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无论电视人多么小心地〃伺候〃着,观众似乎并不像从前那么买账了。
今天要下馆子,明晚要看大片,后天又要去泡吧;春天要踏青,秋日要郊游,大节日还要举家远足……
一份报纸像一本书,一个晚上读来只能择其重点。网上的世界也很是精彩,资讯应有尽有,游戏天地更让人留连忘返……
生存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单位加个班很正常,业余时间还要学习充电……
到处都是步履匆匆。田园牧歌,男耕女织,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晚饭后全家人围着电视机的日子似乎已经非常久远了。
好容易留在家里看电视,节目稍不如意,不是换台就是关机。对于这样的〃上帝〃,电视台想找人说理都没地方。
一方面是电视人在不懈地努力,一方面是观众越来越〃大爷〃。算了又算的统计结果明确地显示:中国受众的收视时间在逐年下降,目前日均只有179分钟。而且越有文化的人群,越不把看电视当回事。特别令人焦虑的是,近四年来,44岁以下,最具影响力和购买力的受众收视时间在大幅下降。
问题到底出在哪里,请来专家咨询,得到的结论是,观众难〃伺候〃、〃离心离德〃是正常现象,中国传媒市场真正的竞争才刚刚开始。
反正嘛,观众永远正确,专家总是有理。
在本书的许多章节里,我们不断地强调电视要以受众为本,受众是电视业生存的基础。伴随着教育的普及,国民收入的增加,中国的电视受众市场正发生着革命性的变化:传媒消费者的主权意识在迅速提高,中国受众的传媒消费正在升级。作为电视人,如果不深切地认识这种变化,仍然沿用过去的传播理念和方法,是难以与时俱进的。
人均GDP:1000美元
2002年,中国人均GDP达到980美元,预计2005年将达到人均1500美元。
世界各主要工业国家发展历程表明,当一个国家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左右时,通常是这个国家经济结构调整加速,经济起飞和家庭消费发生巨变的临界点。
消费升级除了表现在汽车、住房、电子、通讯等需求在国民消费中所占比重迅速上升以外,对以传播文化、娱乐休闲、教育培训为主体的服务业也将提出新的要求。媒介产品从过去的〃综合〃、〃大众〃,必然向提供高质量个性化、交互式方向发展。频道特色化、专业化,网络电视、互动电视、报纸专版化、广播小众化无一不是顺应受众媒介消费升级的产物。
中间阶层迅速成长:5年内将达到2亿
从社会学的角度,我们也能找到中国大众媒介消费升级的理论依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动用巨大的人力物力,花费若干年时间所做的《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是一份极其重要的了解迅速变化的当代中国社会的实用性文献。该报告首次把中国社会人群划分成10大阶层。我们注意到,报告中真正的产业工人、农业劳动者阶层只占全国总人口的。国家与社会管理者阶层、经理人员阶层、私营企业主阶层、专业技术人员阶层、个体工商户阶层占了总人口的。
2004年7月28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又推出最新研究报告《当代中国社会流动》,亦引发各界广泛关注。
报告指出,未来八至十年,中国的职业高级化水平将有一个飞跃式提高,社会中间阶层将有一个跳跃式扩大,农业劳动者将进一步缩小。
中间阶层,又称中产阶级,他们是社会学意义上在生活方式、价值取向、职业特征、自我感知等趋向及社会评价与认同一致的群体。根据这一最新的研究,中国中间阶层人数目前已达到8000万以上,在二十一世纪的头五年内,中国将有两亿人口进入中间阶层。如果中国社会的发展正如社科院研究报告所预测的那样,中国中间阶层在未来十年内将会呈几何级数增长,那么中国社会结构也将会迅速从哑铃型向纺锤型方向转变。
我国中间阶层的迅速发展壮大,是社会繁荣稳定的标志和保障。另一方面,中国中间阶层的崛起,必然会引发消费市场,当然也包括传媒消费市场的巨大变化。因此,无论从任何角度来看,中国传媒业都应高度关注迅速成长的中间阶层。
都市化:世界城市化进程最快的国家
众所周知,中国是世界上城市化发展最快的国家。有资料显示,中国城市人口将从2002年的亿增加到2010年的亿,届时;中国城市人口比重将达到48%。到2012年,中国的城市人口将超过农村人口,而到2020年,中国的城市人口将达到亿,占当时全国人口的59%。有关专家们还预测,在未来十年内,中国上千万以上人口的超大型城市将达到10个左右。北京、天津连在一起,上海与周边城市连在一起,成为像东京与大坂连在一起的巨型城市只是时间问题。
txt小说上传分享
变革的大背景(2)
都市化现象是一个世界趋势。近年来,人类迅速地向城市迁移,其最大的驱动力源于人类改变自身命运的追求。因为,对个体来说,大都市是社会财富的聚集地,是个人发展,迅速获得财富的最佳场所。
中国高速推进的都市化趋向和迅速变化的社会结构,必然会极大地影响中国的传媒消费和传媒市场格局。
媒介竞争:急眼了的蛋糕分食者
我国目前有报纸2137种,杂志9029种,广播节目2064套,电视频道2262个,互联网站60多万家(新闻网站150余家)。
2003年,中国的广告总收入为亿元,面对如此众多主要以广告为生的分食者,广告市场的激烈竞争态势可见一斑。
除了对广告市场份额的争夺,以上四类媒体对受众时间上的占有更令人焦虑。
一份报纸动辄就是十几万字,还分成了各种专版,精心伺候着不同需求的读者。
广播电台这几年又火了,追着有车族走,迎合着大学生办,运营成本又低,核心听众却是消费能力强劲的社会中坚。
杂志也不吃素,充斥大街,送进家庭,印刷越来越精美,文章也越来越好看,甚至还有了时效。
更可怕的是互联网。虽然广告份额还不是太大,但网民人数2004年已达到9400万人。权威的统计告诉我们,的网民上网的主要地点是在家里,上网最高峰是晚上8点,那可是电视受众收视的主要时间和地点。而且,学历越高的人群,上网时间越多,研究生以上学历人群每天的上网时间已超过看电视的时间。
中国传媒业的竞争已经够激烈的了,可那帮〃洋鬼子〃们还不闲着,说中国是世界上惟一没有充分开发的最大的媒介市场,都削尖了脑袋跑着来分一杯羹。你不让进还不行,说是中国已进入WTO,传媒业要走向全球化、国际化。
到目前为止,已有31个中国大陆以外的电视频道获准进入三星级以上饭店和涉外小区。这些频道在珠江三角洲地区已形成了强大集群,听说已占据当地60%左右的市场份额。
根据CSM统计,2003年,境外频道的全国市场占有率为,比2002年增加了倍。虽然〃鬼子〃频道目前的市场份额仍然有限,但来势凶猛。最新的动向是,如迪斯尼、新闻集团、维亚康姆等大型国际传媒正在大力推进节目制作的本土化。他们称之为〃国际化眼光,本土化制作〃,这一招挺狠。
除了整频道落地,境外媒体通过节目输入来占有市场更是越来越明显。看一下中国的电视频道,有几个台不播维亚康姆的MTV,迪斯尼的米老鼠,新闻集团的体育,时代华纳的电影、专题节目。此外,这些大型的跨国媒介集团还在全力地向中国的音像制品、出版、儿童玩具等电视衍生产品市场推进。接下来,那帮有丰富国际市场经验的〃鬼子〃们的鬼点子还多着呢,大伙就等着看招吧。
压力重重的电视人:寻找突破口
生存环境急剧变化
想当年,中国电视人是何等的风光。
所到之处,只要一提是电视台的,拍摄上一路绿灯不说,还又是递烟,又是敬茶。节目播什么,观众就看什么。栏目小小的改版,频道些许的调整,就立马好评如潮。稍不留神,弄台晚会,整个好剧如《加里森敢死队》、《渴望》什么的,那就是万人空巷,连街上的小偷都跟着减少。
那时候,钱也好挣。办个栏目就挣钱,开个频道就挣大钱。看一看各地标志性的办公大楼,有银行的,有电力的,自然也少不了电视台的。
那些个日子可真叫风光,电视人指点江山,引领潮流,地位崇高。
然而,就在我们为中国电视业的光辉成就所欢欣、所陶醉的时候,也骤然发现,中国电视业的生存环境正在发生急剧的变化,其速度之快,涉及面之广,大大超出我们许多人的想象。
现如今的电视台台长可不那么好干,得是个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的全才。得〃两手抓〃,而且〃两手〃都还得要〃硬〃。
在宣传导向上,是万万不能有闪失的,那可是立台之本。
在经营上,收入也是万万不能少的。事业发展得要钱,员工发工资,发奖金,分房子也缺不了钱。
在管理上,要体制创新,与时俱进。
在发展上,一会儿是分众化,一会儿是集团化,一会儿又是产业化。
四下瞅瞅,哪家电视台的主管们不是忙得四脚朝天。上午是行政官员,下午是节目和管理专家,晚上又变成了商业谈判高手。
现如今的频道总监、中心、部门主任不好当。收视率要节节攀升,节目样式得不断翻新,整不好相邻频道,竞争对手,出点新招就弄你个灰头土脸,人仰马翻。
广告部主任的难干就更不用说。哪一个不是心里揣着个小九九,每天一睁眼就欠着台长几百万、上千万的。
现如今的制片人、编辑记者也不那么轻松了。花钱要少,节目得好,台里一会儿要竞争上岗,一会儿又是末位淘汰,稍不留神,不是丢了位置,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