炭资源。特别是美洲的开发,使英国额外获得了大量廉价的原材料。这些因素综合在一起,使原材料和燃料价格变得特别便宜,大大降低了用机器代替人力的成本。
美国的情况更是如此。如亚当·斯密指出,18世纪中叶美洲英属殖民地的劳动力比英国还要昂贵。纽约州的工价比伦敦还高。同时,美洲殖民地资源更丰富,原材料和能源的价格更便宜。比如,弗吉尼亚州有着名的“50英亩规则”。由于劳动力稀缺,为了吸引劳动力,该州允诺每个白人男性只要登上弗吉尼亚的海岸,就可以免费获得50英亩的土地(一个标准的奥林匹克足球场为两英亩左右)。在那里人有多“重”,物有多“轻”,由此可见一斑。所以在美洲殖民地尤其是后来的美国,用机器代替人力就更为迫切、更有利润。事实上,美国在19世纪末之所以能够超越英国,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其能源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的经济体系为现代科技发明开拓了巨大的市场。许多英国发明的技术,因为在本国没有足够的市场份额而在美国首先得以应用。世界工业的中心也就从“人重物轻”的英国转移到更重人轻物的美国。
人之轻重:东西欧的历史分水岭
这一历史发展轨迹,对崛起的中国设计大国战略非常有帮助,也给当今的中国以强烈的危机感。中国虽然经历了奇迹般的经济起飞,但是中国的现状依然不是“人重物轻”的局面,而是“人轻物重”。中国的经济,是以廉价劳动力为基础的“衬衫经济”。《经济学人》几年前就报道说,由于中国的劳动力价格过低,一些外商到中国投资设厂后,宁愿放弃已经使用多年的先进生产技术。因为即使是二流的设备,也比中国的劳动力要贵得多,用贵机器替换廉价的人力显然不合算,由此形成了“低薪陷阱”、“低技术陷阱”。这和英美工业化的模式几乎是背道而驰的。另外,虽然中国的能源、资源匮乏,中国这种劳动力密集型的经济又属于能源密集型、资源密集型,需要依赖大量的石油和原材料进口。中国的经济越是崛起,对这种能源和资源的需求就越大,使之变得更紧缺、更昂贵。到2008年为止,石油、农产品、原材料价格的上涨,就反映了中国经济发展的资源屏障。如果中国经济没有战略性的更新,随着未来几年世界经济的恢复,这种屏障就会变得越来越难以逾越。
怎么摆脱这种“人轻物重”的困局?我们还要参照西方的经验。固然,中西的历史和社会境况非常不同,不可简单地照搬。但是,工业革命毕竟由西方所发起,现代世界的经济秩序也是建立在这种西方体制之上。从西方的经验中,我们至少可以知道“人重物轻”的优势是如何形成的,这会为解决中国的问题提供有益的启发。
先说“人重”。如今欧洲史学家们的一个主流意见是,东西欧从中世纪起分途为落后地区和先进地区,其主要原因就在于人之轻重。14世纪中期黑死病打击了整个欧洲,欧洲人口至少减半,土地荒芜,经济凋零。这对中世纪的封建秩序构成了严重的挑战。在黑死病之前,人口膨胀导致人力贬值,土地紧缺,粮价上涨。拥有土地的封建领主在经济上自然强势。但是,人口减半以后局面就不一样了。大量的荒地,使农民和农奴不再需要依附于封建领主,可以找块地方自立。劳工因为稀缺,其价格比黑死病前高出3倍,靠卖力气吃饭的人意识到自己的价格在看涨,岂愿屈就于人?在这种情况下,进行封建的人身控制越来越难。
面临这样的挑战,东西欧的封建势力有两种回应方式,并产生了深刻的历史后果。在东欧,国王的中央权力几乎不存在,地方的贵族势力掌控一切。他们利用自己对政治权力的垄断,面对减少的人口,强化封建人身控制,把农奴拴在自己的土地上,不准他们利用新的经济现实讨价还价。西欧特别是英格兰,情况则复杂得多。在这里,国王和贵族一直处于竞争状态,谁也无法垄断政治权力。封建领主和农民发生冲突时,农民便跑到国王法庭上进行诉讼,国王也经常站在农民一边。同时,英格兰基层社会丰富的自治传统对小民百姓多有庇护。比如,即使是农奴在与封建领主发生纠纷并在封建领主法庭受审时,也可以受到初期陪审制度的保护。农奴如果找出几个同伴为自己无罪作证,封建领主经常告不倒他。所以,尽管英格兰的封建领主们面对危机也希望使用政治权力加强对农奴的控制,可惜农奴和农民在社会中有种种制度资源可利用,在关键时刻坚决反抗,往往使领主无法得手。最后,大家只好回到市场规则上来。比如封建领主降低地租,特别是通过固定的低租把土地使用权永久转让给农民,以吸引人力资源维持自己庄园的生产。要知道,黑死病导致了人贵地贱,粮食也便宜,封建领主只要能从佃户那里收一点租,就不在乎转让大片土地的使用权,这样总比放任土地荒芜要好得多。但是,当日后经济恢复、人口数量反弹、粮价大涨、土地变贵时,低价转让给农民的土地使用权则无法收回。黑死病后定下的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