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20世纪90年代计算机/互联网行业是在互联网与通讯股票市场的繁荣中的最大受益者,而这场繁荣又导致了2001年互联网泡沫的爆发。而在房地产行业,房价在过去10年的一路攀升导致了起始于2006年的市场崩溃。而保险和投资行业紧随不规范的金融服务行业,而后者是美国当前金融危机和信贷危机的主要肇事者。制药行业、医药和保险行业都是阻碍医疗保健系统进行有意义改革的主要势力。
而坊间传闻,五大投行中为什么雷曼、美林、贝尔斯登在这次金融海啸中要么被迫破产,要么被收购,而高盛却能做到独善其身,这也同高盛长期以来一直坚持自己的“旋转门”政策有关。
2006年6月28日,美国参议院一致同意高盛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亨利&;#8226;鲍尔森担任美国财长。不到两周前,美国副国务卿佐利克宣布辞职,同时宣布加入高盛,担任副董事长兼高级国际顾问团主席,负责制定公司全球战略。鲍尔森对白宫并不陌生,进入高盛之前,他就曾在白宫任职;而佐利克对高盛也很熟悉,克林顿政府时期,他就是高盛的高级国际顾问。两人在白宫与高盛之间的进进出出,再次让人们看到了有趣的美国政界与商界的“旋转门”现象。
通过这扇“旋转门”的不止佐利克和鲍尔森。高盛出产高官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富兰克林&;#8226;罗斯福总统时代,当时高盛的高级合伙人之一西德尼&;#8226;温伯格被罗斯福任命为二战期间权力非常大的战争物资供应局局长,温伯格因成绩卓着在美国民众中闻名遐迩。此后,高盛的高级管理人员就开始陆续进军华盛顿,投身政界。比较出名的有1965年到1969年的财政部长亨利&;#8226;福勒,1983年担任农业部副部长的丹尼尔&;#8226;阿姆斯特茨。
进入上世纪90年代后,高盛与政界的“旋转门”转得更加频繁:1995至1999年任财政部长的罗伯特&;#8226;鲁宾是高盛前董事长。美国前参议员、现任新泽西州州长乔恩&;#8226;科辛曾担任高盛董事长。1985至1989年任财政部副部长的约翰&;#8226;韦海德也曾担任过高盛董事长。2002年至2004年任白宫首席经济顾问的史蒂芬&;#8226;弗里德曼是高盛前首席执行官。今年4月刚刚担任白宫办公厅主任的约书亚&;#8226;博尔顿也是鲍尔森在高盛的同事。
许多从高盛走出的高管还担任了不少重要部门的领导职位。如前首席运营官约翰&;#8226;塞恩在格拉索薪酬丑闻后临危受命,担任纽约证交所主席。前运营副总裁罗伯特&;#8226; 杰弗里离开高盛后担任了美国期货交易委员会主席。前投资银行部副总裁菲利普&;#8226;墨菲现在刚就任*党全国代表大会财经委员会主席。前高级副总裁安德鲁&;#8226;安帕现任纽约市经济发展局局长。一些高盛的高管卸任后还到欧洲当官,如欧盟3位反托拉斯专员马里奥&;#8226;蒙提、彼得&;#8226;萨瑟兰和卡雷尔&;#8226;梵&;#8226;米埃特。现任意大利中央银行行长马里奥&;#8226;德拉基原来是高盛副总裁。
另外据说,高盛之所以能够在2007年第三季度净利润劲升79%,而同期其最大竞争对手贝尔斯登却因为夏季信贷紧缩的影响第三季度利润骤降61%,很大一个原因就在于高盛能够比竞争对手第一时间获得关于美国抵押贷款的全面信息最先开始做空美国抵押贷款市场,从而远远抵消了已承诺杠杆贷款和抵押贷款相关头寸损失造成的影响。做空交易帮助高盛固定收益、外汇和大宗商品业务净收入达到创纪录的亿美元。相比之下,贝尔斯登公布其固定收益业务净收入下降近90%,至亿美元。
由此,可见“片子”集团和“旋转门”现象对美国经济的影响有多大。
现在,美国的政客和评论家们越来越意识到竞选资金对美国政治造成了非常恶劣的影响。美国参议员和2008年总统候选人约翰&;#8226;麦凯恩长期以来一直积极推动改革,经过多年改变体制的尝试无果而终之后,麦凯恩的改革方案终于在2002年清除了参议院和众议院的障碍。但是为了确保改革方案能够获得通过,该方案限制了改革的范围。甚至该方案的支持者都认为这个方案只能“最低限度地减少巨额金钱的影响”,“几乎难以削减选举的庞大支出”。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美国自由的本质:作假的代名词,撒谎的代言人?
美国人已经越来越意识到“金钱是阻碍良政的最大阻碍”,但美国的政客们会愿意真正放弃金钱而去追求纯粹的政治理想吗?
即便是提出要对美国总统选举进行改革的约翰&;#8226;麦凯恩本身就是一个奢华享受者的代表。据说,2008年的美国大选发生过一件很有意思的事:一家政治新闻网站在电话采访共和党总统候选人麦凯恩时,冷不丁问了一句:“你有几套房子?”“我有……这样吧,过会儿我让助手给你回话。”而麦凯恩只是随口答道。
消息一传出立即引起哄动。有人指责麦凯恩房子多得记不清,与民众严重脱节;尤其值此次贷危机爆发、不少美国人都无处容身之际。电视滑稽节目则如获至宝,时常用这件事拿麦凯恩开涮。
有好事者不嫌麻烦地搜寻房产记录,帮麦凯恩作了个统计,算出他共有七八处房产,包括在地处美国西南的家乡亚利桑纳州的三四处,在加州海边的一处,在弗吉尼亚州的一处(供他在参议院上班期间居住)。
而为此,有记者专门去探访了记者首先探访的是麦凯恩的家, 位于亚利桑纳州菲尼克斯(即凤凰城)市区的一幢高档公寓,麦肯恩夫妇在那里一共花万美元买下两个单元。
而近期香港《明报》报道,原为纽约联邦储备银行主席的现美国财政部长盖特纳,因要迁往华盛顿,正以万美元出售其位于纽约市郊拉奇蒙特(Larchmont)的大宅。其中一名受委托物色买家的地产经纪迈利肯(Debbie Meiliken)表示,盖特纳以万美元出售其5房都铎式建筑大宅,“出价十分好”,“他想快些出售大宅,因他要搬往华盛顿”。盖特纳的大宅建于1931年,有5个浴室及1个火炉,由盖特纳夫妇于2004年8月以万美元买入。迈利肯表示,尽管出售价比买入价高,但扣除经纪费及物业转手税后,盖特纳将有实际损失。
由此,表明美国的政客们即使明明知道金钱可能严重侵蚀美国*政治体制的根基,但他们是不可能为了虚无缥缈的历史名声而真正放弃既得利益。
在2000年底安然身上都笼罩着一层层的金色光环。
在2000年底作为世界最大的能源交易商,安然同志在2000年的总收入高达1010亿美元,名列《财富》杂志“美国500强”的第七名。
在2000年底安然同志还掌控着美国20%的电能和天然气交易,还是华尔街竞相追捧的宠儿。
在2000年底,安然同志的股票还是所有的证券评级机构都强力推荐的绩优股,股价高达70多美元并且仍然呈上升之势。
直到破产前,安然同志公司营运业务还覆盖全球40个国家和地区,共有雇员2.1万人,资产额高达620亿美元。
直到破产前,安然同志还一直鼓吹自己是“全球领先企业”,业务包括能源批发与零售、宽带、能源运输以及金融交易,连续4年获得“美国最具创新精神的公司”称号,并与小布什政府关系密切……
然而,就在短短一年之间,偌大的安然竟然说倒就倒了。而搞倒安然的人竟然是一个小投机机构的老板。
2001年年初,一家有着良好声誉的短期投资机构老板吉姆&;#8226;切欧斯公开对安然的盈利模式表示了怀疑。他指出,虽然安然的业务看起来很辉煌,但实际上赚不到什么钱,也没有人能够说清安然是怎么赚钱的。据他分析,安然的盈利率在2000年为5%,到了2001年初就降到2%以下,对于投资者来说,投资回报率仅有7%左右。
切欧斯还注意到有些文件涉及了安然背后的合伙公司,这些公司和安然有着说不清的幕后交易,作为安然的首席执行官,斯基林一直在抛出手中的安然股票———而他不断宣称安然的股票会从当时的70美元左右升至126美元。而且按照美国法律规定,公司董事会成员如果没有离开董事会,就不能抛出手中持有的公司股票。
于是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开始真正追究安然的盈利情况和现金流向。而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终于在10月22日瞄上安然,要求公司自动提交某些交易的细节内容。并最终于10月31日开始对安然及其合伙公司进行正式调查。 经过调查,这些合伙公司大多被安然高层官员所控制,安然对外的巨额贷款经常被列入这些公司,而不出现在安然的资产负债表上。这样,安然高达130亿美元的巨额债务就不会为投资人所知,而安然的一些官员也从这些合伙公司*取私利。
这个事件与安然有关联几个明星企业安达信、摩根、华旗都因此受到几百万美金到几个亿美金不等的经济处罚。然而这还不是整个事件最可怕的地方,最可怕的还是安然公司和当时美国政府要员之间存在着那么多不可告人业务纠葛。
尽管,小布什政府没有把安然公司从破产边缘挽救回来。但是,长久以来小布什政府要竭力掩饰和安然公司之间的关系的做法却不难让我们从中看到少许猫腻。
尽管,小布什多次在公开场合声称在他初次竞选州长时,安然公司首席执行官肯尼斯&;#8226;莱(Kenneth Lay)曾反对过他,并且两个人是在那次竞选后才开始认识的。可根据首席执行官肯尼斯&;#8226;莱的申述,肯尼斯&;#8226;莱曾告诉联邦能源治理委员会的领导,如果想保住工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