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 第1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海尔曼医生厉声说:请你老实给我躺着!听好了,你虽然是我永远难以宽恕的仇人,但又是我必须抢救的病人!   

  在仇人与病人之间,海尔曼医生选择了后者。   

  那个男人被救活了,夫妻俩又是惭愧又是感动,说:海尔曼医生,要是您不嫌弃,我俩愿意一辈子做您的仆人。医生听了,说:你们想错了,作为一个医生,在手术室里记住的永远是他的天职,不会计较个人恩怨。   

  讲到这儿,我停了一下,问:把老师的想法与医生的想法比较一下,你们发现了什么?有一个女孩举起了手,笑着说:老师,我们发现你没有医生那样伟大。我说天哪,我也发现。   

  我知道这件事对他们同样产生了震撼,使他们真真切切地明白宽恕、容忍、天职是怎么一回事了。孩子的人生道路很长,我希望,一次这样的经历会在他们心里种下一颗种子,当遇到适合的条件,种子就会长成一棵大树。   

  这之后,我提出最难的那个命题。我说:有一年,德国法西斯发动战争,占领了海尔曼医生居住的这个城市。波兰人民奋起反抗,一枪打中了一个盖世太保头目胸部,使他命在旦夕。因为伤势太重了,随军的医生没有一个能够挽救他的生命,没办法,法西斯只好求助海尔曼医生。可是他们知道医生的脾气,怕不给治,所以就把病人化装一番,送到医生那里。这个盖世太保在这个城市里太有名了,因为他杀人如麻,不知有多少波兰人死在了他的枪口之下。所以,当他被送来时,医生一眼认了出来。         

§虹§桥§书§吧§BOOK。  

第28节:一、反思我们的价值观(17)         

  我问:大家想一想,这次,海尔曼医生会怎么做?   

  这时,差不多所有的孩子都举起了手,说救,应该救。我问为什么。他们说救人是医生的天职。我说他可是个法西斯呀,杀了那么多人。孩子说:海尔曼说了,作为一个医生,他在手术室里记住的永远是自己的天职,不会计较个人恩怨。   

  我说对,海尔曼医生果然答应救他。他开始洗手,刮脸,并且穿上只有在重大场合才穿的最好的西装,西装外面罩上一件崭新崭新的白大褂,还让所有的助手、护士离开,他说他要一个人抢救这个病人。   

  一切准备好了,海尔曼医生拿出一把最大的手术刀,高高举起,一刀插在盖世太保的心脏上面……   

  〃天职〃的另外一种解释   

  孩子们吃惊坏了,他们不明白,为什么一个把挽救生命视为天职的医生,小偷偷了他的财物他能挽救,别人拐走了他的妻子他能挽救,竟然会这样行事!他们问:老师,海尔曼医生为什么不挽救这个人的生命,却要把他杀死?   

  我这个圈套,引呀引呀,把故事引到绝路上面。我就是要他们产生错觉,因为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起到震撼心灵的作用,让他们刻骨铭心,让他们明白,现实中道德的选择既不能生搬硬套,也要有内在标尺。   

  我说:让我们听听海尔曼医生在法庭上怎么说的。当德国人审讯他,说他的行为玷污了手术刀时,他回答说:我没有,我的手术刀用得正是地方。德国人说:难道你忘了医生的天职?海尔曼说:没有,在这里,消灭法西斯就是我最高的天职!   

  海尔曼医生,用他的实际行为,给〃天职〃这个字眼注入了另外一种解释。   

  这时,有个孩子说:要是不把这个德国人杀死,他会杀死更多的人的。我说对,他是为了拯救更多人的生命。   

  海尔曼医生死了,但是,城市的大街小巷里突然到处贴满了〃天职〃两个大字。不用任何解释,所有人都明白这两个字意味着什么。它就成了一个具有巨大号召力量的口号,激励人们与德国法西斯进行顽强的战斗……   

  7?学习不一定会失去幸福   

  知识的传达,是将知识化作智慧的过程;智慧只能培养,不能〃教〃。   

  拿着瓦片走进课堂   

  我在美术课上过一节语文,试试孩子们是否保持着获得提升后会感到幸福的自然机能。   

  我小时候上语文课的情形是:老师对所有的课文都抱着一种神圣的心态,这样,课本便成了典范,不能有任何的怀疑与批判;孩子呢,就只能仰视、模仿、背诵,对孩子的智慧的发展没有任何意义。我常常想,能不能用一种其他的方式上语文课呢?就像我上美术课那样?抱着这样的想法,有一天,我给一个6岁孩子的班级上了一节语文课:〃司马光砸缸〃……这篇课文目的是教人富于同情和智慧。   

  以前的老师一般先布置预习,再读课文,认读生字,掌握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全这样上。一轮下来,早把当初的目标忘到九霄云外了,孩子的关注不再是同情、智慧,而是被一大堆知识性的东西占有了,就不能到达那个目的。因为同情心、智慧不能教,紧要关头处理危机的能力也不能教,只能培养。   

  这个培养的过程,就是要让孩子成为主体,参与其中,自己想办法,自己推导出结果……这就是实体化的过程。   

  就是推导不出来也不重要,关键在于推导的过程。要是教的话,会出现什么结果呢?记得小时候在学这篇课文时,老师不是在想着让我们变得聪明,而是反复地显示司马光有多聪明,所以上完这课之后,很长一段时间里我老希望有一个小孩掉进缸里,我好找一块石头把缸砸烂。这就是〃教〃的结果,这个结果说明了老师把智慧的培养也给模式化了,认为所有的东西都能通过〃教〃这样的方式学会,认为小孩是个空罐子,连智慧这样的东西也能往里填,老师在上课时不给孩子任何智慧成长的机会。   

  模式化,会造成要是发生一件相同事件时可以生搬硬套,但当发生不同事件时就不知道该怎么办的结果。         

▲虹桥▲书吧▲BOOK。▲  

第29节:一、反思我们的价值观(18)         

  虽然我想以全新的方式来上这课,但仍然很难完全摆脱传统的影响,想到的只是希望孩子们能想到把缸砸烂,所以我拿着一块瓦片走进了课堂,〃哐当〃扔在地上……   

  急中生愚   

  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孩子知道这种东西是可以打烂的。然后告诉他们〃缸〃的概念,因为现在的孩子一般都不知道〃缸〃是什么东西。   

  接下来,我就把课文中的智慧点提出来作为刺激。我说今天要让大家解决一个问题:你们6个小朋友一起出去玩,其中有一个掉进一个装满水的缸里,你们所有的人都不会游泳,也不会潜水,必须在15分钟之内把人救上来。接着,我讲了为什么要在15分钟之内把人救上来的原因。   

  我问:谁有办法?   

  孩子们一听就炸开了,顾不上举手就大喊大叫起来。我叫起一个男孩让他先说,他说:可以找一架梯子伸进缸里,让他自己爬上来。   

  我说噢,停顿了一下,然后问:大家讨论一下,这个办法行不行?有的说找不到梯子怎么办?我说:假如旁边正好有架梯子,你放进缸里,他能自己爬上来吗?多数孩子都点头,坚信能爬上来。我问一个持不同意见的孩子:你为什么认为爬不上来?他说:水一淹人就糊涂了。我朝着全班问:谁被水淹过?有几个孩子举起手来,我叫起一个讲讲被淹的感觉。他说上不来气,使劲咳嗽,特别难受。于是我讲了一个人掉进水的瞬间里可能会出现哪种情况。在我讲完后,全班便否定了这个方案。   

  这时有个孩子举起手并大声地说:我有一个办法,我爷爷说,他年轻的时候放马,拿根挽了扣的绳子一甩,就能套到马的脖子上。我们用这种办法把他套上来吧。   

  我说这个办法似乎不错,好,我们再来讨论,行还是不行?有的说:我们谁也没有套过马,套不准落水的小朋友。有的说:小朋友在水底下,绳子扔进缸里会浮在水的表面,根本套不到他的脖子。这时候开始发生争论,有的说绳子在水里能沉下去,有的说不能。我说:关于这个问题回去与你们的爸爸妈妈找找书,查一查看,绳子在水里有没有浮力?是沉在水下呢,还是浮在表面?我们现在假定,第一,那个落水的小朋友在水里肯定是胡乱扑腾的,他的头、手、脚全在乱动,你把绳子扔进水里,即使能够沉得下去,也很难套上,是不是?要是运气好,套到他的手上或者脚上,就说明还有点希望,要是套在脖子上,会出现什么情形呢?有个孩子站起来说:会勒得上不来气,会把那个小朋友勒死的。我说对。要是出现这样的情况,我们还是不能达到救人的目的,大家还有什么办法?   

  人常说〃急中生智〃,他这是〃急中生愚〃。   

  〃智〃从哪里来?从〃愚〃中来。即便是想出了最最蹩脚的办法,也会刺激智慧的成长。   

  请把抢救写成故事   

  这时候,孩子们急得呀不得了。有的说打〃110〃,但是这个办法也被否决了,因为这需要很长时间,等〃110〃来早就超过15分钟了。有的说快去喊爸爸妈妈,也被否决了,因为万一找不着,时间也被延误了。   

  由于所有的办法都不能解救这个孩子,全班,所有孩子,都被激起了想方设法的热情。因为时间关系,我不能让每个孩子都把他们的办法陈述一遍,更不能每种办法都拿来讨论,怎么办呢?这时候,最好的办法就是找一种方式,让每个孩子有一个表达自己的想法的机会。   

  这个时候我就说了:现在,请把你们救这个小朋友的过程写下来,写成故事,要写得非常有趣。孩子们说:老师,我们不会写字。的确,6岁的孩子大多不会写字,或者只会写很少的字。我说:那就写拼音吧。他们说:拼音也不会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