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克林顿与鲁宾正式同意支持废除该法案的几天之后,鲁宾辞去了财政部长职务,成为花旗集团的副主席。据美国媒体报道,花旗与旅行者集团宣布合并前,旅行者集团主席桑迪·韦尔(Sandy Weill)曾事先告知鲁宾说:“我有很重要的消息要告诉你。”鲁宾开玩笑回答说:“你不会是要买下美国政府吧?”
二、开启“安然漏洞”
在2007~2008年席卷全球的石油价格暴涨和金融危机中,“安然漏洞”导致的美国对能源市场、商品与金融衍生品市场监管的缺乏是其最重要原因之一。
虽然“安然漏洞”是以前美国第七大公司、美国最大的能源公司、已于2001年破产的安然公司命名,但实际上,开启这一漏洞的却是高盛。
从19世纪80年代开始,美国监管当局就对从事农产品、能源等商业交易的商品交易市场实现严格的监管。1936年,美国通过《商品交易法》。1974年,美国国会建立 “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CFTC),以加强对商品交易市场的监管。 在高盛的推动下,《商品交易法》及CFTC的监管在发生了重大变化。美国国会在2000年12月通过了《商品期货现代化法》。首先,《商品期货现代化法》将商品分为三类,并让它们接受不同程度的监管。对农产品进行严格的监管,对金融商品(利率、外汇、股市指数)进行极为有限的监管,对除金融商品与农业商品之外的所有其他商品(主要是金属与能源商品)基本上不进行任何监管主要是金属与能源商品,这就是“安然漏洞”。其次,《商品期货现代化法》对在“电子交易设施”上进行的交易也不做监管。
《商品期货现代化法》与“安然漏洞” 的最大受益者之一就是高盛。首先,“安然漏洞” 将金属与能源列为不受监管的豁免商品,而高盛的全资子公司杰润是全球最大的能源交易商之一;其次,在“安然漏洞”通过后的数月中,不受监管的电子能源商品交易平台在美国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其中规模最大、最成功的就是2000年由高盛、摩根士丹利等全球最大的经纪公司与能源交易商创建的“洲际商品交易所”(ICE)
三、推动气候产品交易立法
如今,高盛在美国推动国会通过法律,以对二氧化碳排放实施强制性限额,并迫使美国公司进行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量进行交易。
高盛已经做好从方兴未艾的全球性环境保护运动中获利的准备,并在这一方面领先于竞争对手。高盛在全球已经投资20亿美元用于替代能源的开发(包括2008年投资1亿美元于中国最大的太阳能公司“中国皇明太阳能公司”),并在2006年收购了总部设立在英国的“气候产品交易所”(Climate Exchange PLC)的部分股权。
高盛历来在美国共和党、*党两党中都左右逢源,当今总统奥巴马身边又不乏有着高盛血统的人士。在推动气候产品交易立法方面,高盛很可能将再次如愿以偿。
第一节 帮助出售国有企业
在西方国家,特别是美英两国,一直将私有产权与自由市场视为经济发展的灵丹妙药。20世纪*十年代曾出现过全球性的私有化与经济自由化潮流。
一、私有化成为笑料
2007~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国有化与强化监管的潮流席卷西方发达国家的金融业。美国媒体说,这让美英一直鼓吹的私有化以及所谓“华盛顿共识”成了笑料。
从1987年6月开始担任美联储主席18年半之久的格林斯潘因反对监管而被华尔街视为自由市场经济的化身。格林斯潘相信,正是因为自己奉行了“自由市场”理念,美国经济在20世纪90年代才经历了持续近十年的繁荣。2008年10月23 日,在美国国会众议院“政府监管与改革委员会”就此次金融危机而接受质询时,格林斯潘承认,自己一直奉行的不加监管的“自由市场”理念是错误的。2009年2月美国《时代》周刊列出了对2008年金融危机应该承担责任的25个人,其中名列第三的就是格林斯潘。《时代》周刊说,这位曾经以言辞模棱两可、让人无法琢磨而著名的格林斯潘在金融危机面前、在美国国会终于明确地承认自己错了。
二、中国国有企业的股份化
中国自1978年以来的三十年经济改革过程就某种意义上说是经济走向自由化的过程,而最近数年出现的大规模国有企业的改制上市,本质上也就是通过允许私人持有国有企业股份的方式进行国有企业股份化。
1994年,在全球以协助各国政府进行私有化出名的高盛来到中国。在过去十多年中,中国国有企业通过高盛在海外市场以发行股票的方式而进行的股份化资产总额超过通过任何其他国际投资银行发行股票而私有化的资产总额。中国公司在海外进行的重大股份化中,几乎都是在高盛的帮助下进行的:
1997年*通信40亿美元的IPO(这是*行业第一个股份化项目,也是日本之外亚洲地区规模最大的股份化项目之一),2000年69亿美元的增发股票与69亿美元的可转债。
2000年3月,中国石油29亿美元的IPO。这是中国石油天然气行业第一个股份化项目。
2002年7月,中国银行(香港)亿美元的IPO。这是中国金融服务行业的第一个股份化项目。
2004年,中国第二大寿险与最大的产险公司平安保险亿美元的IPO。
2005年,中国交通银行亿美元的H股海外上市以及中国石油的27亿美元增发股票。交通银行H股海外上市是第一个中国国有银行在海外的股份化项目。
2006年,高盛担任中国银行亿美元H股首次公开上市项目的联席全球协调人及联席账簿治理人,这是至发售日中国最大以及全球第四大的股份化项目。
三、BP、巴菲特的暴利与中国股民的被套牢
在高盛帮助下,中国进行的最重要股份化项目之一是将中国石油业股份化。根据高盛提出的建议,中国政府于1998年对涉及高达8500亿元的石油业资产进行重组,创建了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和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在高盛派来的工作人员——据中国媒体报道,很多是资历尚浅、没有多少经验的新人——的帮助下,2000年,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的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在香港上市。英国石油公司(BP)在2000年以亿美元买入的中石油股票在2004年1月通过高盛卖出时,已经上涨到了亿美元,而“股神”沃伦·巴菲特以亿美元买入的%的中石油股票到2007年底增长到了价值35亿美元。中石油凭什么吸引巴菲特的眼球?道理很浅显:中国石油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被中国政府当做国家与政府形象、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来经营的行业,而中石油则成为了巨型国营企业航母,购买中石油股票自然享受当代中国政治、经济制度与政策带来的超额利润。
为什么英国石油公司、巴菲特们在中石油的投资中能获得暴利,而中国国内不知道有多少人被中石油的股票拖累至今?2007年10月,中石油在国内上市,发行价格元,而2000年4月中石油在香港上市时,它的发行价格只有港元。高盛承销的平安保险2004年在香港上市时,H股发行价为港元,但是2007年初在国内上市时, A股发行价高达元,A股发行价为H股发行价的3倍多。最初获得购买这些“国企航母” 股票机会的是沃伦·巴菲特这些外国投资者。当中石油在海外让外国投资者获得了足够的利润而终于在2007年回到中国国内股市、让中国国内投资者对这一“蓝筹股”的“回归”欢呼雀跃时,全球股市的盛宴已经到了尾声,于是不知道中国国内有多少人被中石油的股票套牢至今。
高盛知道中国的国有企业需要钱,需要把自己卖掉,于是以低廉的价格把中国的国有企业一个个地卖到海外,而这些被高盛廉价出售的中国国有企业们,也对居然有洋人愿意买下自己兴奋不已。
第二节 席卷中国金融业(1)
在高盛的参与帮助下,中国金融业——特别是银行业——对外开开放速度之快、规模之大可以说是空前的,而这一规模空前的对外开放也已经成为包括高盛在内的外资席卷我国金融业的良机。
一、股份化银行业
1、*:没有人知道银行该怎么改革
2000年以来,中国开始大规模地对国有商业银行进行改革。与其他领域的改革一样,对银行业的改革在国内也一直有“强化竞争”与“产权改革” 两种观点的争论,即到底是通过竞争的力量,还是通过产权制度改革来推动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为中国政府就银行业改革提供顾问的当然是高盛、摩根士丹利等国外金融机构,而高盛、摩根士丹利这些美国中央银行的大股东们给中国政府的建议就是产权改革、上市。
*曾经说,世界银行在2000年出了一个关于银行改革的研究报告。报告的结论是:全世界的组织包括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以及各大银行,还有学术界的泰斗,没有一人知道如何改革银行。*说,既然全世界没有一个人知道如何改革银行,中国怎么敢改呢?
中国还是改了,而且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与规模进行了银行业改革。
2、中国银监会:银行改革要利用国际中介机构
2003年12月1日,在国务院新闻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主席刘明康就中国国有商业银行改革说,国有商业银行改革将通过产权改革而不是强化国有商业银行间的竞争来进行,改革要注意借助国际中介机构,要注意吸引合格外资金融机构进行投资。
这样,在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的要求下,国有商业银行聘请了国际中介机构作为银行改革的顾问,这些国际中介机构当然就是高盛、摩根士丹利等这些美国中央银行的大股东们。
在中国的银行改制上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