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杀了我的牛》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谁杀了我的牛- 第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我们不是“迟到成性”,我们只是“姗姗来迟”,或者不如说是“意外堵车”的受害者(这些其实都是借口和托辞)。你可以看出我们有多容易就陷入这种恶习而不自觉吗?

  我们的借口已经变成了“逻辑上合理的解释”,我们非理性的恐惧则是“小心谨慎”,我们的低期望是“对生活更现实的看法”。我们否认自己是在退而求其次,认为自己只不过是“看清现实、避免失落”而已。我们从不承认自己是在为自己的平庸找一个合理的解释,而比较喜欢把它想成是在建立一个对自己最合理的标准。

  所以,我们很难相信自己的身边有“奶牛”存在。对我们来说,我们的辩解听起来一点也不像是借口,它们都是合情合理的。你明白了吗?不是所有的“奶牛”都会显露身份,所以很容易被人忽略。 
小牛变大牛(1)早在我选择把飞行员当作我的专业之前,我曾想凭借自己的技术和个性去当一名证券交易员。这种想法曾一度让我着迷。然而,我的家人和朋友都告诫我说那样做风险太大了,对我来说,放弃稳定的专业以及固定的收入实在有点疯狂。当我36岁的时候,我决定不能再再在别人的恐惧下生活,于是鼓起勇气做出改变。现在,我比过去活得更快乐,因为我确信这正是我想要的生活。我给自己当老板,我可以灵活地安排时间,有激励自己的动力,也就是说,我可以激励自己去追求别人认为我达不到的境界。这是一种非常自在的感觉,而且相比以前,我对未来有了更多的憧憬。

  --威廉·林威尔(William Linville),佛罗里达州

   我在上一章提过,画地自限的态度不管再怎么荒谬和不合逻辑,但对我们来说都太像真的了。它们到底有多真呢?

  我们先来看看恐惧,这是画地自限的态度中最强烈的一种。FEAR(恐惧)有时候会被解释成False Evidence Appearing Real(假可乱真)的缩写。也就是说,那些让我们恐惧的东西,看起来是如此真实,让我们动弹不得,无法采取任何行动。

  以公开演讲为例吧。对于一些人来说,当着别人的面讲话是多么让人恐惧啊!这种恐惧是非常真实的,以致于在种种恐惧的排行榜上,当众讲话会比死亡所带来的恐惧排得还要靠前一点。这虽然听起来有些荒谬,但是对一些人来说,在一群人面前讲话所引发的恐惧和不安确实要比预见死亡还要强烈。

  你认为我是在危言耸听吗?不信的话,让他们在一群人面前说几句话,看看会发生什么事。他们的身心状况会马上发生变化。他们开始出汗,心跳也开始加快,双腿无力到几乎就要晕倒。在公众面前讲话的想法对一些人来说就是这样的恐怖!尽管你试着去告诉他们这种恐惧是不理性的,实际上不会有任何事情发生,但全都无济于事。

  毫无疑问,恐惧是所有“奶牛”当中最糟糕的品种。它们会控制我们的意识并从生理和心理上渐渐地麻痹我们。对我们来说,唯一的解决方法就是即使知道自己可能会感到恐惧、不自信或是焦虑,也要采取行动。行动是消除恐惧的唯一方式。 
小牛变大牛(2)“将理由合理化”是画地自限的另一种形式。我们常常用它来说服别人与自己,情况并不像看上去那样糟,即便是我们没法再坚持下去的时候,也是如此。将理由合理化的最大问题在于,时间一久就会让人信以为真。

  我们通常会花费大量的时间去头头是道地解释,为什么我们还会呆在一个其实并不愿意呆的环境中(比如一份令人沮丧的工作),而不去做更显而易见的选择--换一个新的环境--我们总是白白浪费时间去解释“留下”为什么是最好的选择。

  我在思考“将理由合理化”的破坏力时,想起了我在某次签名售书活动中遇到的一位女士。她想从我这里获得帮助,以改善自己对工作的态度。“跟我说说你的工作吧!”我说。她的第一句话就是,“我讨厌我所做的事情。”她接着说,“我的老板不赏识我,对人总是冷嘲热讽。坦率地说,我所做的工作与所接受的培训并不是一回事。我也曾试图积极一点,但是没用,工作已然成了我的负担。”接下来,她给了我一堆的理由,来说明为什么她除了呆在那里之外,别无其他选择。

  最后,当她终于停下来问我,是否可以告诉她怎样以一种更积极的方式来应对目前的境遇时,我说:“立刻辞职!另外找工作,找一个你喜欢的工作。”听着这些话,她被惊呆了。实际上,我知道这不是她所期待的答案。因此我开始给她解释,我们人生的目标不应该是学会应对那些我们所讨厌的事情,而应该是找出并从事那些我们喜欢做的事情。生命是如此短暂,不能都用来做我们不喜欢的事。我的朋友布莱恩·特蕾西的一句话说得很好,他说:“做错了工作,你所花费的所有时间都是在浪费生命。”

  画地自限的态度也会表现为对我们自己的能力、对他人以及对我们所生存世界的错误认识。很多时候,这些错误的认识会妨碍我们肯定和发挥自己的真正潜能。

  伊莎贝尔最近参加了一次我的演讲会,她六十岁出头,刚到美国来,最近这段时间一直在找工作。她对自己在所期望的职业里很难找到工作有一大堆的理由。比如,“我不太懂得人际交往的技巧”、“我年纪太大了,没有公司愿意雇用我”、“没有人会愿意雇用一个带着浓重口音的六十岁的老妇人”。她喋喋不休地讲述着自己之所以没有找到一个好工作,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她的年龄问题。当我问她都去过哪里找工作时,才知道她只应征过一家公司、被一家公司拒绝过而已。

  “克鲁兹博士,我该怎么做呢?”她失望地问我。我感觉她已经不是第一次讲述她的求职经历了,事实上,她可能和别人讲过不下一百遍了。于是我说,“首先,不要再提那个经历了。第二,继续找工作,直到你被拒绝了一百次以后,我们才承认你的求职是完全失败了。那时你再回来找我,我们会一起想出不同的策略。”三个月过后,我刚好在同一个城市举办讲座,你能猜到吗,伊莎贝尔又坐在了下面。在中场休息的时候,她径直走上来对我说,“两次。只被拒绝了两次之后,我就找到了一份很好的工作。现在,我已经工作两个半月了,我做得很开心。”事实上,她看起来真的很高兴。我曾经见到的那张哭丧的脸早已不见踪影了,她获得了新生。当然,当你卸下一直扛在自己肩上的那些沉重的“奶牛”时,这一切都是必然的结果。 
小牛变大牛(3)显然,从刚才的例子可以看出,“奶牛”会有不同的形式和伪装,并常常误导我们,让我们很难辨别和认识它们的真面目,有些人宁可把这些“奶牛”当成一生注定要扛的负担,觉得自己无计可施。

  通常,限制你的能力、控制着事情的进展或者是为你提供借口、使你逃避责任的每一个想法,都是一头“奶牛”。但它们是怎么出现的呢?就好像大的谎言都是从小的谎言开始的一样,大的、发育完全的奶牛,通常也是从无辜的、毫无威胁性的小牛犊长成的。

   

  悲观者的一天

  这是一个“奶牛”怎样逐渐成形的例子。悲观是成功最大的敌人,期望太低和消极的态度必定会导致挫折与失败。

  如果说,乐观者的世界是积极的、充满机遇的,那么悲观者的世界则正好相反,他们总是生活在消极和抑郁当中。而实际上,乐观者和悲观者所生活的当然是同一个世界,他们感受的差距只不过是因为想法不同而已。

  在我的一次工作访谈中,我在与一位态度特别悲观的人交谈时,找到了很多人产生悲观情绪的源头。每当我提醒他,他看待生活的方式有些黯淡时,他总是采用千篇一律的方法快速回应我说:“我只是客观现实一些而已。”

  你可能也遇到过这样的人,他们会绕很大的弯子,给他们的消极态度套上“务实的想法”之类的外衣,以试图让这些消极态度合理化。事实上,如果你问一个态度正面的人是不是一个乐观的人的话,你将会得到一个毫无疑问的答案--“是”。反过来,如果你问一个态度负面的人是不是悲观的人,你可能会得到类似下面的答复--“我不悲观,我只是比较现实而已”。

  那么,“务实”是如何伤害我们的呢?很简单,如果你承认你自己是消极的或是痛苦的,那么你可能正站在某个需要做决定的转折点上,距离改变这样的态度仅仅是一步之遥。你甚至有可能寻求别人的帮助,来改变自己看待生活的方式。相反,如果你认为自己只是现实的或务实的,那么你可能永远都不觉得需要改变视角。毕竟,在一般人的印象中,务实指的就是脚踏实地、以实际的角度看待事物,至少务实者都是这样想的。但是,如果你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大部分“务实者”通常都是悲观者,他们对事情都抱有消极的预期。我马上就会证明给你看。

  以下可能是你经常会遇到的情况:你要求某个人达到某个特定的目标,就以“让他在下一次考试的时候拿到B等成绩”为例吧,如果对方回答说:“什么?让我拿B!让我们现实一点吧!我觉得我能拿到A等!”你一定会很惊讶吧!通常,我们更可能听到的答案是,“你期望我拿B?得了吧,我们还是现实一点的好,能拿到C对我来说就算是万幸了!”我想说的是,根据我的经验,“务实者”通常对自己的期望也比较低。

  那只叫做“我是务实者”的“奶牛”不仅会阻挡你看到自己悲观的一面,而且会像一个透视镜一样放大你所看到的东西,干扰你周围的世界。这个道理很简单,就像如果你戴上了深色的眼镜,你周围的世界看起来会变暗;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