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后都涉及手续费。目前市场上对信用卡分期付款要求的手续费率从期到期不等,这些手续费实际上等同于利息。
6。为积分换礼而刷卡。
为了扩大市场份额,银行在推销信用卡时,都打出了“积分兑换礼物”的口号,于是不少持卡人刷卡消费的目的就是为了兑换礼品。事实上,并不是所有持卡消费都能有积分。例如,有的银行信用卡中心就明确规定农业服务、承包服务、房地产、装修、装潢、园艺、电器、供暖、清洁、批发类等;汽车、卡车、摩托车、房车、雪车等各种机动车以及航空器、农具及其零配件的销售、租赁与维修等;公共事业、政府服务、纳税、缴费、慈善及社会公益等;医疗机构、法律服务、学校、儿童保育等;非现金金融产品及服务、直销、保险、证券、会计、审计等,刷卡产生的费用不折算为积分。
。 想看书来
超市购物误区
1。促销产品不是非买不可。
在超市,“促销”和“特价”是常有的事。如果“活动商品”正好是生活必需或的确喜欢的话,那倒无可厚非,“买一送一”也未尝不是件好事。但是如果你贪便宜买了一大堆没用的商品,那么麻烦事就来了。购买便宜货必须遵循“实用”原则,再便宜的东西买多了,不光占用了资金,也形成了一种新的浪费。比如熟食品和半成品卖场,鸡鸭鱼肉样样俱全,如果买回去的食品一次吃不完便放进冰箱,过两天拿出来一看,已不新鲜了,只好倒掉。另外也要警惕“店家推荐”现象。
2。广告上宣传的震撼价格。
千万别以为你有“广告免疫功能”。广告无处不在,从电视到电台,从邮箱到报纸杂志,再到公交站台,即使再“顽固”的消费者也很难抵挡住广告的狂轰滥炸。啤酒、洗发水和巧克力的广告制作得聪明机智。尽管你不爱喝酒、家里还有一瓶没开封的洗发水或者正在减肥,但是广告已在不知不觉中深入你大脑中的某个角落,当你一眼瞧见货架上“熟悉的”广告商品时,好奇心就会油然而生。这就是广告的力量。我们要提高警惕,不因广告而上当。
3。认清便宜货。
(1)“低脂”不等于“没脂肪”。食物商品标签上写的“低脂”意思是该商品脂肪含量低于标签上无此说明的同类商品,也许其脂肪相差幅度只有1%~2%那么一丁点儿。因此,不要被“低脂”二字模糊了视线,而想当然地认为,购买这类食品会帮助自己减肥。同理,“脱脂”当然也不是说,产品中绝对无脂肪。擦亮双眼,不要被产品外包装上的“花言巧语”愚弄。
(2)检查商品日期。在购买食品的时候,千万要看清生产日期和保质期。过期产品切勿购买。当消费者回到家才发现刚买的食品过了期的时候,大多数人都不会为此专程跑回超市兴师问罪,要求索赔。
(3)检查商品内容。一般来说,商品的外包装上应该明确说明产品中的成分。如果你对某些物品过敏,那么在购买商品的时候更应该仔细察看,尤其是食品。另外也别被产品的外包装欺骗——掂一掂就可以知道这些商品究竟是否物有所值。
(4)自己打包商品。购买已经包装好的食品一定要谨慎。自己挑选自己包,还可以检查商品的新鲜度。
4。电脑打出来的小票也会错。
核对发票是为了避免收银员将所购物品的数量或价格打错而造成的疏忽。当场核对,发现问题当场解决,省得离开柜台后说不清了。
其他消费误区
(一)数码产品消费的误区
数码产品的种类非常多,我们以最常见的手机为例,这些消费误区也普遍适用于其他数码产品。
1。过分迷恋品牌和跟风最新型号的手机。
由于市场上手机的品牌和种类繁多,而且许多最新型号的产品定价较高,如果我们过分追求品牌和跟风,最后的结果可能是花了高价钱后,并不能得到相应的产品品质保证。
2。型号相同价格未必相同。
我们首先应该多去逛几家卖场,并可上网查询,货比三家以此来得到最低的价格。其次,新的机型正以更快的速度出现,比它们的前辈功能要丰富得多,这将意味着今天最昂贵的机型在未来几个月中价格将可能大幅缩水。
3。售后服务很重要。
即使是最好的手机,如果服务跟不上也会使它的性能黯然失色。选购手机的第一步是选择合适的服务提供商,理想的是选择在当地能提供最好的服务,确保名声最佳的服务商。
4。价格高质量未必好。
手机的价格越昂贵,并不代表接收信号和音质会更好。其昂贵的价格往往建立在手机的附属功能上,例如声控拨号、内置调制解调器等。
5。手机购买场所很重要。
现在手机市场,假货、水货泛滥成灾,特别是那些个体私营业者进货渠道不正规,为了获得利润,他们就用假货、水货来压低市场的价格,如果我们购买了这些水货手机后,不但不能保证正常使用,而且以后也无处去维修,因为各大手机生产商对假货、水货手机是不保修的。因此,应该到正规场所去购买手机。
以上观念是消费者选择手机时常有的错误认识,而且有这些错误观念的消费者数量惊人,甚至可以说,缺乏行家指导的消费者可能都会有这样或者那样的认识误区。
(二)家用汽车消费误区
目前人们在汽车的选购、使用和维修等方面都存在一些认识误区,再加上部分厂家、经销商的广告误导以及有关政策法规的滞后,许多人花十几万甚至几十万元购车却买来意想不到的麻烦。消费者在购车和使用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误区。
1。购车时未充分考虑使用、维修等费用。
汽车在使用过程中需要大量费用来支持,主要包括燃油、过路、保险、维修保养和其他不可预见的费用。不同的车型使用费用相差悬殊,尤其在燃油和维修保养方面。以每年行驶2万公里计算,一般来说,一辆车价为12万元的轿车在正常行驶6年之后,其各种花费累计就将超过当初的车价。
2。不同的车型使用费用相差悬殊,尤其是在燃油和维修保养方面。
以油耗为例,一般来说,升排量的小型车每小时90公里等速油耗约为每百公里6升,城区工作状况下油耗为每百公里8~10升,而排量3升以上的豪华轿车油耗至少要翻一番。然而,一些厂家在广告宣传中宣称的油耗与实际使用的油耗差距很大,其主要原因是厂家给出的数据是每小时90公里的等速油耗,而这种工作状况在实际生活中很难实现。在市区塞车的时候,时速往往不足5公里,其出入很大。
3。为省钱购买低于正常价位的“特价车”。
目前,在汽车市场上,正规的汽车制造商对特许经销商在产品价格上控制得非常严,违规者会受到严厉的制裁,甚至取消特许经营权。从这些经销商手中买车,虽然价格上没有什么折扣,但产品质量和售后服务都让人放心。而另一些经销商推出的低于正常价位的特价车却暗藏着许多“杀机”。这些车降价的原因有些是经销商急于收回资金,但更多的是由于汽车本身存在各种问题,比如抵债车、库存车、事故车等。
4。购买手续不全的进口车甚至走私车。
一些从不同渠道进口的车存在着不适合我国国情的种种缺陷。这主要是由于各国的法规不同,因此即使是同一车型出口到不同国家的车,配备也会有所不同。比如,一些销往环保法规比较宽松国家的车型,只装了电喷发动机而没有三元催化装置;出口到加拿大和北欧国家的车型为适应当地环境,即使在白天大灯也自动点亮;而出口到美国和日本的许多车都不带后雾灯。这些车如果不经过改装,都无法在国内行驶。这类车往往难以通过正常途径进口,部分消费者或贪便宜或图方便购买此类车,在上牌照、安全行驶等方面给自己带来无穷的烦恼。
5。受虚假广告误导。
部分汽车厂家和经销商的汽车广告在性能、价位与技术等方面掺杂不实之词,花言巧语,误导消费者。
6。购车时过分看重发动机性能。
部分消费者过分看重发动机的排量,将其作为首要因素来考虑。实际上,发动机并不能代表整车的性能。
7。车内装备贪大图全,汽车装饰随心所欲。
许多人不切实际地要求小型车上拥有大型豪华车的装备和功能。而这些功能实际并不需要,反而增加了车辆的购置费用和使用维护费用,车子的油耗和故障率也会增加。
8。车辆的保修期限需要关注。
大多数车型的保修期限是2年或行驶满4万公里,而有的车型保修期限只有1年或行驶满2万公里。同样的保修期,有的厂家服务非常好,除了事故和人为损坏,其他的问题全纳入保修范围;而有的厂家即使是规定范围内的保养也百般刁难。多数车主不会修车,若购车时选不好具体车型和销售商,保修问题就会接踵而来。
理财充电站——评估家庭里的“物”
上一章,在理财充电站中我们了解了家庭资产和家庭负债,这里我们介绍如何评估资产与负债。
在整理资产负债的过程中,需对每项资产负债进行价值的记录,也就是必须评估它们的价值。评估价值是一件非常容易产生争议的事情。但作为家庭来说,可以采用相对简单的方法,因为大部分资产是不会出售的,所以只要自己确信其价值即可,自己就是评估师。评估价值必须依据两个原则。其一是参考市场价值。所谓市场价值就是在公平、宽松和从容的交易中别人愿意为该项资产支付的价格。其二是评估价值必须是确定在某个时间点上。如上月底、去年底或者任何一天都可,因为资产价值是会随着时间变化的。
按照上一章介绍的资产负债分类,其中现金最容易评估其价值,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