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菲特忠告中国股民》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巴菲特忠告中国股民- 第1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核心业务年复一年地持续增长,隐瞒了其他资本配置领域里一再重复的错误(通常是高价收购本质上平庸的企业)。犯下错误的经理们总是不断报告他们从最新的失败中吸取的教训,然后,再去寻找下一个新的教训。
  ——沃伦·巴菲特
  【巴菲特现身说法】
  巴菲特认为,投资者购买的股票,其公司管理层一定要优秀。他说,公司管理层是否优秀的表现之一,就是看他们能否从股东角度考虑问题,而不是局限于某种机构强制力的束缚。
  他说,资本配置是公司管理层最主要的工作。从某种意义上说,公司管理层的资本配置能力决定着公司存亡。遗憾的是,大多数公司管理层的资本配置能力并不强,只是因为公司业务不断增长掩盖了资本配置的错误决策。相反,明星经理人就会避免犯这种错误。
  巴菲特说,最常见的这种错误决策是把业务增长所创造的一部分留存收益用于高价收购资产项目。这些资产项目表面上看还不错,可实际上毫无吸引力,甚至是一种灾难性的投资项目,谁投资谁倒霉。
  正因如此,投资者经常会看到这样一种情形:前面一个项目还没有从失败的阴影中走出来,就紧接着投资另一个项目、要准备总结下一次失败的教训了。
  巴菲特投资股票最注重公司内在价值。他认为,公司管理层只有充分发挥高超的资本配置能力,不断把资金投入到回报率高的投资项目中去,才能从根本上提高长期盈利能力,进而显著提高内在价值、促进股价长期上涨。
  不难看出,巴菲特的这一观点和目前资本市场上的普遍观点完全相反。后者认为,股票市场会高估公司短期收益、低估长期盈利能力。所以,上市公司如果削减资本支出和研究开发费用,会有助于实现短期利润最大化,从而推动股价不断上涨。
  而实际上,这两种观点都有道理,关键是从长期看还是从短期看。巴菲特着眼于长期投资,当然要注重公司内在价值和长期盈利能力的不断增长了。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当股价回归到与其内在价值相符时,方便投资者获取巨额回报。相反,如果从短期角度看,就会更在乎股价的一时波动。可是,如果削弱了资本支出尤其是研究开发费用,又怎么能保证公司具有长远发展的强大动力呢?恐怕连短期动力也保证不了。
  研究表明,股市中存在着以下一种有趣现象:1985年,麦康奈尔、克里斯·J·穆斯卡雷洛通过研究投资活动和股价变动规律发现,对于美国股市中的大多数工业类股票而言,每当上市公司发布增加有计划的资本性支出公告后,股价就会大幅度上涨;相反,每当上市公司发布减少有计划的资本性支出公告后,股价就会大幅度下跌。
  这实际上表明,即使从短期角度看,通过减少资本支出和研究开发费用,增加短期利润、推动股价上涨也是不成立的。
  另一项针对几百家上市公司的战略性资本支出与投资决策的权威性调查发现,美国股市中凡是上市公司发布兼并、增加研究开发费用、开发新产品、增加资本性支出公告后,股价都会有显著上涨。
  实践表明,真正能促使股价上涨并且保持这种长期趋势的,就是巴菲特所说的正确的资本配置。通过显著提高公司内在价值,为股东创造更高的价值回报,最终必然会导致股价报复性反弹。
  巴菲特说,许多上市公司的公司管理层也很正派、能干、经验丰富,可是却无法进行理性的资本配置决策,这是为什么呢?
  他在长期投资实践中发现,一家公司的发展总是喜欢沿着目前的方向,拒绝任何有利的改变。从这一点上看,好像这也是符合牛顿第一运动定律的——公司的投资项目和并购实践总会越来越多、越来越大,直到用光所有可以利用的资金才肯罢休。公司管理层无论是不是优秀,他们所作出的业务决策无论多么愚蠢和不明智,下属都会投其所好、推波助澜。更不用说,竞争对手的扩张、并购、管理层激励计划以及其他任何举动,都可能会被盲目照搬、模仿过来。所有这一切,都很容易把公司引入歧途。
  巴菲特把这种现象和原因归结为机构强制力(the institutional imperative)。他说,过去在商学院读书时,老师和教科书上从来就没有提到过这种强制力,他在进入商界后的一段时间里对这种现象也百思不得其解。实际上,这有点像中国人通常所说的“潜规则”—一你在这个位置上就得这么做,否则不是位子坐不牢就是别人不理解。
  有鉴于此,巴菲特平时对伯克希尔公司所属控股公司的管理层,就非常注重减少他们受这种机构强制力的影响。他说,不仅如此,查理·芒格和他还尽力避免投资于那些公司管理层不够优秀,或者公司管理层虽然优秀、却无法摆脱机构强制力影响的上市公司。
  归根到底一句话,目的就是为了让公司管理层能够从长远角度、从所有者角度考虑问题,决不要因为一时一地的短期收益而杀鸡取卵。
  【巴菲特智慧结晶】
  巴菲特认为,资本配置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公司的兴衰存亡。为此优秀的公司管理层应当具备两点:一是高超的资本配置能力;二是要尽力从所有者角度考虑问题,尽力摆脱“潜规则”的影响。
  。 最好的txt下载网

优秀管理层会善于渡过难关
当初在1962年,巴菲特有限公司控股的登普斯特公司经营上遇到了重大难题。在当时,我带着无法解决的问题去找查理·芒格,就像是现在一样,查理·芒格建议我,在加利福尼亚州他有一位朋友叫哈里瓶非常脚踏实地,或许可以帮得上忙。我在当年4月去洛杉矶拜访他。一个礼拜后,他就被请到内布拉斯加州来管理登普斯特公司,此后问题立刻获得解决。记得在1962年的年报中,我还特地将哈里瓶封为年度风云人物。
  ——沃伦·巴菲特
  【巴菲特现身说法】
  巴菲特认为,投资者购买的股票,其公司管理层一定要优秀。一个优秀的管理层能够在公司遇到困难时帮助渡过难关,从而不至于关门倒闭。不用说,每个企业都可能会遇到困境,所以这一点很重要。
  巴菲特在伯克希尔公司1987年年报致股东的一封信中说,伯克希尔公司的大部分大股东是1969年巴菲特有限公司关门时换取伯克希尔公司股份的。这些股东应该还记得,1962年巴菲特有限公司下面有一家名叫登普斯特(Dempster)的控股公司,经营上遇到了严重困难。在实在没办法的情况下,他去请教查理·芒格,查理·芒格告诉他说,他有一位朋友名叫哈里瓶(Harry Bottle),或许能帮得上忙。后来,巴菲特专门聘请他掌管登普斯特公司,结果很快就走出困境。
  巴菲特通过这个例子是想说明,有时候一位优秀的明星经理人能够挽救一个企业,这是普通公司管理层不具备的。如果投资者投资的企业中有这样的明星经理人,关键时刻就能派上大用场。巴菲特很庆幸自己找到了哈里瓶,否则这家专门生产农机具的公司很可能就没救了。
  巴菲特在伯克希尔公司1987年年报致股东的一封信中说,同样的情形又发生在24年后的1986年。那是伯克希尔公司旗下的一家子公司K&W公司。这家公司的主要产品是自动机具,过去经营得很不错,只是到了1985、1986年间,由于所订目标不切实际、放弃了原来的主导产品,结果一下子就陷入困境。
  这时候,负责该公司管理监督职责的查理·芒格知道这种事情不必请教巴菲特自己就可以做主,所以直接去找时年已经68岁的哈里瓶,再次聘请他担任该公司首席执行官。
  说神奇就神奇,没过多久,仅仅是一年过后的1987年,K&W公司的获利就创下历史最高纪录,不但比上一年度利润增长了3倍,并且该公司的应收款和库存还减少了20%。不但一举扭转了原来的困境,而且有了新的发展。
  巴菲特幽默地说,如果伯克希尔公司在今后的10年、20年中遇到同样的困境,大家就知道他会打电话找谁了。他的意思是说,他依然会请哈里瓶出马的,因为这样神奇的明星经理人真的很有一套。
  巴菲特在伯克希尔公司1980年年报致股东的一封信中说,如果他在收购某个企业时该企业拥有非常杰出的明星经理人,哪怕他放弃部分权力甚至不拥有控股权也非常乐意。他说,这种做法没有任何不妥。
  例如根据美国保险业规定,伯克希尔公司以远远低于收购整个企业的价格来购买公司股份时,只能取得该公司的部分少数股权。比较典型的例子是,伯克希尔公司收购政府雇员保险公司就是这样的。巴菲特不能随意更换该公司的经营管理层,甚至无法对资金进行重新分配,但这些在他看来是完全可以接受的。
  他认为,政府雇员保险公司及其明星经理人杰克·伯恩都是非常罕见的佼佼者,而现在他能以伙伴关系与他们进行合作,这是一件非常幸运的事,没有控股权又有什么不可以呢?
  巴菲特说,伯克希尔公司在不具备控制权的股权投资中,最大的投资项目就是政府雇员保险公司。伯克希尔公司一共持有政府雇员保险公司33%的股权,合计720万股股票。根据规定,一般持股比例只要超过20%,在会计核算上就要采取权益法来核算,即要把每年根据比例所得到的投资分红纳入自己的会计报表内。
  而伯克希尔公司的情况有所不同。当初伯克希尔公司购买政府雇员保险公司股份时,有一部分是按照政府部门的要求购买的,规定这部分股票的投票权要交给一个公正的第三方进行管理。这就是说,伯克希尔公司对这部分股票不拥有投票权。这样一来,也就意味着伯克希尔公司对政府雇员保险公司不具备实质性控制权了。不仅如此,伯克希尔公司旗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