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显然,1992年的改版的确有着过于强烈的商业目的。42岁的年轻主编亨利·穆勒进行了过于勇敢的改革。为了迎合青年一代的读图喜好,他大量地增加了图片,减少了文字的长度,这必然影响到报道的深度。更为夸张的是,为了迎合习惯电视节目的读者,他将原来相对细致的栏目分类,有些简单粗暴地转变成类似公共电视节目的简单格式。显然,这是一次失败的改革。在迎合了读图时代的要求后,这本曾经因为深度分析而知名的杂志失去了深度,仿佛是一本图片杂志。它的发行量迅速跌落了50万份。
显然,很多人将希望寄托于1996年上任的主编沃尔特·伊萨克森身上。这位哈佛大学的毕业生、罗德奖学金学者于1978年进入《时代》,是这个时代罕见的编辑。5年以来,他的确使这本杂志重新恢复了生气与自信。他坚信杂志必须被改变。这位被《纽约》杂志(New York)称作是“50岁以下最具自我意识的新闻记者”承认,这个时代已经不是用“李普曼语气”来谈论政治的时代了,人们更关注个人的生活。过去的《时代》关心的多是刻板的政治世界中发生了什么,而现在的《时代》则是关心大家的餐桌上谈论什么。
当然,这并非意味着《时代》风格的粗俗化。尽管沃尔特·伊萨克森并不那么喜欢这个时代,但是他承认,多元化正在成为世界的主流,《时代》必须积极地反应这一切。《时代》的趣味变得前所未有的广泛,按照沃尔特·伊萨克森的说法,《时代》有一点《人物》、有一点《财富》、有一点《钱》(Money)、有一点《体育画报》(Sport Illstrated)……它是这些杂志的结合体。
让《时代》的支持者喜悦的是,由于沃尔特·伊萨克森的存在,这种多元化并未使杂志媚俗化。这位主编罕见的个人使命感与才华让今天的《时代》散发出一股强烈的高调气息,即使在谈论餐桌上的话题时也避免流俗。而在其任期间推出的《时代75周年》纪念刊与举行的盛大的纪念活动—“世纪人物”的评选,都让这本杂志显现出惊人的生命力与影响力。这位言必称亨利·鲁斯与其他伟大新闻人物的人,在《时代75周年》纪念刊上底气充盈地表达了他对《时代》的见解。而他于1997年和1999年先后选择安迪·格罗夫(Andy Grove,英特尔公司联合创始人兼董事长)和杰夫·贝索斯作为封面人物的举措,更表现了他对即将到来的技术世纪的信心。
时代传奇(5)
他在《鲁斯的理想—过去与现在》中讲道,今天的《时代》已经不需要再作新闻摘录了,因为电视与网络更善于此道。今天的《时代》要试图将单独的事件放入历史背景讲述,更注重为读者提供新的见解与远见,预测事件的未来可能,描写那些事件背后的场景,提审那些别人忘记提出的问题。
他接着还写道,“今天的时代已经不同于60年代至80年代,政治偏见已经越来越无关紧要,常识正在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尽管我们在文章中依然会表现出自己的观点,但我们更希望能为你提供开放式的观念,而非某种偏见。”鲁斯曾在1941年提出“美国世纪”的概念,因为他坚信美国的价值观念对于全世界大有裨益。而今天,笔者依然坚信,自由的心灵、自由市场、自由表达意见与自由选择依然是《时代》所坚持的基本理念。
鲁斯与哈登相信地球是圆的,而伊萨克森则接着补充道,地球还是连线与网络化的。《时代》将依然坚持对于“新事物的强烈兴趣”,执着于探讨这项新技术对于任何社会的影响。在这项新技术带来的信息爆炸中,《时代》要扮演将零散的事实连接成完成的故事的叙述者的角色,要成为讲述影响这些事件的关键人物的描绘者。
在这篇非凡的文章最后,自命不凡的沃尔特·伊萨克森认为:在新世纪,我们同样面临许多挑战,比如信息技术对个人隐私的侵害,生物技术对生命尊严的挑战,《时代》会依然抱有与鲁斯、哈登同样的乐观态度—相信世界终究在进步。因为这种乐观会带来真正的建设意义。鲁斯坚信新闻业是一个高贵的事业,因为作为一名新闻记者,他战斗在争取自由阵地的最前方。今天的《时代》编辑将继续分享这一感觉—新闻记者是一项崇高的职业。
当然,2000年1月14日,时代华纳与AOL的合并或许会稍微影响了沃尔特·伊萨克森的自信。大多数评论家认为,这不可避免地会影响到《时代》的编辑独立原则。沃尔特·伊萨克森在一周后的杂志“致读者”中写道,从鲁斯制定“教堂与国家”原则起,编辑的独立原则就已经不容怀疑。而这种独立原则已经深深地刻入了“我们”的DNA中,谁也无法破坏……
尽管这位当代最杰出的杂志编辑将DNA都摆了出来,但其不容置疑的语气却显现出某种悲壮。一个让人不安的事实是,不管是时代华纳的总编辑诺曼·皮尔斯汀(Norman Pearlstine),还是沃尔特·伊萨克森,他们都是通过新闻媒体知道这一并购事件的,他们事先的确不知情。在商人的游戏中,他们的理念似乎不够分量。
不过,或许鲁斯与哈登的乐观是有道理的,对于并购事件仅仅陷入深深的忧虑是于事无用的。《时代》的未来怎样?就让我们相信鲁斯与伊萨克森的乐观与自信吧。当年那两位一名不文的24岁的年轻人在一间墙壁破旧的印刷厂厂房内创办这本杂志的时候,拥有的仅仅是这些自信与乐观。
。。
《福布斯》:资本家的利器(1)
在我祖父尝试真正去创办一份报道人物的杂志之前,商业报道只是一堆枯燥的数字而已,媒体很少会注意数字背后的人物。
—蒂姆西·福布斯(Timothy C.Forbes),
福布斯公司现任首席执行官
从1964年接手《福布斯》开始,马尔康姆·福布斯(Malcolm )就渴望把声誉卓著的《财富》杂志压在身下,这种渴望好比拉里·埃利森对比尔·盖茨的特殊情感。
马尔康姆的父亲柏蒂·福布斯于1917年创办了《福布斯》杂志。之前他是纽约《商业日报》(Business Week)的记者,因其报道善于加入人性化的描写而声誉鹊起。《福布斯》杂志从一开始就带有了鲜明的福布斯家族色彩—强烈的挑衅性。柏蒂在第一期杂志就批评了当时著名的古尔德家族企业。这位相信“写作可以带来财富”的爱尔兰移民有一个著名的报道公式:小心求证,刺中要害,生动地刻画出报道对象的外表或个性特征,再加上一两个生活小故事,让读者看清事实真相。
马尔康姆似乎生来就精力过剩,渴望成为人群中的焦点。高中时他创办批评校方的学生报纸,成年后又渴望进入政界,曾参与1957年美国新泽西州州长竞选。失败的政治经历让他重回《福布斯》杂志。虽然已有近50年历史,此时的《福布斯》除了在辱骂企业方面颇有特色外,似乎乏善可陈。人们并不习惯将之视作是严肃的财经杂志,它只是介于《财富》与《商业周刊》之间的侏儒。
马尔康姆除了加强报道能力、抛弃小报风格之外,开始将一种新精神注入《福布斯》。
这个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家伙选择了20世纪60年代最流行的“故作姿态”。该杂志在1965年推出广告词—福布斯:资本家的利器。此时,正是全美学生都起来反抗“万恶的资本主义”之时。一年后,《福布斯》在广告文案中继续写道:“如果贵公司的会议室与精神病房还有段距离的话,《福布斯》建议你不妨试试‘出轨’的点子。”当嬉皮精神与反文化潮流席卷世界时,马尔康姆令《福布斯》杂志与资本主义同样玩世不恭,与摇滚乐手和LSD一样酷。
到了1967年,在该杂志50周年庆典时,马尔康姆遍请名流,《福布斯》杂志一副资本主义代言人的模样。
到了1972年,《福布斯》的发行量高达万份,首次超过《财富》。一年后,志得意满的马尔康姆·福布斯创下了热气球横跨美国的记录。他要让那些对商业新闻没兴趣的人也记住《福布斯》的名字。
到了里根时代的20世纪80年代,野心勃勃的浮华世界成了每个人追逐的对象,《福布斯》也成了这个时代当之无愧的代表。美国商业界以暴利与哗众取宠来肯定自己的成功。,是马尔康姆不失时机地推出了“福布斯400富豪”排行榜,这项艰难无比的创意获得了空前的成功,一直对“财富500强”耿耿于怀的马尔康姆·福布斯终于找到了翻身机会。而这项评比也将《福布斯》杂志的“做秀”水准推向极致。
《广告周刊》在1983年将《福布斯》列为10大热门杂志的第8名。该评选写道:“关键是,马尔康姆·福布斯—出版界奇才,这股惊人的冲力能维持多久?我们进行热门杂志排行榜这5年以来,《福布斯》的广告年收入已经剧增3倍,看来它们这股气势恐怕要持续到雅皮重又变成嬉皮。”到了20世纪80年代末,马尔康姆和他的《福布斯》杂志的声誉达到了巅峰。在提出了“资本家的利器”之后的30年,《福布斯》杂志比《财富》杂志更为嚣张与恰当地充当了“浮华资本主义”的代言人。商场上凡强调个人独创性的主管都煞有介事地将《福布斯》视作是必读刊物,以此强调与他人不同是其成功本质。
而这位喜欢购买游艇和哈雷摩托车、有伊丽莎白·泰勒做女友的亿万富翁,每年在家中举办的盛大聚会成了世界名利场的中心。从商业巨子到政治人物再到好莱坞明星,无一不以受邀为荣,它成了媒体“流言专栏”的最佳原料。1987年,美国合众社在一篇评论中说道:“马尔康姆敢于表现出他以‘资本家’身份而自豪,这对一般民众的观念多少也有影响。早年的洛克菲勒那种吝啬到极点的百万富翁当然惹人讨厌,而像马尔康姆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