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真相:外资对于中国农业的渗透和控制》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中国农业真相:外资对于中国农业的渗透和控制- 第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在中国,我的护照是中国护照,我的家在中国。我不可能像没家没国没感情的“理性人”那样去面对现实生活。美国人向中国出口黄豆价格越高,就意味着我得花费更多的钱才能吃上等量的油。我倒是想知道,反对民族情感的人是否和我一样,持的是中国护照,领取的是人民币。

    也正如吴教授序里面提到的“阴谋”,也许会有人说:你这本书也是像宋鸿兵的《货币战争》一样的“阴谋论”,妖魔化外资。对此我同样不否认。古语说:兵者,诡道也。商业竞争也讲谋略:采取法律所允许的一切手段削弱竞争对手,增强自己,这“一切手段”自然也包括秘密策划而图之的办法。事实上会有如学者们通过理论研究假设出来的情形吗——对手非常善良,从不欺骗你,不仅不欺骗你,而且会及时地将他的意图、方法全部告诉你,把你可能会受到的打击、压力提前告诉你,并教会你应对之法,甚至他根本不和你竞争,只与你和睦相处,除了握手就是微笑,然后就是自觉地给你分配合理的利润。其实,我倒觉得,把我列为“阳谋论”更为准确。外资进入中国自然是要通过现有法律所允许的手段,达到赢利最大化的目的,这是明摆着的阳谋,而无需我去“阴谋化”一下。
自序 把真相告诉更多的人(4)
    《刷盘子还是读书——反思中日强国之路》的作者钟庆先生与周其仁、茅于轼、张维迎等著名经济学家就其书中的内容进行对话。钟庆先生后来告诉我,令他吃惊的是,中国的经济学家多是经济学理论所假设的没血没肉的“理性人”一样,只有张维迎谈到民族产业发展时很激动地说了一句话:“我是研究经济的,按道理本来不应该讲民族责任!”钟庆说:“张维迎的民族情感还没有被‘理性人’磨灭,这一点就很让我感动。后来听人说起,张维迎在这一点上与其他经济学家不同。而实际上只要还有点民族情结,方式方法都好讨论。”

    与周其仁先生的对话是通过电话进行的,因为周的腿骨折了。周其仁说:“中国经济发展很快,过去中国什么都不会造,20年前我是从日本往国内背彩电,今天呢?全世界的东西都是MadeinChina!”钟庆直接应道:“20年前中国什么都会造,今天什么都造不了。”周愕然。钟庆答:“20年前,中国能够制造原子弹、氢弹、中子弹、卫星,今天呢?电脑芯片、显像管、干线飞机都要进口。”周其仁因中国能组装全球产品而认定中国经济发达,钟庆因中国开放无节制丢失技术力而认识到中国之落后。二人不欢而散。。tenluo。

    同样的问题在茅于轼先生那里更有趣。在他家里,钟庆强调中国不仅要组装产品,更要提升技术力时,茅先生在思考之后突然反问钟庆:“什么都由中国做了,那么日本做什么呢?”钟庆幽默了一把:“日本人可以给中国人做鞋。”

    在张维迎教授的办公室里,张维迎谈到中国巨大的出口顺差,以说明中国经济的强劲。钟庆却说,看经济实力,不能仅看出口货物数量和出口金额,更要看出口的“物质能量”:

    按照劳动价值论,商品是凝结了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按照效用价值,因为消费商品获得了无差别的人类快感。在价值的基础上等价交换,价格受供求关系的影响而波动。这些价值都是描述商品的社会属性,实际描述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商品还有一个自然属性,即商品由物质和能量构成。物质和能量都最终来源于再生的和不可再生的资源。在工业化时代,地球是狭小的,资源是有限的。即使是可再生资源,单位时间、单位面积下可获得的资源也是有限的。
自序 把真相告诉更多的人(5)
    商品交换是按照商品的社会属性进行,等价交换。但对于商品的自然属性来说,却是不等价的。于是,我们可以发现国际间物质和能量的流动是不平衡的。中国是物质和能量的净流出国,日本是净流入国。中国经济高速增长,即创造的商品社会价值越来越大,物质和能量的净流出也加速度进行。但中国的资源有限,是一个抽血的过程,所以中国虽然经济高速增长却走向“贫困”。日本经济增长缓慢,创造的商品社会价值可能是负数(制造业亏损),但由于商品自然属xing茭换的不等价性,物质和能量的净流入持续扩大,日本越发富裕,实物物价达到与中国相当水平。财富和消费最终要落实到实际的商品上,最终需要落实到物质和能量,即商品的自然价值。商品的社会价值只是反映社会中人的相互关系,实际与财富无关。

    对于钟庆这个工科博士的一套理论,张维迎没有说话,按钟庆的回忆:“张维迎听着我的物质能量的进出口新论,似有所悟。”

    2005年年底的这桩鲜为人知的公案,是由我策划和组织的。

    起因很简单:当时我是一家出版公司的总经理,一位朋友向我推荐了钟庆的文章,论述的主题就是在中日两国的历史转折点上,日本虽然同样受到内忧外患的压力,但是通过有节制的对外开放,比如,一号机引进、二号机国产,实现了民族自强。而中国虽然同样对外开放,但由于缺乏节制,比如,一号机引进、二号机引进、三号机还是引进,虽然制造业表面繁荣,但是技术力丧失,虽是制造大国,却非制造强国。我受到强烈的震动。这是一些改变了我观念的文章,于是决定出版。

    但是直到拿到新书,我内心一直还有一个疑问,作者书中所写的那些知名的经济学家们难道不懂得钟庆这些观点吗?为什么从来没有听他们说过呢?或者他们根本就反对钟庆的这些观点?在事关国家发展前途的问题上,我十分希望听听这些对中央政府颇有影响力、受到包括我在内的社会大众崇信的经济学者们的看法。于是,就有了前面那些内容。对话茅于轼、张维迎,我派了同事陪同前去,与周其仁的对话由于是电话交流,我听了全部过程。虽然有记者全程参与,但因故没有报道。
自序 把真相告诉更多的人(6)
    从结果来看,对话的双方似乎谁也没有说服谁。

    倒是后来听一位在中央领导人身边做秘书的朋友告诉我,《刷盘子还是读书——反思中日强国之路》一书被高级别干部才能看到的《动态清样》摘录。

    当年所讨论的内容其实同样反映在中国农业领域。中国大豆产业2004年一夜之间沦陷,油脂产业随即破产、东北大豆种植面积大幅度下降的历史事实,却从未听这些经济学者们表示过关注。

    当然,写这本书的初衷,并不是排斥开放,而是推进科学开放,提醒人们重视过去粗放式开放中存在的舆论和政策问题,重新定位国有企业,创造利于公平竞争的环境,扶持民营企业发展,使企业在开放中学会竞争,使民族农业在开放中茁壮成长。改革开放30多年一路走来,中国迅速崛起成为经济大国,但改革开放毕竟是一场摸着石头过河的实验,其中的盲点及其危害也逐渐显露出来。翻看一下历年的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就一目了然:除了转基因种子被列为禁止项目、种子被列为限制项目之外,中国农业的大门始终是打开着的。而今,转基因落地神州大地也是势所必然的了。

    在农业领域,中国在引进外资的进程中,是否有战略布局?除了种子资源之外,哪些还可以列入布局要点?中国如何在全球范围内规划资源类要素(比如水、土地、钾矿、磷矿等)的拓展?如何有效应对国际大粮商的“期货+贸易+种植”的产业链运作?如何集体应对国际卖家联盟的谈判?除了限制性的政策手段外,是否还有扶植性的政策?战略布局中民营企业的参与空间有多大?参与的方式有哪些?国有企业在布局中的角色是什么?国有企业是逐利性的自由企业,还是赋有实现国家战略责任的政策性企业?

    这些问题不因为众多经济学者的漠视而消失,相反,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会越来越凸显。

    当“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是科学发展观的时代来临,我们需要有新的经济思想来指导我们的行为。在改革开放进入深水区的时代,我们需要的是重新认识有意无意指导着我们的西方经济学理论,以一个活生生的中国人的触角,去理智地面对世界,形成我们自己的科学发展观。

    是为本书写作的初衷。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