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怎么了》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中国教育怎么了- 第2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只有在人格健全的地方,才有实现高尚理想的可能。
  我这样说,并非彻底否定精英教育。相反,我真心希望中国能够有几所大学专门培养精英人才,就像哈佛、耶鲁和剑桥一样,一个民族的崛起,是需要一大批精英人才的,没有精英人才的民族,是无法崛起的。
  但我更希望更多的人接受负责任的职业教育,一个只有精英人物而没有大量高素质劳动者的民族,也是无法崛起的。这就是建筑设计师与建筑工程师合作的道理,光有高明的设计师,而没有实施工程的工程师,再好的设计也是废纸。
  精英人物与普通劳动者并无高下尊卑之分,他们只是分工不同而已。在一些人的语境中,“打工仔”是有歧视意味的,我对这种意味感到恶心。没有打工仔,那些具体的工作谁去完成?有人说过一句话,只有卑贱的人,没有卑贱的工作,我深以为然。
  我在与日本教育界高官中込三郎的交谈中,他也谈到这个问题,他说,日本已经在反思精英教育了。“日本的发展需要一批精英人物,但更多的是需要高素质的劳动者,我们要大力发展高职教育,培养足够多的技能型人才。”连日本这样发达的国家都已经在反思精英教育了,我们这种发展中的需要大量高素质劳动者的国家,为何要让所有的学校都变成精英人才的教育场所呢?
  最近几年,舆论过度地关注了财富神话、财富人物以及大老板们奢华的生活方式,这无疑是在暗示“精英人物才是值得尊重的”这样的价值观念。这样的暗示,让无数的大学生产生了好高骛远的梦想,希望能一毕业就做老板,迅速暴富,就能拥有香车美女豪宅,在这样的误导之下,学生们还会安心做普通劳动者、安心学习劳动技能吗?
  我在前文里说过,发展中的中国,各行各业都急需大量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而现实却是大量的行业有太多指手画脚的指挥者,却相当缺乏真正能干的做事的人,这给拥有一技之长的大学生们提供了广阔的舞台,也给高职教育提供了存在的巨大空间。培养出大量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必将为中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
  中国需要精英,中国更需要技能型人才,引领潮流是担当,做一颗合格的螺丝钉也是担当。在我的理解中,大学精神既是对真理的不懈追求,也是负责任的意愿和姿态。没有负责任的心态和姿态,大学精神就是一个空泛的概念。
  回归教育的本来目的,重塑大学生的公民责任感和价值观,或许才是当务之急。
  说到这里,我并没有乐观起来。培养技能型人才,民办大学无疑是最合适的角色,因为民办大学没有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没有人浮于事的恶劣状况,尔虞我诈的情况也比较少,而民办大学生存的法宝就是办好大学,教好学生。不能把学生教好,不能让学生熟练掌握一技之长,这样的民办大学是办不下去的。
  但目前,民办大学面临很多困境,很多时候心有余而力不足,甚至有无可奈何之感,这是我难以乐观起来的原因之一。
  难以乐观的第二个原因,是高职教育生源和师资队伍的困境。多年来,中小学教育都以考分为中心,培养出的学生除开会考试以外,其他几乎都提不起来,没有自信、没有信任、缺乏诚实、没有动手能力、没有创新能力、没有协作精神……对于这样的学生,高职教育的职责就不是简单教会他们一技之长了,还要一点一点地帮助他们重塑信心,修补他们被扭曲的人格……面对这些基本定型的学生,要做这些工作,何其艰难!
  要做这些艰难的工作,还得依靠合适的教师。但现在的教师大部分是应试教育的牺牲品,他们本身就面临着自我修补的艰难工作,他们能否完成自我修补,尚是未知数。
  虽然艰难,但还得往好的方向一点一点地挪动,毕竟,这样才有希望。
   txt小说上传分享

中国教育怎么了 公平之忧(1)
公平之忧
  没有社会的公平,就不可能有教育的公平。
  空洞的教条和口号是没有任何意义的,提高农村教师以及落后地区教师的待遇和社会地位,加大对农村学校和落后地区教育的投入,才能实现农村及落后地区的教育公平
  有一位驾驶员,开了十多年车,驾驶技术非常好,从来没有出过差错。经熟人介绍,他进入一个事业单位做专职驾驶员,月薪1000元。虽然这个收入比他在外面开车要低一些,但毕竟是很有名气的事业单位,在人面前说起来也有些荣耀,并且旱涝保收,因此他干得很起劲。
  干了几个月,他得到了领导和同事的好评。有一天,有人问他的待遇怎么样,他回答说每个月1000元。问他的人惊奇地瞪大了眼睛:“才1000元?那些正式工每个月都是4000元以上!”
  他听了这话,有些不相信。这个单位的正式工驾驶员,每个月的出勤量并不比他多,为什么可以拿4000多元呢?
  经过多方面的探听,他终于搞清楚真相——这个单位的职工分好几个等级:享受事业编制的正式工,单位聘用合同工,部门聘用合同工,临时工,等等。像他这样的驾驶员,属于等级最低的临时工,所以每月只能得到1000元报酬,而最高等级的正式工,每月薪酬都在4000元以上,多的可以拿到6000元以上。而正式工与临时工所完成的工作量,基本上没有差别。
  搞清楚这些事实后,这位技术一流的驾驶员顿时偃旗息鼓,再也没有工作激情。很快,他悄无声息地选择了离开,继续去开出租车。
  他告诉我,开出租车很辛苦,每个月的收入也高不了多少,但内心踏实平衡,“在那个看上去很让人羡慕的事业单位,做同样的工作,完成同样的工作量,每个月的收入差距却高达3000元以上,这无论如何也难以让人心理平衡”。
  像这样显失公平的事例,在各行业比比皆是,尤以国有企业和事业单位为甚。人为设置的等级制度,以及薪酬制度的不合理,导致这些企业和单位人浮于事,人人不思进取,热衷于溜须拍马,投机钻营,以博得上司的好感,获取挤入高等级阶层的机会和各种利益。
  事实上,设置这种显失公平的人事制度和薪酬制度,最终的受害者是制度设置者本身。在这种不合理的制度下,人们获取尊重和利益的渠道并不是业绩,而是上司的个人意志,上司对你有好感,认为你是靠得住的人,你就能迅速获得人事拔擢,得到更多利益分配的权利。当人们发现这一路径后,就会放弃对业绩的追求,转而向上司献媚——在这样的氛围中,企业或单位走向衰败,那是没有任何悬念的。
  机会不公、过程不公以及结果的不公,引发的将是人们的无可奈何,进而演变成不满、愤怒和对抗。在一度被称为“净土”的教育行业,种种不公引发的正是公众的这种恶劣情绪,这种恶劣情绪不可阻挡地蔓延开去,从而引发了人们对教育行业的广泛诟病。
  有人认为,教育公平是指国家对教育资源进行配置时所依据的合理性的规范或原则,要符合社会整体的发展和稳定,符合社会成员的个体发展和需要,并从两者的辩证关系出发来统一配置教育资源。
  确保人人都享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提供相对平等的受教育的机会和条件;教育成功机会和教育效果的相对均等,这三个要素构成教育公平的内涵,概括起来就是:起点公平、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 txt小说上传分享

中国教育怎么了 公平之忧(2)
几年前,有一位农村中学的年轻教师上吊自杀了。他自杀的原因,是结婚的几万元聘礼。
  据介绍,这位年轻教师有才气,人也很帅,但他只是一个低收入的农村中学教师,他曾经试图找一个拿工资的女朋友,结果都被一一拒绝。最后他只好把目光转向学校周边的农村姑娘。毕竟他是一个有固定工作的教师(虽然收入很低,每月只有1000多元),因此找一个农村对象并不是一个难题。他很快找到了一位品貌皆好的农村姑娘,并热恋上了。
  热恋了几年,要结婚了,女方提出要几万元聘礼。他一个月的工资,除掉日常的开支所剩无几,哪里去找几万元!小伙子走投无路,倍感绝望,就选择了自杀。
  此新闻轰动一时,也引发了人们对农村教师生存状态的关注。我在调查中发现,农村中小学教师的收入普遍较低,与城市中小学教师的收入相比,有的甚至相差几倍以上。由于收入的偏低,很多年轻教师无法购买住房,无法找到中意的对象,无法筹集结婚费用,有的30多岁了还单身一人。而那些依靠贷款或借款完成大学学业的农村教师,还必须从微薄的收入中挤出相当可观的一部分来还债,他们的生活完全就是度日如年。在生存的重压之下,要求他们尽心尽力去教育学生,是很不现实的。
  分配的不公,无疑会使大量的农村中小学教师怒气冲天。他们心中的愤懑和不满,会通过他们的言谈举止以及日常教学传递给学生们,会严重影响学生们的价值观的走向,乃至影响学生们的心理健康。
  最近几年全国各地频繁发生的农村中小学教师对学生施暴、对学生进行性侵犯的案件,大有可能是农村中小学教师愤怒和绝望的极端表达方式。机会、过程以及分配的不公,导致不少农村中小学教师心存不满,这种不满经年累月,很容易演变成愤怒和绝望,从而丧失师德和人伦,做出骇人的伤天害理的事情来。
  由于分配的不公平,使大量的大学生毕业后都把目光投向城市学校,甚至不惜贿赂教育行政官员和城市学校的掌权者,以期进入城市学校做教师。那些进入农村中小学的教师,十有*是出于无可奈何,没有社会关系,没有钱去行贿,他们只能选择农村学校。由于是无可奈何�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