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觉知心的秘密,禅修者必须完全舍弃思想,长久地安住于禅那中,持续观察“心”。有个比喻是,千瓣莲花在夜晚合上花瓣,在黎明时张开。当第一道曙光落在最外围的那层花瓣上,它们便张开,温暖的阳光又接着落在内层一圈花瓣上,如是往下递延,但若乌云遮蔽阳光,花瓣便会合上。只有不断地接受长时间的日照安抚,莲花才会逐渐张开,直至最内层,最终展露出它的秘密。
这个比喻中的莲花就代表心,阳光的温暖代表安定的念力,云代表破坏安定的思想或烦恼。有些禅修者只是专注于花瓣的内圈并误以为:“这就是它。”这是虚假的证悟,此时安定会被打破,莲花瞬即合拢。
然而,随着禅修的逐渐深入,你可以持续安定数小时,可以远离障碍来观察心,并看见最内圈的花瓣完全开展,露出莲花芯中的珍宝,此时的你将会证悟最高的洞见——“心”的实相。你亲自去发现吧!
我曾提出唯有“安忍”才是禅修捷径。这对于本章讨论的七个禅修阶段都适用,这些都是“放下”的阶段,彼此密切相关。最后进入禅那阶段时,禅修者必须真的放下,这是深度的放下,唯有通过细心与勤勉的修行方能达成。
在本章中,我只描述了达到禅修初期七个阶段的基本方法,但接下来还有关于禅修的障碍、念的特质和其他禅修对象等内容有待说明。现在,请将你的注意力转向禅修的五个障碍与克服五障的方法。
虹桥书吧。
第13节:第二章禅修的障碍(1)
第二章 禅修的障碍
在本章中,我会详细解释“五障”,这些是禅修中常会遭遇的障碍,禅修者必须学习如何克服它们。在巴利语中,这些障碍称为nīvarana,直译为“关门”、“禁止进入”,亦即“障碍”之意。它们会阻止你进入“禅那”,也会削弱你的智慧,并使你更加困惑。因此在佛教中,禅修者若要形容禅修的敌人,五障可谓是“头号公敌”。因此了解并克服五障是非常重要的,不过,要一一克服它们,你必须先充分了解它们。
有些老师对障碍的解释不够清楚,尤其是那些使你无法进入禅定的细微障碍。如果你不肯尝试着去辨识及克服它们,它们就会主宰你的心,你就无法享受到心的禅悦,也无法增长菩提智慧。
这五障通常横亘在你与正觉之间。你如果能辨识出它们,就很有可能将之克服。你如果还没能达到禅那,那意味着你尚未完全了解五障;你如果已进入禅那之境界,就代表你已克服了五障。
佛陀列举五障如下:欲贪、嗔念、昏眠、掉悔、疑。
第一障:欲贪
所谓欲贪,不仅仅是我们平常所知道的渴望,它是阻挠禅修者进入禅那的最主要障碍,所以被列为五障之首。禅修初学者最了解它带来的麻烦。“欲贪”的巴利语是kāma…chand,其中k¨?ma意指任何与色、声、香、味、触等五外入处有关的事物,而chanda意指喜好或契合,两字相连后的意思是“喜好、关注或涉入五入处的世界”。
举例来说,禅修时听到某种声音,我们为何不能忽略它呢?它为何会严重干扰我们?许多年前,我们寺院外面的村庄举办欢宴时,喇叭噪音很大,破坏了寺院的宁静,我们因此向老师阿姜查抱怨噪音妨碍禅修。大师回答:“不是噪音妨碍你们,而是你们妨碍噪音!”
在上述例子中,欲贪是指心在干涉声音。同理,若有人说因为脚痛而无法禅修,其实并不是疼痛妨碍了他,而是他妨碍了疼痛。他若具备正念,便会看见自己的觉知离开了身体,并再次对感受外界产生兴趣,那便是欲贪在运作。
人很难克服欲贪,因为我们非常执著于五入处及相关的事,一旦产生执著,我们就无法从中抽身。检视五入处与身体之间的关系对于我们了解这种执著很有帮助。我们通常会宣称五入处的存在是为了保护身体,但洞见告诉你的恰恰相反:身体之所以存在,是为了向五入处提供在世间玩乐的载体。你也将会察觉到,当五入处消失时,身体也随之消失,放下其中一个,便意味着另一个也放下了。
§虹§桥§书§吧§BOOK。
第14节:第二章禅修的障碍(2)
逐渐去除欲贪
你无法单靠意志力便能放下五入处与身体,在禅修中去除欲贪需要一个渐进的过程。首先,应选择舒适安静的地方开始禅修,你若觉得坐在椅子上更舒服,也可以这么做——别忘了佛陀有时也坐在椅子上。刚闭上眼睛时,你对身体还没有太多感觉,这就像从明亮处走进黑暗里,得花几分钟才能看清周围,同理,要在闭上眼睛几分钟后,我们的身体姿势才会做出调整。
像这样迁就欲贪,你的身体暂时会感到舒适,五入处也会得到满足,但这并不会持久。你必须利用这最初的舒适,赶紧让心远离五入处,将其置于五入处所不能及之地。具体方法得从“觉知当下”开始。
我们的过去与未来几乎都被五入处之事所占据,记忆里充满身体的感受、味道、气味、声音或影像,未来规划里也同样离不开五入处。通过觉知当下,我们可以斩断关于过去与未来的多数欲贪。
下一个禅修阶段是“静默地觉知当下”,你需要在此阶段去除一切思想,也即去除“欲寻”。佛陀称欲贪的某些部分为“欲寻”,意即细想五入处的世界。对于禅修初学者而言,欲寻最明显的形式是性幻想,我们会为此类欲寻虚耗数小时,尤其在长期闭关时。
要突破这个阻挠禅修进步的障碍,你需要内观或净信①,且要明白彻底解脱五入处(即禅那)是比性经验更棒的事。出家僧尼放弃性行为,并非出于恐惧或压抑,而是因为他们发现了某种更有意义的事。即使只是想到午餐也是欲寻,静默会被此打断。少数禅修者能体悟到自己在注意身体的感觉,例如想到自己正在“吸气”或“听到一种声音”或“感到一阵刺痛”,这些也属于欲寻,都是进一步禅修的障碍。
①净信,即清净的信心,所信的对象是真实的、有功德的、能够成就菩提的,乃是佛教中对“信”的一般定义。
伟大的道家圣人老子,会在傍晚时让一名弟子陪他一起散步,弟子总是一路保持静默。一天傍晚,他们走到山脊时,弟子叹道:“好美的夕阳。”老子从此再也不让这名弟子陪他。当其他人问起原因时,老子解释:“那个弟子说‘好美的夕阳’时,他已不是在看夕阳,而是看见那些字。”所以你们在禅修时必须放弃言语,因为那意味着你已不再对事情保持正念,而只是把时间徒然浪费在描述上。
在“静默地觉知当下”时,五入处的世界就如被局限在笼子里,无法漫游或造成任何危害。其次,为了完全舍弃五入处与身体,你应将正念集中于五入处世界的一小部分而排除其他部分,也就是将正念集中在对呼吸的感觉上,而不去注意身体的其他感觉或声音。呼吸将成为你从五入处世界进入内心的踏脚石。
当成功地持续专注于呼吸时,你将会发觉所有的声音都消失了。而你完全不会察觉到声音停止的那个瞬间,因为它的本质即是逐渐消逝。这种消逝就像肉体的死亡一般,是一个较为缓慢的过程而非突发事件。
BOOK。←红←桥书←吧←
第15节:第二章禅修的障碍(3)
你在坐禅结束后,花一点时间来回顾禅修(如第一章所建议的)时,通常会发现心将不受任何声音的影响。你也会发现身体已消失,感觉不到手,也接收不到任何关于脚的讯息,唯一觉知的只有呼吸。
当部分身体似乎消失时,有些禅修者会感到惊慌,这显示出他们对于身体的强烈执著,亦表明欲贪正在运作,会阻碍禅修的进步。通常你会在不久之后逐渐熟悉身体消逝的感觉,并开始喜欢不受拘束的美好平静。在此期间,不断鼓励你断除执著的,是由“放下”产生的自由与喜悦。
接着,随着呼吸的渐渐消失,你的心中将充满庄严的禅相,这时你才完全去除欲贪,不再涉入五入处的世界。于是,你感受到禅悦,并最终来到了禅那的门前。
正如佛陀在《本生经》中所言:“你越去除五入处的世界,你就越会感觉到禅悦。你若想要体验完全的禅悦,就要完全去除五入处的世界。”
第二障:嗔念
第二障是嗔念,也是禅定的主要障碍,西方的禅修者尤其要注意此障。我们一般都认为嗔念即是怨怒他人,但其实并非如此,嗔念的对象,似乎更可能是你自己,甚至是禅修的对象。
对自己生嗔
对自己生嗔的一些表现是:不让自己狂喜、安定或禅修成功。这与西方人的性格特点较有关系,根源则在于西方人的教育方式。
对自己产生嗔念,很可能会导致你无法深入禅修,对此你应当注意。我是在好几年前,听某位西方尼师谈到她的禅修经历时,才发觉这个问题的。她禅修时经常可以深入到几乎就要进入禅那状态,她说自己已经站在禅那的门口了,却无法进入,障碍就是她自觉不该得到这份快乐。实际上,那是她对自己的嗔念阻碍了她,她不愿让自己体验禅悦。从那时起,我在许多人身上都看到了同样的情形。有时当禅修变得安定或令我们感到快乐时,我们便以为一定是哪里出错了,于是会对自己生嗔,不允许自己快乐与自在。
以这位尼师为例,她很清楚地看见介于自己与禅那之间的是细微的嗔念障碍,她自认为不该得到禅悦。为何不该呢?她确实应该得到禅悦啊!世上有些狂喜是不合理的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