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缺陷智慧》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零缺陷智慧- 第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挥芯�20世纪质量革命的洗礼,仅仅凭借人口和资源红利所创造出的巨大的“中国机会”以及聪明与勤劳的国人快速积累起来的财富而发展起来。换言之,大多数中国企业都是外强中干,看似风光无限,实则气滞血瘀。就像“三鹿事件”对于乳制品行业的影响一样,一个企业的倒下,带来的是整个行业的冬天。

    我一直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中国制造”是否必须踏着“德国制造”和“日本制造”走过的质量大道才能获得突破与升华?如果是,走惯了“数量大路”的国内企业如何能顺利转型,走上质量的康庄大道?如果不是,我们能否走出一条与众不同的、数量与质量兼顾的“中国制造”之路呢?

    哲人有云:“忘记过去就会被判罚重演历史。”质量是政策和文化的结果,仅靠教给员工一堆新的工具,或强迫他们追求时尚的词语是无济于事的,管理层“感觉不错”,但员工深陷困惑。事情再清楚不过了:他们被一些容易使人上当的东西迷惑了。

    1。缺陷率影响了成功

    我认为,很多公司难以成功的原因在于,浪费且不能充分利用其资源——改正因为服务出现缺陷而造成的不良后果,以及对被接受的产品进行返工,这些均被认为是从事经营活动的正常成本。例如,在汽车业,购车后的最大花费就是保修。

    这种状况得不到解决,势必会影响公司的成功。

    2。阻碍成功的“笼子”

    尽管我倡导零缺陷已经很多年,并依托克劳士比质量学院,培训了数以万计的高级主管、经理和员工,使他们学会了如何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但是,很多质量专业人员依旧深陷一个无形的“笼子”中难以自拔。笼子由“四面墙”“天花板”和“地板”构成:

    “北墙”上写着“定义”,如全面质量管理、ISO、波多里奇准则、Mil…Q…9895等;
第14节,
    “南墙”上写着“系统”;

    “东墙”上写着“工作标准”,强调事情不会永远是对的,所以我们得接受可变的标准,如AQL或六西格玛;

    “西墙”上写着“衡量”,认为衡量质量的方法是指数或基准点;

    “天花板”上写着“用户”,认为企业从来不知道用户需要什么;

    “地板”上写着“资料”,但只有散乱放着的计划、系统、文章和书籍。

    3。基础在于需求

    质量是哲学而不仅仅是方法。如果要理解质量,我们必须运用那些“基本”且不变的概念。

    不论是公司还是个人,想要有价值,就必须了解自己的目的及如何实现这些目的。每个公司或个人都有一个相同的目的——为“需要”提供解决方法。“需要”就是我们为别人提供产品或服务的基础。

    每个企业都有需求、要求和业务,所有这些都来自管理层的管理行为。这些行为决定了企业能否成为“有用的”和“可信赖的”。

    4。教育培训能拆除“笼子”

    质量管理的目的是营造一个能清楚界定所有要求、顺利完成每次业务,并使员工、供应商和顾客之间关系融洽和睦的公司文化。我们把阻碍实现这一目标的因素叫“笼子”。实际工作中,教育培训则是拆除这些“笼子”的好办法。

    定义:“成为有用的”,这一要求必须得到正确的理解和执行,否则公司将不能良好运作。

    系统:管理不能依赖任何运作系统,因为质量管理是一种理念,或者说是一种哲学。例如,我们只能把ISO资料中有价值的信息看成质量保证的教科书,而不是质量管理的教科书。每个人都需要接受质量理念、哲学方面的教育,以帮助有助于ISO和相同信息资源的使用。但如果没有上述教育,很多人就不会严肃对待程序系统。

    工作标准:我们的目标是,每个要求和每次业务都能做对。“零缺陷”就是用工作体现“诚信”。

    衡量:所有的管理层最在乎的都是盈利,这就是衡量的方法。实际上,许多公司,包括那些非营利性质的组织花费了三分之一的精力在重做事情上。

    顾客:要帮助他们获得成功而不仅仅是令他们满意。为此,管理者需要培训员工,帮助他们正确地理解生活。教育过程的目标是让大家在质量管理的理念或哲学上达成一致。

    5。成功的要领

    成功的公司,是一个向顾客、员工、供应商和社区需求提供解决性方法的公司;

    为使这些方法有效,管理层必须清楚这些方法的要点;

    为满足三方要求,管理层必须界定员工、供应商和顾客各自应完成的事情;

    质量管理是一种理念和哲学层面的训练和纪律,它能打造出一种舒畅的企业文化。

    这篇文章的视角是高远的,逻辑是清晰的,思维是透彻的,情感是真切的,并且它的主旨一语中的,道出了零缺陷的目标:创建“可信赖的组织”,也是我们中国人俗称的打造“百年老店”。

    质量管理是有目的地创建一种组织的文化——在那里,所有日常的业务工作都能正确地完成,而且所有的关系都能获得成功,这种活动的结果,就是使组织成为“有用的”和“可信赖的”,这是提升企业竞争力与利润的途径。
第15节,自我拷问:我们在企业中扮演着什么角色?
    第4章直面管理挑战:中国企业,你究竟是谁?

    自我拷问:我们在企业中扮演着什么角色?

    众所周知,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企业开始进行市场化运作,迄今已逾30年了,也是从那个时候开始,西方的诸多管理方式涌进国门,但几十年过去了,很多企业悲哀地发现,自己的管理方式始终止步不前,甚至成为企业业绩增长的拖累,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在弄清楚上述问题之前,我们先要解决一个更为核心的问题:“作为一家企业,你究竟是谁?”

    杨钢:这是一个很简单的问题。尤其当人们遇到挫折或是情绪低落的时候,往往会扪心自问:我是谁?我想问问现场的同学,你们认为判断企业是否成功的市场标准是什么?

    学员(来自华北油田,下同):油田产出的油质量如何?成本低不低?油价便不便宜?

    杨钢:那具体到个人呢,你的同事怎么评价你,你才会认为自己比较成功?

    学员:人格或者说品质够不够好,是否能给别人一个良好的印象,能不能让别人觉得我很诚信。

    杨钢:股东在乎的是什么?

    学员:能不能多分红利。

    杨钢:我们期望员工怎么看我们?

    学员:我们的管理成功与否,能令企业管理头头是道,员工才会放心。

    杨钢:供应商和客户评判你们是否优秀的标准是什么?

    学员:我想应该是诚信。

    我们扮演的是什么角色?我是谁?应该是什么样子的?这些问题理应得到每个人的重视,尤其是企业高层。我们要进行自我拷问:一家企业为了什么而存在?为什么企业要进行质量管理?如果我们不清楚企业或组织存在的意义,谈企业质量管理又有什么价值呢?很多企业家终年辛苦劳作,很多管理者花费毕生心血研究质量问题,可是却忘了做这些事的终极目的,这是一件多么悲哀的事情啊!

    ZD法则企业跟人一样,不思考自身的根本问题,就无法预知未来的路。
第16节,
    “需要”的解决之道:“完整性”原则

    所有组织存在的目的都是相同的,那就是提供一种期望或一种满足“需要”的解决方案。那么新的问题出现了:组织要满足谁的需要?答案似乎信手拈来:客户的需要,员工和股东的需要,政府的需要,供应商的需要等等。实际研究中,我们发现,企业往往会把供应商放在最后,有些管理者甚至需要提示才能想起供应商来。其实概而言之,客户、员工和供应商,这三方的需要共同构成了组织存在的基础,我们称之为企业的“三个代表”。任何一个组织都代表了这三方的利益,也只有平衡了这三方利益,组织才能发展壮大,也正是基于这种理念,克劳士比提出了组织的“完整性”原则。克劳士比先生主张的组织“完整性”原则被认为是21世纪的质量观。

    具体是指:组织要帮助员工成功、帮助供应商成功、帮助客户成功。他曾说:“也许这些观念不像古希腊经典著作中那些概念一样具有独创性,但是它们将为现实世界中追求成功的人们提供一个舞台。这些原则既适用于个人也适用于组织,形成了一个完美的结合——就像一顿营养均衡的美食——它们彼此依存,缺一不可。”

    其实任何一个组织都是一条“需要链”,组织必须在满足各方需要中取得一种平衡。为此,我们就得进一步追问自己:一个组织怎么做才能满足各方需要?这就又把我们带回到最初的问题上:我们是谁?谁是我们的客户?客户为什么会找我们?我们怎么做才能比竞争对手更有优势?

    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认为,经常自问自答以上问题,有助于管理者们清楚组织存在的目的。

    回答“我是谁”这一问题,可以帮助我们给自己定位;思考“客户是谁”则能给客户定位。管理学上的理论就是这样的,往往越简单的越有效,招式繁琐未必实用。那么,企业如何做才能满足客户、员工、供应商三方面的需要呢?

    作为一个管理顾问师,第一要具备一种结构化的思维模式,能够捕捉企业背后的逻辑关系;第二要能在谈话的时候抓住语言背后的逻辑;最后,要能够抓住一个企业的内在基本结构。

    组织无论大小,都会有一个基本的内在结构,如图4…1所示。

    管理顾问师会像医生救治病人那样为企业进行诊治。他们一旦确定了企业的真实需要,就会帮助企业把需要一步步�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