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是为了让你心服口服?
不完全对。以德服人,是出于一种尊重人、爱护人的心怀;以力服人,则出于对社会秩序的维护和整肃。就像你前两天讲的,林震宇偷了陈清怡的橡皮,丁老师知道了,有两种办法:一种是罚款两百元,这样林震宇以后就不敢偷橡皮了。
这是“道之以政,齐之以刑”,另一种办法呢?
另一种办法是,让同学们都知道,损人利己是一种见不得人的行为,尤其是偷女同学的橡皮,更是可耻。这样,林震宇就会自觉自愿地不去偷橡皮了。不但这样,还要让大家觉得
,帮助人是一种美德,特别是帮助女同学……
那当然更好啦。
不过,这不是说政和刑就不重要了。只是孔子觉得,当时的道德问题比较突出,加上他本人又是一个特别宽厚的仁者,所以才会特别强调。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为政第二 2。4(1)
子zǐ曰yuē:“吾wú十shí有yòu○又五wǔ而ér志zhì于yú学xué,三sān十shí而ér立lì,四sì十shí而ér不bú惑huò,五wǔ十shí而ér知zhī天tiān命mìnɡ,六liù十shí而ér耳ěr顺shùn,七qī十shí而ér
从cónɡ心xīn所suǒ欲yù,不bù踰yú矩jǔ。”
孔子晚年,结束了周游列国的亡命生涯,回到鲁国,新收了一批年轻学生,除了偶而关心一下政治,大多的时间都专心于授徒讲学,培养后进人才。
那个时候,他已经七十岁了吧?
差不多七十前后吧。这一篇自传,就是他对自己一生的总结,从十五岁讲到七十岁,可说是世界上最短的自传了。
我数数——总共三十八个字,相当于一份简历。
可不像我们填的流水账似的简历表,它讲了经历,也讲了人生每一阶段所达到的境界。你看,他在自传的开头就说:“我十五岁时,立志于求学……”
我十五岁不到就上学了,比孔子早好多年。
你讲的是“上学”,孔子讲的是“志于学”,两码事!
差别在于有没有“志”吗?
是啊。孔子是说,他从十五岁开始“立志”,有了自己明确的人生目标,也就是立志于学习先人传下来的优秀文化。
十五岁,差不多是我们初中、高中之间的时候……
他接着说:“三十岁时,做到自立;四十岁时,不再为各种诱惑所动……”
我们现在是大学毕业找到工作后,才算自立。
孔子的“立”,不单指经济,更是精神境界上的独立。在求学阶段,还需要依傍前人或师长,到三十岁时,他自认为人生观已经成熟,真正懂得了立足社会、与人相处的道理
。大概也就是三十岁左右,他开始聚徒讲学,收了第一批学生。
只是,他“立”了之后,也曾受到诱惑?
是啊,三十岁以后,人生道路上充满诱惑,比如名和利,比如权欲和美色,无时不在眼前晃来晃去,仿佛都可以成为他的选择。只是到了四十岁左右,他终于能够看透那纷纷扰扰的世
象,不在意那些诱惑了。
四十岁的男人,正是成熟的时候……
孔子接着说:“五十岁时,知道了什么是天命;六十岁时,听到各种好话坏话,都能从容接受……”
人生走过大半,这后面的境界,现在很难体会。
天命,就是上天的命令。孔子认为,五十岁的时候,自己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都已清楚,明白了一切都是上天赋予他的使命。
五十岁时,他在干什么?
也就是刚过五十岁,孔子达到了他政治生涯的高峰,在鲁国,先后担任中都地方的长官、朝廷中的司空、大司寇;不过,这前后也只有四五年工夫,
没多久他就辞职了,离开鲁国,开始了周游列国的生活,这样一去,就是十四年……
六十岁时,他正在亡命途中。
是啊,到六十岁,经历了许多人生波折,什么都见过,什么都听过了,人世的各种状况,也都了然于胸,也都觉得正常……
所有的话,听起来都很顺,这境界太高了……
更高的境界在后面。他最后说:“七十岁时,即使言行随心所欲,也不会超越规矩法度。”
在武侠书里,这就是进入“无剑胜有剑”的化境了——对了,现在我们说的“而立之年”、“不惑之年”……就是从这里来的吧?
是啊,现在都作为人生各阶段的代名词了。
人的一生都要经过这些阶段吗?
差不多吧,只是领悟的深浅有所不同——我们以后就分别在各自的年龄段慢慢体会吧。
那我想提早一点呢,比如说,我想在三十岁就做到“从心所欲,不踰矩”……
为政第二 2。4(2)
呵呵,那岂不是拔苗助长!有时候,你自以为达到了某个新的境界,可是过几年回头一看,还是原来那境界……
[相关词语]
而立之年、不惑之年、知命之年——分别指三十岁、四十岁、五十岁,语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
。 想看书来
为政第二 2。5
孟Mènɡ懿yì子zǐ问wèn孝xiào。子zǐ曰yuē:“无wú违wéi。”
樊Fán迟chí御yù,子zǐ告ɡào之zhī曰yuē:“孟Mènɡ孙sūn问wèn孝xiào于yú我wǒ,我wǒ对duì曰yuē‘无wú违wéi。’”樊Fán迟chí曰yuē:“何hé谓wèi也yě?”子zǐ曰yuē:“
生shēnɡ,事shì之zhī以yǐ礼lǐ;死sǐ,葬zànɡ之zhī以yǐ礼lǐ,祭jì之zhī以yǐ礼lǐ。”
●[同学录·樊迟]姓名:樊须,字子迟,又称樊迟。孔子门下的著名学生之一。兴趣广泛,个性勇敢
。比孔子小四十六岁。在《论语》中出场六次。
孔子名声大了,经常有些贵族、社会名流慕名来请教一些问题,甚至拜他为师。有一次,孟懿子来问孔子……
孟懿子是谁?
鲁国的大夫,姓仲孙,名何忌。当时,包括孟氏在内的三大家族在鲁国很有权势,甚至不把国君放在眼里,孔子对他们很有意见。
难得他还来请教孔子。
那是听了他父亲的教导。
孟懿子的父亲?应该也是鲁国的大夫吧?
是啊。孟懿子的父亲叫孟僖子,据说他临死前,曾嘱咐儿子说:孔子是圣人的后代啊,你们长大后可要向他好好求教,学习礼仪之事……
哦,孟懿子是听从他父亲的遗嘱,才来向孔子求教的。
孟懿子问孔子什么是孝?孔子回答说:“不要违背。”
这是什么意思?孟懿子的父亲不是已经死了么,还有什么违背不违背?
孔子没有向孟懿子解释,而是在辞别孟懿子后,向樊迟作了解释。
奇怪,这又是为什么?
樊迟替孔子驾着车,孔子对樊迟说:“刚才孟孙问我什么是孝,我回答他说:不要违背。”樊迟问:“这是什么意思?”
樊迟的疑问和我一样……
孔子说:“父母生前,以礼事奉他们;父母死后,以礼安葬他们,以礼祭祀他们。”
可是,为什么孔子不对孟懿子解释,而对樊迟解释?
樊迟是个年轻学生,也许当时刚入学,所以孔子不失时机地给以教诲。至于孟懿子,当时已是鲁国大夫,有身份有地位,孔子与他在朝廷里共事,对他的所作所为有些看法,不便
点穿,所以话里有话,让他自己理解……
看来是孟懿子违背了什么……
刚才说了,鲁国的三家大夫对国君很不尊重,经常做出一些超越礼节的事,这是其一;其二,孟懿子的父亲孟僖子生前特地嘱咐儿子向孔子学礼……
哦,孔子说的“无违”,是提醒孟懿子不要违背父亲的遗愿,不要违背礼。
应该是这么个意思吧。
电子书 分享网站
为政第二 2。6
孟Mènɡ武wǔ伯bó问wèn孝xiào。子zǐ曰yuē:“父fù母mǔ唯wéi其qí疾jí之zhī忧yōu。”
这一回是孟武伯来问孔子……
孟武伯又是谁?
孟懿子的儿子,姓仲孙,名彘。
怎么爸爸刚走,儿子就来了?
这一次,是发生在孔子结束亡命生涯回到鲁国之后的事情了。
哦,十几年过去了……
孟武伯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做父母的,只为自己孩子的疾病担忧。”
这是什么意思呢?
据说,孟武伯这个世家子弟,从小娇生惯养,做事任性,经常在外面惹是生非……孔子是提醒他,别在外面惹是生非了,你想想——当你闯祸的时候,你父母那焦虑担心的样子,
就能体会自己该怎么做了。
嗯,孩子生病,父母最急——孔子讲的,就是这些家常的道理。
我想,他说的这个“疾”,恐怕还包括人身上那些会惹事的缺点、毛病吧。
txt小说上传分享
为政第二 2。7
子Zǐ游yóu问wèn孝xiào。子zǐ曰yuē:“今jīn之zhī孝xiào者zhě,是shì谓wèi能nénɡ养yǎnɡ。至zhì于yú犬quǎn马mǎ,皆jiē能nénɡ有yǒu养yǎnɡ;不bú敬jìnɡ,何hé以yǐ别bié乎hū?”
●[同学录·子游]姓名:言偃,字子游。吴国人。孔子晚年所收学生,文学方面的成绩比较突出,后当过鲁国武城的地方长官。比孔子小四十五岁。在《论语》中出场八次,名列同学第八。
上两回是有地位的贵族来问孝,现在是年轻学生来问孝了——子游问什么是孝……
孔子回答说:“现在所谓的孝,都说能养活父母就行了,可对于家里的
狗和马,你也能养活;没有一点敬爱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