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跨国企业研究》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中国跨国企业研究- 第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1)国际环境变化
  20世纪90年代,国际关系具有两大特点:全球化和单边针对多边的政治辩论。这些因素对经济产生了影响,例如,外贸发展加速,地区联盟发展,跨国公司对国际贸易和行业政策产生日益重大影响,国际经济结构快速调整,科技变得日益重要,国际竞争也日益加剧。
  这种新的国际经济形势不仅增加了国家经济之间的依赖性,同时,加大了各国各个行业来自于国际竞争和结构调整挑战带来的压力。 因此,经济发展可持续性问题变得很严峻,中国经济发展方向更加专注在国际竞争上。
  (2)中国逐步推进的改革开放政策
  中国实施改革开放政策后,逐步地参与经济全球化,并且经历了三个历史突破时期:
  ■ 开始实施改革开放政策;
  ■ 制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原则;
  ■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成为中国参与全球化的新起点。
  这意味着中国政策从特定经济领域的自由化转移到全方位经济活动更宽广的自由化阶段。它从单边的中国国内市场对外开放转化成为在世界贸易组织框架下的多边贸易活动往来。中国从被动地接受国际贸易准则转变成积极参与这些准则的制定。中国从单纯地依赖双边贸易谈判转变成在多边谈判中发展和谐贸易关系。这些变化对中国国内经济产生重要影响,也成为影响中国企业国际化进程的重要因素。
  (3)中国企业国际化进程
  现在有30 000家中国企业在全球经营业务。它们中间有大规模的制造公司、高科技公司、国有企业、私有企业、专门进行海外签约项目和劳工合作的企业,还有趁着全球化进程起步,刚刚开始在海外进行第一笔投资的企业。中国海外投资的重要角色是大型多元化公司和走在全球化前沿的公司集团,例如中国最大的石油和天然气生产和提供商中国石油集团,生产石油和石油化工产品的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医药、保健、生物技术公司中国华源集团有限公司,还有家电产品制造商海尔集团。出现在发展中国家前100名非金融转型集团排行榜上的中国十大公司是国有企业或国家控股企业。
  鉴于国际化进程,非国有企业,像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万向集团也进入排行榜,排在国有企业之后。但是和国有企业相比,这类公司大多数规模较小。
  最早出现的中国跨国企业都是国有企业,它们在加大改革开放政策力度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因此中国企业国际化和海外投资的数量与政府政策、经济制度转型和国内市场资金积累密切相关。
  中国跨国企业的发展同中国经济发展和现代化进程,以及政府努力完成国家目标紧密相连。因此,即使中国企业已经成功地启动了国际化进程,但依然面临一些问题, 包括相对数额较小的海外投资,发展持续性的缺乏,所有制结构透明度缺乏,薄弱的国际竞争力,等等。它们还处在国际化发展过程中的初始阶段。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二、海外投资政策和管理(1)
(一)中国海外投资政策的发展阶段
  随着30年前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中国海外投资政策的发展经历了从无到有建立了完整的政策系统。这些政策包括“项目建议审查和审批”,以及海外投资的管理和推动。这一政策体系加速了中国海外投资的逐步发展,包括四个阶段。
  1第一阶段:1979~1983年
  试行阶段的特点是中央的大力控制和企业只能得到批准的有限数量的海外投资项目。最早确立的中国海外投资规定是1979年8月国务院制定的15项经济改革措施。在第13条中,政府规定“批准在国外建立公司”。虽然海外投资作为一项改革措施得以实施,但在实际操作中,由于缺乏海外投资经验和有限的外汇储备的限制,投资活动受到严格控制。1979~1982年,不管投资规模大小,何种类型,所有中国企业海外投资一律要提交国务院审批通过。
  1983年,国务院指定对外经济贸易合作部(简称“外经贸部”,MOFTEC)管理中国企业海外投资审批工作。对外经济贸易合作部主要接受单个审批工作,并没有标准流程。成立一个海外合资企业(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中国澳门特别行政区除外),通常投资额要求超过100万美元,中国投资方必须先向市、省或自治区政府监管部门申请。这些政府审批部门通过后,把投资项目提交对外经济贸易合作部,对外经济贸易合作部会再征询中国驻外国使馆和相关政府部门建议。最后,对外经济贸易合作部决定是否批准该项目。数额低于100万美元的小型项目,投资方审批部门可直接向中国驻外国使馆提交获得审批。1979~1983年,中国海外投资额非常有限,每年只有920亿美元。
  2第二阶段:1984~1992年
  面对中国企业国际投资的需要,对外经济贸易合作部出台了《关于在境外开办非贸易性合资经营企业的审批程序权限和原则的通知》(1984)。之后,对外经济贸易合作部还颁布一项新规定:《关于在境外开办非贸易性企业的审批程序和管理办法的实行规定》(1985)。
  在这个阶段,中国海外直接投资的管理从检查审批独个申请转变成为标准审批流程,建立了基础的中国对外投资管理系统。新规定明确规范了海外投资的先决条件,并明确指出海外投资的权利不仅仅只局限于一部分企业。1984~1991年,中国海外投资显著增长,每年可达2亿美元,同时,每个企业的投资额也增加到了140万美元。
  随着中国对外投资的增加,投资散乱、不合理的问题暴露出来,造成投资失败和相关负责人携款逃往海外的情况。这种问题的造成主要是因为企业在国际管理中缺乏经验和中国对外投资管理制度的纰漏。为了解决问题,同时考虑到中国极度缺乏外汇储备的情况,政府出台的《加强外国投资控制的通知》对外国直接投资的审批流程做了重新规定(包括在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和中国澳门特别行政区的投资)。
  根据规定,中国最高经济政策制定部门国家计委(现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简称“发改委”,NDRC)协同其他相关部门审查所有对外投资项目的建议书和可行性报告,这些项目或申请政府贷款,或寻求政府担保从国外银行获取贷款,或中方投资额超过100万美元。对外经济贸易合作部负责审查批准这些项目的合同和章程。如果项目中方投资额超过3 000万美金,国家计委协同其他相关部门初审项目建议书和可行性报告,并提交国务院最后审批。如果项目中方投资额低于100万美元,符合现行外国投资政策,并且项目融资和产品分销不需要政府支持,该项目建议书和合同可由国务院指定部门、省级政府或自治区政府审批通过即可。

二、海外投资政策和管理(2)
和1985年建立的制度相比,1991年实行的新的审批制度加强了对海外投资的控制,大规模投资尤其明显。审批制度的步骤也有所增加:小型项目(低于100万美元)由三个部门而不是原来的两个部门审批,大型项目(高于100万美元)由五个部门而不是原来的三个部门审批。审批内容也更加具体:项目建议书、可行性报告、合同和章程。
  3第三阶段:1993~1998年
  1993年,鉴于海外投资持续增长的需要,对外经济贸易合作部开始起草《中国海外企业管理规定》,借此提高海外投资的管理状况。外经贸部负责项目审批过程和管理海外企业及对外投资政策。发改委负责审批项目投资建议书和可行性报告。其他部委、省级外贸部门负责管理海外企业。但是,外经贸部的角色是授权中国驻外使馆经济贸易处进行中国海外企业的管理协调工作。
  1997年,《海外企业办公室管理规定》出台,该管理制度依然继续沿用。不同部门之间职责明确分工和相关政策的建立,构成了中国海外投资管理制度的基础。该制度带来了不同类型海外投资的快速增长。在这段时间内,中国海外直接投资额达到每年7亿美元,平均每家企业的投资规模降至106万美元。
  4第四阶段:1999~现在
  为了鼓励发展更快的轻工业、纺织、家电行业开展海外投资,国务院发出公告,鼓励企业在海外建立原材料加工和组装企业。国务院还对这些国际项目启用了单独的审批过程。
  如果一家企业希望进行海外投资,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简称“国家经贸委”,SETC)负责审批项目的建议书和可行性报告,确定项目优势。然后,外经贸部根据国家经贸委和中国驻外使馆商务处提交的审批意见,对项目进行最后审查并决定是否批准。获得批准的合同规定了现行的具体政策和措施,支持企业在中国以外的地区发展。该公告还规定了企业海外投资指导原则的五个方面:强调工作、政策首要性、检察、批准程序和实施。新的措施在审批程序上有所突破,批准权从外经贸部转移到了国家经贸委。相对来讲,后者在审批上更宽松一些。因此,此措施的实施意味着海外加工和组装项目的投资管控有所放松。
  自此,这些项目成为主要的海外投资项目,加速了国际化策略的进程。
  1999~2001年,中国海外投资总额和第三阶段保持相同水平,每年达到678亿美元,但是每个企业的投资规模都翻了一番,达到218万美元。
  批准权从发改委转移到国家经贸委造成了中央管理层面的影响转移。同样,批准权从中央政府转移到地方政府,这种影响使小额投资(低于100万美元)更容易获得批准。
  (二)中国行政审批制度
  1审批制度和中国国际化策略
  为什么中国还没有准备好建立一个自由的海外投资系统,并进一步减少其行政控制?有以下几个原因。
  首先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