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路?帕赖特的任期内总收入增加了3倍,利润增加近5倍;然而,卡莉面临的仍然是一个亟待扭转的局面:惠普收入的增速在持续下降,经营项目繁杂,业务下滑,在持续攀升的技术市场上,惠普的股价从高点下跌长期低迷徘徊。20世纪90年代中期,惠普收入的增长下降幅度为20%,1998年情况略好也为10%左右。由于1998年盈利仅为29亿美元,下滑了6%,没能达到董事会在3年前制定的任务要求,不仅帕赖特无缘240万美元的年终奖金,而且所有管理层人员的薪水也被削减5%。尽管帕赖特在最后一年任期已经努力将惠普一分两半,为新惠普的诞生铺平了道路,但是当时媒体普遍认为惠普昔日风光不在,甚至已经把它降格为IT公司中的第二梯队。4 被人誉为“惠普之道”(HP Way)的惠普公司文化包涵有5个核心价值观,包括相信人、尊重人;做事情不可以欺骗用户和员工;不能做不道德之事;公司的成功靠大家的力量完成,并不是靠一个人的力量来完成,等等,这些公司准则彼此相连,成为惠普文化的坚实基础。然而再好的文化也有生锈的死规,也有不适合环境的死角,过去好的东西,并不代表永远是好东西,因为当时代发生风起云涌的变化时,过去的模式并非总是能随其脉搏而动。 尽管卡莉声称自己很崇拜惠普那有着“闪亮灵魂”的文化,不过这并没有使她放慢对惠普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比如惠普的平民文化曾让惠普历任总裁不自觉地形成了一个习惯,无论谁到世界各地进行商务访问时都只能乘坐航空公司的客机。但卡莉来到惠普后,第一次全球出访就包了一架专机。对此,卡莉的解释是:“高效率是公司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用专机可以使我在较短的时间里访问更多的地方,可以做更多的事情。” 学中世纪历史和哲学出生的卡莉,在业界和媒体眼里是一个出色的辩论家和交际高手,她的许多关于变革理论都曾经让听众“哑口无言”。比如,对质疑她“是否对惠普改动太多”的人,她回答说:“改变是件好事,改变在对增加竞争能力、向外进攻性、获得生存上是非常有必要的。适当地增加公司的变化能使公司变得富有活力。我们不能成为一家不能改变组织图表的静态格子的代表,我们要不停地打乱排列,再重新排列,成为持续不断变化的一家组织。” 在上任以后发表的许多次演说中,卡莉都曾经强调:“不管我做多少改变,只有一个目的,就是要让我们的发展速度更快一些,要让我们在领导支持方面更有决断性,在采取行动时,更有进攻性。” 卡莉担任惠普总裁的最初两年间,她的主要改革措施有两条。首先是改革公司管理体制,将公司管理分为两个层次,即“前方”推销部门和“后方”的生产研制部门,从而改变了已存在多年的83个部门的分工。卡莉认为,过去的分工,使各部门领导各自为政,几乎成为独立王国,不好管理,而且个人计算机(PC)用户与大公司企业用户的要求也不同,应设置不同的部门来对待。另外一个措施就是裁员。她打破了惠普公司60多年不裁员的传统,对于激烈的反对派,她只说了一句话:“谁要是承受不了就请离开。”她把实现这些措施称之为“创新之旅”。 自从1999年7月来到惠普公司,卡莉就一直在寻找变革的理由和机会。她说:“我认为董事会之所以挑选我担任惠普的首席执行官,就是因为惠普作为一家高科技企业已经到了需要改变的时候了。当时的惠普已经在许多重要的方面都落后于其他的科技企业了。因此,我的任务就是改革。”2001年9月4日,卡莉代表惠普高层宣布,以换股方式收购康柏,并购资本将达到前所未有的250亿美元。卡莉执掌的惠普启动了一桩被全球商界认为疯狂和危险的天价并购案! 对于此项并购,卡莉的解释是:经过与康柏18个月的逐渐了解相互观察,发现两家公司的战略越来越吻合,两家选择的是同样的技术,有着同样的公司架构。她坚定认为这个交易将有助于增加惠普公司的规模和市场份额,新公司将在包括PC、服务器、存储设备和IT服务等诸多领域保持竞争力。但是资本市场和投资者显然不是这么容易被说服的。同时,在公司的内部和外部,卡莉也遭受到历来并购案中前所未有的激烈质疑和反对。此外一些投资机构和大小股东也是卡莉行动的羁绊。对此,这个拥有多个人文课程学位,擅长演讲的经理人用她那充满激情的声音捍卫并购案,并积极游说可能决定公司命运的大机构投资者和股东。“这次并购绝对是可行的。我们不仅应该去做,而且应该充满信心。”卡莉说,“我个人对并购案有两个信念。第一,我要与投资人充分沟通,让他们明白并购案给他们带来什么好处;第二,我要排除万难,把并购案贯彻到底。”  '返回目录'  
第六章 拆开文化的礼物包(3)
2002年5月7日,新惠普正式启动,并以HPQ的新代码在纽约证券交易所挂牌交易。在经过历时8个月的代理投票权争夺战之后,惠普终于完成了对康柏的并购,合并后的公司将成为全球最大的计算机和打印机制造商,同时也是全球第三大技术服务供应商。两家公司合并之后的年营业收入将超过870亿美元,其规模仅次于IBM。 郭士纳与IBM变革 美国《时代》周刊评选出了当今世界50位数字英雄,这样描述郭士纳:“IBM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现年57岁,被称为电子商务巨子。人们一直认为,郭士纳使IBM公司摆脱了80亿美元财政困境并使其有了60亿美元。其实郭士纳的绝技是把原本死板的IBM公司变成了一个巨大的、在电子商务各方面处于优势并且提供计算机服务的公司。自从郭士纳掌权该公司以来,公司的股票上涨了1 200%。”5 而IBM的局面在郭士纳1993年接手时则更为惨淡:1991~1993年,连续3年亏损,当年的亏损额高达80亿美元。当时一本名为《电脑大战》的书中说:“比尔?盖茨曾经预测,IBM将在几年之内倒闭。盖茨的话也许是对的,自1980年以来,IBM就是个失败者……传统的大型电脑并没有在一夜之间消失,但它们却已经是过时的技术了,而且它们曾经在其中引领时尚的王国已经萎缩。”而《经济学家》这本可信赖的、谨慎的杂志也在同时质疑IBM:“在一个以迅疾的科技变革为推动力并不断涌现起小型和微型公司的行业中,一家拥有像IBM这样规模的公司——尽管它组织完善——能够迅速应变竞争环境吗?还有,IBM能从急剧下滑的电脑主机市场(IBM正是依靠这一市场赚取了大量的利润)上转向从诸如电脑服务和软件等这些扩张的市场份额中赚取利润吗?” 但一向喜欢冒险,并有着“扭亏为赢魔术师”美誉的郭士纳,当时也被IBM委托的猎头公司瞄上,在一段接触和思考后,他想起了自己最喜爱的名言:“观察乌龟吧,它是靠伸出头来才能前进的。”就是乌龟的行动,使得郭士纳作出了决定。有人问:“你的雄心是怎样产生的?”他生硬地回答:“我不知道。我是个左撇子。我的左撇子是怎样产生的呢?”1993年4月1日,愚人节,郭士纳从埃克斯手中接过IBM权力之柄,担任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在纽约希尔顿饭店的新闻发布会上,人们对这位美国最大的RJR食品烟草公司老板充满了好奇,让一位外行来执掌全球最大的计算机公司,这事还发生在极为官僚和保守的IBM内,实在是不可思议。郭士纳贯穿整个发布会的主题就是:“我是新来的,别问我问题在哪或有什么解答,我不知道。” 在办公室,郭士纳挂出他最喜欢的作家卡雷的一句话:“从书桌上了望世界是危险的。”他以务实的态度拒绝“远见”之类的东西。他说,IBM目前最不需要的就是远见。他一反公司不裁员的规定,半年内就果断裁掉万人,彻底摧毁旧有生产模式,开始削减成本,调整结构。重振大型机业务,拓展服务业范围,并带领IBM重新向PC市场发动攻击。以前在IBM的会议上,气氛融洽,大家衣冠楚楚,还能愉快地聊天。但郭士纳令会议气氛陡变,他见面时从不与你寒暄,而是单刀直入。对那些习惯回避问题的IBM人来说,这令人恐惧:“我的上帝,现在我必须和这个人四目相对了。”他直截了当的方式令总部大楼里的每个人都战栗不已:“当他召你进去时,永远不要指望听到赞扬。他总是大吼‘见鬼去!瞧瞧你做了些什么?’”郭士纳带来了压力,也带来了新鲜空气,还有IBM久违的士气。1994年,他对公司员工讲:“我希望你们知道,那迎面吹向我们的风就要过去。我不能确切地预测什么时候会发生令人激动的改变,但我相信风必将改变方向。” IBM也有历史悠久的“基本信仰”准则:那就是精益求精;高品质的客户服务和尊重个人。IBM曾经依靠这些价值观一步步走向成功,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些原本很好的东西逐渐变了味道。来自公司外部的郭士纳敏锐地发现,“尊重个人”已经演化成另外一些含义:它培育了一种理所应当的津贴式文化氛围,在这种氛围中,“个人”不需要做任何事就可以获得尊重——他仅仅因为受聘为公司工作,所以就可以想当然地获得丰厚的福利和终生的工作职位。“尊重个人”也逐渐意味着一个IBM的员工可以在广义的公共关系和法律范围之内做任何一件他想做的事情,而几乎不需要负什么责任。假如你是一个业绩不佳的人,IBM因此而解聘你,那么从IBM文化上来说,就是没有尊重你个人。 其他的“信仰”也发生了诸如此类的变味。比如“高品质的客户服务”,在IBM引领行业的年代,“指的是在客户需要的前提下,用我们的机器服务;而并非真正去关注行业的变化,以及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