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 第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我们走在街上,看到一对夫妻,如果是相爱的,即使他们不拉手,也能感觉到从他们身体里散发出的融洽的气息。如果感情一般,即使他们靠得再近,我们也感觉不到那样的气息。这个道理同样适用于教育。当教育达到一定高度的时候必然会产生很好的氛围,凡是好的教育都会带有这个特征。一旦产生了好的氛围,教育就会进入良性循环:主要不是依赖于老师的教,而是这种环境,像空气一样使孩子自己得到滋润。   

  在爱的基础上   

  爱不是教育的一个部分,而是教育的前提。教育必须在爱的基础上建立,少了爱就无法实施教育。老师爱孩子了,才能找到适合于孩子的内容和方法,这样孩子才能接受。   

  而现在的教育中,一些老师与家长都把自己置于孩子之上,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形成一种对立的关系,这怎么行呢?我看过一篇文章,题目是〃老师的几句话让我放弃了物理学〃。作者讲,在她初三的时候,物理老师是个刚出校门不久的年轻人,有天下午上物理课,老师发下来头一天做的作业本。她有一些做错的地方,被老师叫到黑板前面重做,但又没做对。于是老师大加嘲讽:〃是谁叫你这么做的?你真是笨到了极点。我从来没有见过你这么笨的学生。不知道你的父母是怎么把你生出来的!〃老师骂她的时候,全班同学都在看她,使她受尽了羞辱。从此,她的物理成绩再也没有好过,而且一想起物理就恨得咬牙。   

  也许这位老师是恨铁不成钢,想刺激她,但他的出发点错了……不是由爱出发,而是由恨出发。由恨出发,就失掉了前提,导致教育的失败。孩子需要的是呵护与鼓励,老师这样做只能使她受到伤害而自暴自弃。   

  当婴儿如饥似渴的时候   

  爱对教育的意义就像光,始终照耀着整个教育的过程。爱是人的天性,在我的感觉里,它就像空气,被我呼吸着,我已经意识不到爱的存在。如果你专门提出这个问题,说这就是爱,我就会有一种怪怪的感觉,觉得这不正常。比如说心,心本来具有爱,但是人们还是要在前面加个〃爱〃字,成了〃爱心〃,这是头上安头。   

  之所以〃爱〃字泛滥,是因为爱越来越稀少了,爱发生了危机。就像走在街上的美女,如果意识不到自己是美女,她就是真正的美女;如果意识到了,那种魅力也就不存在了。同样的道理,身为教育者,意识不到自己的爱,这便是真正的爱。         

→虹→桥→书→吧→BOOK。  

第6节:一、做天使,不做上帝(6)         

  爱这种东西实在难以言说,尤其在实施的过程中,更无法用语言表达。就拿我来说,很难清醒地感觉到爱的存在。当一个婴儿在如饥似渴地寻找奶头,我想任何女人,见了都会把奶头赶快塞到他的嘴里。就是这样的情形,一秒钟都等不及。你分辨不清到底是爱孩子还是爱自己。   

  心中的莲花   

  作为教育者,爱里面要有很高的文化的、智慧的含量,否则,他的爱甚至连〃愉悦孩子〃这样最最简单的目的都不能达到。   

  人类天生需要文化与智慧。人类对文化、智慧的需求就像对黄金的需求一样。人这种动物为什么偏偏喜欢这样的金属呢?黄金在金属家族里并不是最好的,为什么整个人类都要用它作为价值标准?我想肯定是有原因的。有时候我想,可能真的存在上帝,他在造人的时候将〃爱好黄金〃这样的信息输进人的遗传密码中了,同时也把〃爱好文化〃〃爱好智慧〃〃精神享受才是真正的享受〃这样的信息输入进来。同样的道理,如果教育不能给孩子提供这样的东西,孩子的心灵就不能得到愉悦。   

  有一次,我让一个刚刚经过培训的老师试讲,那是一节给7岁孩子上的课。她让全班的孩子集体创作故事,只提供了故事的名字《莫格太太的猫》和开头的几个因素,然后一人一句往下编。   

  一个孩子说:猫在炉边烤火,烤暖和了就地撒了一泡尿。   

  孩子们觉得很好玩,都大笑起来。   

  又有一个孩子说:猫撒完尿感到有点冷,回来重新烤火,烤着烤着又撒了一泡屎。   

  全班还是大笑。   

  接下来,猫又烤火,烤暖和了又要撒尿,撒完尿了又要拉屎等等,重复来重复去,最后连他们自己也觉得没意思了,整个班级的状态越来越差,有的开始乱吵,有的开始胡闹,屁股啦,尿啦屎啦,嘴里全是这样的词儿,乱成了一锅粥。   

  孩子为什么会这样?以往出现这种情况,成人第一反应会认为这些孩子很糟糕,没有教养。实际上,是因为我们成人没有在孩子需要帮助的时候立刻去帮助他们,孩子们在不知道该怎么办的时候就自己创造发明;是因为在他们来到这个世界的7年里,家庭以及社会还没有为他们熏陶出一个在成人看来比较高的审美状态。他们随意拿出的肯定是他们生活中觉得好玩的部分,那自然是吃喝拉撒睡了。   

  如果是一位有智慧的老师,就不会让孩子发展成这样的胡闹。因为这样闹的结果使孩子们自己也会认为自己很低下。有时他们为了验证别人会如何评价他们自己认为的低下行为,就会加倍地胡闹,以获得成人的肯定的评价。如果成人是天使,就会用智慧引领孩子走出这种境地,让孩子重新笼罩在美好的氛围之中,并为自己创造的美好而自豪。   

  天使,还是上帝   

  成人如果是〃上帝〃,遇到孩子胡闹或成绩不好,就会用强大的威力来斥责孩子,并对他们的行为进行惩罚。比如孩子在学校里因为考试成绩刚刚挨了一顿斥责,心里非常难受,进了家父母又是一场冰雹,把那个伤口撕得更大了,孩子是没有办法抗争的,只能默默忍受。忍受的后果就是创伤与扭曲,这样的结果对孩子的成长是非常不利的。   

  世界上很难找到不爱自己孩子的父母,但为什么许许多多的孩子心中满目疮痍?关于这一点,我想每一个做父母的都会找出一大堆理由,最终证明他之所以那样做全是为了孩子……   

  其实,这是因为他们对孩子的爱是〃上帝〃之爱而不是〃天使〃之爱。一个人,尤其是一个母亲,让她具有这种爱是非常容易的,但是,光凭这一点远远不够。在我们的教育中心,我常常说:作为老师,首先,要有看见一个孩子,就爱得眼睛都拔不出来的爱心。但是光有这一点是绝对不行的,光有这一点是不能做一个合格老师的。因为这样,你会爱得不到位甚至错位,爱出许许多多的不好的后果。   

  作为一位教育者,应该是天使而不是上帝,要与孩子平等地相处。对方是农民,我就以农民的方式与他交往;对方是大师,我就用大师的心态与他交往;对方是孩子,我就用童心跟他交往。老师要放下架子,与孩子形成一种朋友式的平等关系,这一点非常重要。如果老师能够这样做的话,孩子就会被爱包裹起来。当他提着书包跟着妈妈往回走的时候,浑身都会充满着幸福……   

  一些成人总是在扮演伊甸园中上帝的角色。上帝创造了亚当和夏娃,就可以任意处罚;父母创造了孩子,就得唯我是从。这就是现今大多数父母的观点。他们对孩子拥有无上的权利,孩子的一切都被他设计好了,而不管这样的设计是否正确。孩子没有任何选择的余地,只能被迫接受。在这样的情况下,哪能理解并感悟那颗幼小、脆弱的心呢?成人的感悟是孩子心灵力量的源泉,得不到成人的感悟,孩子的心灵就会失去力量,就会干涸,直至变成沙漠,这也是为什么现在培养出来的孩子普遍缺乏人格力量以及精神支柱的缘由所在。         

虹桥书吧。  

第7节:二、放下棍棒(1)         

  二、放下棍棒   

  1?走出〃严教〃的误区   

  目前仍然有很多热爱孩子的家长和老师,怀着满腔的爱却用恨的方式对待孩子。当他们用伤害孩子的方式来解决完问题之后,就会用〃恨铁不成钢〃的说法来为自己的暴力开脱,其结果事与愿违,造成了许多恨的苦果。   

  柔情如钢   

  我本人正是有了这样一段痛彻心扉的经历之后才有了今天的感悟。   

  我曾是一位糟糕的母亲,不懂儿童的世界,不懂教育,因而与学校的老师一起对儿子实行折磨……   

  记得有一次,因儿子没做作业而且还撒了谎,被老师告状,我挨了老师的训,回来问他为什么不好好学习,为什么不做作业,怎么问都不吭声。我跟先生一起把儿子赶出家门,说不要他了。儿子两手死死拉着门把手,我们两人一个拉,一个抠他的手,直到把他推到门外为止。到现在我脑海里还在时不时地浮现出儿子绝望的眼神。   

  我儿子先天身体就不太好,6岁时就像4岁的孩子一样。儿子从上幼儿园起老师就开始告状,说他上课不听讲,自己不穿衣服。其实那时儿子正是到了执拗敏感期,我们不知道,不懂,就折磨他。   

  现在想起来是幼儿园老师做得不对,中午他们让孩子脱了衣服睡觉,怕把被子弄脏了。其实3岁的孩子脱了衣服再穿上是很麻烦的。老师告状说他不穿衣服,我就觉得丢人,觉得他故意撒懒,我就对他喊:你为什么不穿衣服?为什么?孩子浑身发抖,两只眼睛瞪着我,他被吓坏了……   

  后来有一次,幼儿园老师说我儿子上课不看黑板,怎么说也不听,让我到医院检查一下,看看是不是脑子有问题。我绝望得不得了,骑车子回家差一点让汽车撞了。回到家我抓住他的胳膊边摇边喊,问他为什么上课不看黑板,他说老师不让动糖。现在想起来那个老师太差了,她根本不懂得儿童的特点。幼儿园午睡起来要发吃的,那天发了两块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