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岁前要上的33堂理财课》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35岁前要上的33堂理财课- 第1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不管你愿不愿意,你都必须挺身而出,帮他们渡过难关。 

  要避免这样的情形发生,最好的办法就是防患于未然,通过各种风险控管机制来确保事情不会发展到这样的地步。 

  我认为具体的做法有三:第一、夫妻之间要设定理财计划;第二、你一定要教给孩子理财知识;第三、同时也要时常关心一下父母的财务状况与身体状况。 

  第一、夫妻携手合作,建立对财产处理的最大共识 

  夫妻因爱而结合,但是别忘了在许多方面,两人也是独立的个体,因为成长环境的不同,多少会造成思维逻辑的差异,尤其对于财产的支配方式,我看过许多夫妻,一旦讨论到两人的财务到底该分开还是合并处理时,多数都会出现矛盾,需要花上好一段时间逐渐磨合。 

  我认为感情得来不易,相聚更是有缘,讨论处理家庭财务方式的时候,夫妇千万不要回避,应该追求彼此核心价值观和梦想的最大公约数,建立一个互相认可的支出和储蓄计划。 

  制定家庭理财计划,不外乎五个步骤:第一步,理清自己家庭的资产、负债状况,然后分析家庭消费模式,评审家庭的整个财务状况。第二步,确定家庭的财务目标,这个目标要定得明确、可行,并为每个目标附上相应的成本。第三步,建立家庭财务计划和预算。第四步,执行理财计划,这既需要克制和节约,又不能做守财奴,并在执行中保持一定的灵活性。第五步,定期检查计划执行的情况,并且找出需要调整的地方。 

  夫妻之间的帐务到底应当如何管理,我想因为涉及每个家庭的状况不同,我也不便多做评论,提纲挈领地说,以沟通至上,采取双方都能接受的方法就好。 

  第二、理财教育,让孩子提早认识金钱的价值 

  金钱不会从天下掉下来,更不是想从提款机里面提多少就可以提多少,而是爸爸妈妈通过工作换来的。对这个道理,不光要说,还要让孩子理解。让孩子初步了解“天底下没有白吃的午餐”,这将是他了解金钱价值的第一步。 

  我常常发现有父母想让儿女体会:“唯有工作才能养活自己”的道理,就会要求儿女用做家务来换取零用钱。 

  尽管出发点挺好,但这样的做法实际上会造成孩子们价值观的混淆。正确的做法是让孩子明白“爸爸妈妈养育我是不容易的”,从而产生感恩之情,进而了解父母的辛苦,并通过分担家务、约束购物欲望、努力学习等行动来报答父母。 

让孩子学会当钱的主人
《35岁前要上的33堂理财课》中信出版社作者:曾志尧

  一、树立钱非万能的意识:理财教育的精髓不在于让孩子变得很势利,而在让孩子树立起“钱是有价值的,但钱也不是万能的”意识。让孩子在生活中,懂得什么是合理的消费。譬如,到百货公司或大卖场购买玩具的时候,我们都会在出发前跟小朋友说今天最多只买一个玩具,并且只带200元出门购物。选购玩具的时候,你会发现只要新奇有趣或是小孩子没玩过的,他们都想拥有。但是你也会发现,小孩子对新玩具的热情很快就会消退,不是不玩,就是很快就摔坏了,因此,我们有时到百货公司的免费游戏区或大学校园里放风筝野餐,不但玩得尽兴而且花钱甚少。另外,现在很多小区图书馆不仅有图画书可以借,还设置了幼儿游戏区,做为现代父母,一定要妥善利用这些资源。 

  二、视必要性给零用钱:孩子的零用钱多半是父母给的,目的是要让他们有机会学习自己管理金钱。但有些小朋友会认为父母给零用钱是天经地义,所以最好不要孩子一伸手就给零用钱,应该视需求的必要性而定,当他们有花费需求时,一定要了解这些需求的原因,衡量确实有必要再给,否则孩子若发现要零用钱是容易的事,便会养成好逸恶劳的个性。 

  三、改变小朋友的消费观:现在孩子们的生活中充斥着各种诱惑,很容易养成胡乱花钱的坏习惯,如果家长和教师能稍加引导,孩子们的消费就会大有改观。例如:我们出门都从家里携带饮用水,不在外面购买饮料;除非必要,我们都尽量上菜市场买菜回家做饭。小孩子的消费观念几乎都是看着父母花钱养成的习惯,只要我们自己多花点心思,就能让孩子建立良好的消费观念与习惯。 

  四、父母应以身作则:孩子的外在行为,往往有很大成分来自父母的影响,所以当要求孩子应该怎么做或不能做什么时,要先想想自己的行为是不是影响到孩子的价值判断,要孩子做到的事情,自己得先做到才有说服力,现在的孩子自主性都比从前强得多,在孩子面前得以身作则,自己先做好榜样,才可能导正孩子的价值观。 

  第三、开诚布公,与长辈讨论财务问题 

  你清楚父母亲的财务状况吗?我想大部分的答案一定是否定的,在传统观念的影响下,甚至会将与父母亲讨论他们的财务状况视为禁忌。 

  我认为只要出发点是善意的,子女们不妨婉转地试着与父母聊起这样的话题,如果父母愿意主动提起,那当然是最理想的状况,如果父母亲不愿意触及这类话题也没关系,子女们千万不要逼问他们到底拥有多少资产,是否预先草拟好遗嘱。 

  用词婉转,尊重父母的独立性 

  如果你想和父母讨论他们的财务问题,你应该怎样开口呢?我建议不妨从询问父母是否需要你提供财务上的帮忙开始吧! 

  毕竟父母辛辛苦苦将我们拉拔长大,也到了该享清福的阶段了,你可以借此机会和他们讨论关于退休养老之类的话题,包括他们希望过怎样的生活、对养老院的看法如何,他们是否有足够的保险支付长期医疗护理费用等。 

  在这些话题的基础上,延续讨论其它敏感的话题,就不会引起父母亲抗拒的反应,比如生活不能自理时候的对策、当另一半先行离去时的心情调适、他们想如何处置他们的财产,甚至对临终后的安排有何想法等等。 

  家庭幸福,财源广进 

  你的“幸福指数”有多高?所谓国民的“幸福指数”为平均国民寿命乘以平均生活满意度。不过,你说愈有钱就会愈幸福吗? 

  过去大家都认为,成功有钱是幸福快乐的原因,我却抱持相反的看法,我认为先有幸福快乐的家庭,比较容易为自己带来成功和财富。 

  你一定想象不到吧,原来人是要先自觉幸福,才比较容易迈向成功,赚取财富。也就是说,幸福快乐是成功致富的因子,而非结果。 

  当你拥有财富之后,如何同时拥有幸福?我想,要懂得把财富转换成幸福,这样财富才有意义。 

  每个人都想拥有幸福富裕的生活,我主张所谓的“幸福、富裕”,不应仅仅局限于累积财富而已,在家庭、事业、朋友、健康与金钱当中,各方都要取得平衡,才称得上“圆满”。 

检视你的消费习惯
《35岁前要上的33堂理财课》中信出版社作者:曾志尧

  “跳楼大甩卖”、“全场大出清”、“买一送一”,一波又一波的降价折扣,总是搔得你心头痒痒,不花钱不过瘾吗?或者一遇到老板怂恿你:“真的很便宜,不买太可惜”,你就忍不住掏钱出来吗?小心!在你认为占了便宜的同时,其实在理财的路上,你的亏才吃大了呢! 

  我们身处在一个充满广告营销的社会,总是有许多商品信息无时无刻地提醒你:“快点买下来吧”,似乎唯有通过消费,才能彰显个人的生命价值与存在意义,有时候,我们花钱买东西不只是为了食衣住行育乐之类的基本开销,更多的时候,目的在于炫耀、在于凸显地位。 

  为什么价值不菲的世界名牌在东方人的社会卖得特别好?有营销学家认为,因为东方社会地窄人稠,今天某某人购买印有名牌商标的服饰配件,明天就会被好多人看到,他们买的时候也只是希望在别人的眼中看到自我身价的提升,我想这样的分析很实在,如果在一望无际的沙漠或者大草原,谁会管你手上提的是不是上万元的名牌限量包呢! 

  话说回来,抢便宜也是人之常情,谁不想用最少的金钱,买到最好的货品?可惜的是我们总是陷入商人的花招中而不自知。你总是陷入消费陷阱吗?真正的便宜货哪里买呢?让我慢慢告诉你! 

  消费陷阱一:贪小便宜浪费更多 

  你一定经常遇到这样的销售技巧,“这件衣服真的很便宜,单价70,三件200,不如你买个三件吧?”你在心中盘算了一下:“没错,我一次买三件的话,单价最少便宜快5元,当然多买点才划得来”,如果买回去之后你只用到一件,其它两件都报废了,那你不是浪费更多吗? 

  消费陷阱二:掏空钱包的拿铁因子 

  “拿铁因子”指的是非必要的开销,星巴克的拿铁咖啡一杯20多元,每天喝一杯,一年后累积的开销为将近7000元,如果你把这笔钱省下来,挪作投资理财,长期累积加上复利的效果,资产就在不知不觉中又增加了! 

  我想不只是拿铁,跨行提款手续费一次2元的手续费、一包10元以上的香烟、1元的口香糖、2元的报纸、5元的瓶装饮料……这些单笔看起来微不足道的小开销加起来,就是足以掏空钱包,可怕的“拿铁因子”。 
节省系商品帮你省银子
《35岁前要上的33堂理财课》中信出版社作者:曾志尧

  物价高涨、薪资几乎没变,通货膨胀危机隐隐若现,钞票愈来愈薄,但日子总是要过,该如何量入为出成了当务之急,我发现如果可以善用“节省系商品”,就可以在不降低生活质量的情况下,继续享有原来的生活水平。 

  所谓的“节省系商品”,意指与同类型商品相比,质量不会逊色,但价格相对低廉的物品,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