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了难以治愈的〃教学癌症〃:喜欢学生一秒钟之内答对问题,而且必须是标准答案……
BOOK。←虹←桥书←吧←
第21节:一、反思我们的价值观(10)
课堂上,我们要给孩子输入清晰的概念,在不破坏认知程序的基础上,要让他们具有提取概念、形成概念以及使用概念的能力。孩子的特性是依靠感知认知世界的,建立1的概念必须要用1的实物。1的概念来自于实物,1的实物要有2的实物来做比较,在比较中产生认知;2×2=4这样的结果最好由孩子自己推导出来,这样,知识就不再是〃教〃会、〃学〃会,而是〃自己发明〃、〃自己找到〃。在发明与寻找的过程中,知识转化成为经验,肉体化了,智慧化了,真正成为他生命的一个部分,而不是油水分离的东西。
想想看,在这样的情景里孩子们学习起来是一种什么滋味啊!不但会乐意地学,还会乐意地想,轻而易举地学到知识,这样的学习不但不会封闭他们的心灵,还会把知识转化成为智慧……
这就是知识发生的过程,也可以说,是智慧发生的过程。知识的发生,渗透在智慧里、经验里,是与智慧、经验共同成长的。
将知识转化成智慧,其实就是以知识为手段,在知识的建构过程中发展出各种能力,比如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创造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捕捉心灵感受的能力、与人合作的能力、发现问题的能力、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等,知识对于能力来说永远是第二位的,永远只是工具。
再说数学,什么是数学呢?数学不光是计数和计算,更重要的,是一种认知世界、处理问题的能力。说一个人数学好,不应仅仅狭义地理解,比如如何如何地会计算,会做题,更要从广义上理解,比如在人的内心建立起一套面对世界的数理逻辑的思维能力。建立这个内在的逻辑能力是学习数学的根本。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情况,某个人把一个单位管理得极其混乱,换上另一个人,三两下就整顿得井井有条,那么,前者就是个没有数学能力的人,后者是个有数学能力的人。
公式化的道德教育
道德教育也是这样,我们学校里道德教育很失败,失败在哪里呢?失败在孩子没有体验,没有真正把道德规则植入他们的心中。道德教育不能光靠归纳出一些规则就能解决问题的,要在人的心灵深处下工夫。先要解决审美问题。我说的审美不是狭义的,是广义的,包括对于所有事物的美的判断。道德教育首要的任务是解决道德判断问题,只有有了判断能力才能进行道德实施,而审美则是道德判断的基础。一旦到了那样的高度,就会站在那个高度处理问题。
其次解决实施问题。我们说了,道德教育不能光靠知道了规则就能达到目的,许多规则人们大都知道,是不是按照规则去做呢?〃知道了〃不是〃做到了〃,道理无法代替行为。传统的道德教育就失败在这里,是把道德作为一种知识去〃教〃,教出的孩子道德的规则与个人的行为是油水分离的。
孩子是什么?我曾经做过一个试验,我问孩子上课可不可以吃零嘴?他们说不可以。我问为什么?他们说吃零嘴就不能注意力集中,注意力不能集中就不能听老师的讲课,这样老师的辛苦全都白费了。说得头头是道。我就给每人发了一些零食,让他们放进抽屉里,说好下了课才能吃,可是,我看见,差不多每个孩子都是一会儿抓一点塞进嘴里,偷偷地塞。
这就是孩子,他内在的那个自我跟他听来的那个道理是分离的,不能统一。
有次我翻看我儿子的《思想政治》,第一章是〃增强自尊自信〃。什么是自尊?书中说:自尊是一种自己尊重自己、爱护自己,并期望受到他人、集体和社会的尊重与爱护的心理。什么是自信呢?是一个人自己相信自己、相信自己有能力实现自己愿望的心理,是对自己力量的充分肯定。
这话得的很对。但在课堂上,有的老师是不给孩子自尊、自信的,经常会说出这样的话:怎么搞的?真笨!真不知当初父母怎么把你生出来的!这就等于把孩子的尊严剥光,把自信毁掉,之后,翻开课文说:同学们,我们现在学习新的一课,〃增强自尊自信〃。再往后,考试了,考卷上写着:什么是自尊?什么是自信?
◇BOOK。◇欢◇迎访◇问◇
第22节:一、反思我们的价值观(11)
所以,我们的孩子要是问他什么是自尊什么是自信时他可能说得头头是道,唯独内心没有这样的东西,自尊、自信对他们而言就像假牙与假发。
再看看〃同步练习〃里的问答题:
自尊自信是成才和成功者心理品质,凡有成就的人,无一不是以良好的自尊自信为的。
正确的自尊心,良好的自信心,可以使人产生巨大的,促使人不断进取。这种催人向上的力量,既是一种强大的内部,又是一种强大的自我。
这有点像知识竞赛,就像死记一个数学公式一样,设计这种问题的人把人心当成了木头,你给它刻上什么就是什么。以为只要把自尊、自信这种心灵的东西当做一种知识、一种技术教给孩子,孩子就〃学会〃自尊、自信了。
再看这个选择题:
人人都有自尊的需要,但归根到底,自尊是通过社会的承认取得的,这是因为社会的承认比自我承认更:
A?重要;B?准确;C?科学;D?全面。
你要是选择了〃重要〃,那么该不该在人们不理解的时候坚持自己的主见?你要是选择〃准确〃,我们说〃人心隔肚皮〃怎么解释?你选择〃科学〃,像自尊这样代表心灵的东西是不是还有一个量化的标准?你选择〃全面〃,不要说对于人,就是对于一个没有生命的物,也有〃见仁见义〃的问题,怎么全面?一个人的自尊需要社会的承认,这一点是很重要,但是我们做老师的承认不承认?做父母的承认不承认?一个孩子是不是拥有自尊和自信,不是通过填空这样的方式能够解决的。
在工作、学习中,缺乏自信的人,如果遇到困难,首先想到的是:
A?自己不行了,于是便放弃努力;B?没关系,下次再努力;C?失败是成功之母;D?战胜困难,使自己成为有信心的人。
前提是〃缺乏自信的人〃,既然缺乏自信,怎么会冒出〃失败是成功之母〃、〃战胜困难,使自己成为有信心的人〃这样的念头来呢?要是能够产生这种念头,这个人怎么能没有自信呢?
所以,现在的孩子一个个都活得灰溜溜的,在一些老师的观念当中,孩子是不可信任的,都是犯罪嫌疑人。老师是警察,抓来嫌疑犯,不管犯没犯罪,先让你靠墙蹲着。如果你是个绅士,是个品德很高尚的人,他怀疑你了,不听你辩解,把你抓去,先踢你两脚,让你蹲在那儿,你还有什么尊严可言?
5?反思教育的价值观
作为家长和教育者,我们该想一想我们的孩子之所以是孩子,就因为他是一个未成熟的人。在走向成熟的道路上,如果我们为他设想的幸福生活只是考取某个名牌大学,而为此却失去作为人的那些部分,是不是意味着另一种形式的失败?因为如果在孩子的心目中,只要考试好就是成功,那么作为人的生活内涵来说这与一个没有受过教育的人是没有多大不同的。如果我们真爱孩子,我们就需要算算账,我们在令孩子达到理想目标的同时,能不能使我们的孩子不失去作为人的那一部分;想一想通向我们孩子幸福生活的道路上,还需要我们以怎样的价值观来帮助他们。
那个通向幸福的道路除了学习知识以外,就是我们内心的自由,这种自由是苍天赋予儿童的自然机制,如果它被扭曲了,儿童就失去了幸福。这个通向幸福的道路还是作为一个人的道德价值观。我们的道德价值观是适合于人类群体的,我们就会为之感到自豪,它也会为人类带来幸福感。通向幸福的道路还应是用适合于人类精神愉悦的方式去学习,在学习的机会中有丰厚的收获。在下面,我们用3个故事来说明这些对孩子成长有价值的部分。
土村人
有个名叫马容的孩子,家在城郊,父母是典型的农民,对孩子基本上采取放任不管的态度,所以孩子能够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成天在野地里疯跑,一直玩到6岁。
来我的学校那天,马容根本不像城里孩子那样到了陌生地方会露出怯相,而是直冲冲地进到教室,东张西望了一番之后坐下。屁股刚一落座就喊:妈,给我买吃的!他妈就领他下楼买零食。回来的时候,一只手拿着冰激凌,一只手提着食品袋,那一通猛吃,根本不在乎别人怎么看他。也不知道上课为何物,只见他这里瞅瞅,那里转转,不知道他在想什么。一边吃一边转悠。好不容易吃完了,又喊:妈,我要喝水呢!因为教室里有纯净水,他没见过,觉得特别好玩,不知喝了多少杯。好不容易喝够了,又喊:妈,我要尿尿呢!尿完尿,不来教室,而是在外面这儿看看那儿看看。
←虹←桥←书←吧←。
第23节:一、反思我们的价值观(12)
除了马容,我们中心全是城里的孩子,他们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人,就给他起了个外号叫〃土村人〃。我们欣赏过高更画塔希提岛土族人的画,那些人从来没有那么多的规矩,想干什么就干什么,非常闲散、非常诗意地过完一生,马容呢,又说着一口宁夏本地话,孩子们大概觉得他就是这种人,所以就起了这样的名字。
马容根本不画画,转来转去,这样混了好长一段时间。有一天,我们上了一课,课名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