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最重要的事》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投资最重要的事- 第1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现实主义者的信条》,2002年5月31日是什么促成了银弹信仰呢?最初通常存在一定的事实基础,这一事实被发展成冠冕堂皇的理论,信徒们开始四处游说。随后这一理论带来了短期利润,无论是因为理论本身确有一定价值,还是仅仅因为新信徒的购买行为推高了目标资产的价格。最后会出现两种表象:第一,存在一种获得必然财富的方法;第二,方法的效力引发狂热。就像沃伦·巴菲特2010年6月2日在国会上所说的那样:“居高不下的价格就像是一剂麻醉剂,影响着上上下下的推理能力。”但在事后—爆裂之后—这种狂热被称为泡沫。

  第四个造成投资者错误的心理因素是从众(即使群体共识存在显而易见的荒谬)而不是坚持己见的倾向。在《市场是怎么失败的》一书中,约翰·卡西迪描述了斯沃斯莫尔学院的所罗门·阿希教授在20世纪50年代所做的经典心理实验。阿希请被测试组对看到的情况作出判断,但是在每组中只有一个人是被测试对象,其他人都是托儿。卡西迪解释说:“这样的设置将真正的被测试对象置于两难境地:正如阿希所说,‘我们对他施加了两种相反的力量:他自己的感觉,以及同组人一致的群体意见。’”

  真正的受测对象忽略自身所见与同组人保持一致的比率很高,即使其他人明显是错误的。这个实验显示了群体的影响力,它启发我们,应该对群体共识的正确性持保留态度。

  “就像所罗门·阿希20世纪50年代视觉实验中的参与者一样,”卡西迪写道,“许多不赞同市场共识的人会感觉受到了排斥。最终真正疯狂的,是那些不懂市场的人。”

  一次又一次地,从众的压力和赚钱的欲望致使人们放弃了自己的独立性和怀疑精神,将与生俱来的风险规避抛诸脑后,转而去相信毫无意义的东西。这种情况发生得非常频繁,因此一定是某些固有因素而不是随机因素在起作用。

  第五个心理影响是嫉妒。无论贪婪的负面力量有多大,它还有激励人们积极进取的一面,与之相比,与别人相比较的负面影响更胜一筹。这就是我们所谓的人的天性里危害最大的一个方面。

  一个在孤立环境下感觉快乐的人,当他看到别人做得更好时,可能会变得痛苦不堪。在投资领域,投资者大多难以坐视别人赚钱比自己多这一事实。

  我知道这样一家非营利机构,它从1994年6月到1999年6月的捐赠基金年收益率是16%,但是同行23%的年均收益令投资者沮丧不堪。没有成长股、科技股、收购以及风险投资的捐赠基金在5年的时间里发展滞后。而随着科技股崩盘,从2000年6月到2003年6月,这家机构只有3%的年收益率(同期捐赠基金大多出现亏损),股东们反而兴高采烈起来。

  这样的结果肯定有问题。人们怎么可能每年赚16%不开心,赚3%反而开心呢?答案是我们都有与别人相比较的倾向,这种倾向会对本为建设性、分析性的投资过程产生不利影响。

  第六个关键影响因素是自负。在下列事实面前保持客观和审慎具有极大的挑战性:

  进行短期投资业绩的评价和比较。

  在繁荣期,轻率甚至错误的承担更大风险的决策往往能够带来最好的收益(我们在大部分时间里都处于繁荣期)。

  最好的收益带来最大的自我满足。如果事情确实如愿发展,那么自认聪明并得到别人的认可是很开心的一件事。

  相比之下,善于思索的投资者会默默无闻地辛苦工作,在好年份赚取稳定的收益,在坏年份承担更低的损失。他们避开高风险行为,因为他们非常清楚自己的不足并经常自省。在我看来,这是创造长期财富的最佳准则—但是在短期内不会带来太多的自我满足。谦卑、审慎和风险控制路线并不那么光鲜亮丽。当然,投资本不应与魅力搭边,但它往往是一种魅力艺术。

  最后,我要探讨一种我称之为妥协的现象,一种通常出现在周期后期的投资行为特征。投资者会尽他们的最大努力坚持自己的信念,但是当经济和心理压力变得无法抗拒时,他们会放弃并跟风倒。

  一般来说,踏入投资业的人都聪明过人、学识丰富、见多识广并精于计算。他们精通商业和经济的微妙之处,也了解复杂的理论。多数投资者都能够得到关于价值和前景的合理结论。

  但是还有心理因素和群体影响的介入。在大多数时间里,资产被估价过高并持续增值,或者被估价过低并持续贬值。最终这种倾向会对投资者的心理、信念和决心造成不利影响。你舍弃的股票别人在赚钱,你买进的股票在日益贬值,你认为危险或者愚蠢的概念—热门新股、无收益的高价科技股、高杠杆的抵押贷款衍生品—日复一日地被宣扬与传播着。

  随着定价过高的股票走势更好,或者定价过低的股票持续下跌,正确做法变得更加简单:卖掉前者,买进后者。但是人们不这样做。自我怀疑的倾向与别人成功的传闻混杂在一起,形成了一股使投资者作出错误决定的强大力量,当这种倾向持续时间加长时,力量的强度也会增大。这是另外一种我们必须对抗的力量。

  得到更多的渴望、担心错过的恐惧、与他人比较的倾向、群体的影响以及对胜利的期望—这些因素几乎是普遍存在的。因此,它们对大多数投资者和市场都有着深远的影响。结果就是错误—频繁的、普遍的、不断重复发生的错误。

  ………这么多并且可能不适用于你的理论是否对你有所触动呢?我真心希望你是对的。我的结论是,理性者有可能屈服于情感的破坏性力量。为了打消你对这句话的疑虑,让我提醒你四个字:科技泡沫。之前我提到过在投资者无视价值与价格之间合理关系的疯狂时期都发生了什么。是什么令投资者放弃了常识?是我们一直在这里谈论的某些情感:贪婪、恐惧、自欺、自负,让我们回顾一下当时的情况,看一看心理在其中是如何起作用的。

  20世纪90年代是股市的全盛期。当然也有表现不好的日子或月份,以及像1994年大幅加息这样的打击,但是标准普尔500股票指数从1991年到1999年(包括1991年和1999年)每年都有盈利,年平均收益率达20。8%。这样的结果足以让投资者产生乐观情绪,欣然接受看涨题材。

  最初几年,成长股的表现比价值股略好—可能是已经在80年代取得良好业绩的价值股冲高回落所致—同样提高了投资者高度重视公司成长潜力的意愿。

  投资者为技术创新着迷。宽带、互联网和电子商务的发展似乎有改变世界的可能,科技企业家和电信企业家受到追捧。

  科技股上涨,吸引更多人买进,股价继而进一步上涨,像往常一样表现为不可阻挡的良性循环进程。

  在多数牛市中,貌似合乎逻辑的理论都或多或少起着一定的作用,以下理论也不例外:因为公司表现好,所以科技股的表现将胜过其他股票。更多的科技股将被纳入股指中,它们在经济中重要性将不断提高。指数基金和模仿指数的隐蔽型指数基金将买入更多的科技股,积极投资者也将跟进。更多的人会制订401(k)养老计划,因此401(k)投资者将会提高投资组合中股票的比重,以及科技股在股票中的比重。因此,科技股必须上涨,而且上涨速度必须超过其他股票,只有这样才会继续吸引更多的购买。所有现象都在短期内实际发生了的事实,助长了人们对这一理论的轻信。

  IPO(首次公开募股)的科技股在发行首日就上涨数十甚至于数百个百分点,十足一副必胜者的姿态。寻求IPO成为普遍的狂热。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IPO时发生的一切特别有蛊惑性。大致情形如下:办公室里坐你隔壁的家伙告诉你他在买一个IPO。你问他这个公司是干什么的。他说他不知道,但是他的经纪人告诉他发行首日股价会翻番。你说这很荒谬。一星期后他告诉你,他的股票没有翻番……而是变成了原来的3倍,但他仍然不知道这个公司是干什么的。几次之后,这个过程开始变得令人难以抗拒。你知道这毫无道理可言,但是你不想继续让人感觉你像个傻子似的。典型的妥协表现是,接下来的某公司的IPO你买进了几百股……并且因为你这样的新买家的买入行为,这把火有越烧越旺的势头。

  投资了成功的创业企业的风险投资基金吸引了高度关注和大量资金。谷歌上市那年,为它提供种子资金的风投基金上涨了350%。

  科技股投资者的智慧得到了媒体的盛赞。受经验和怀疑的限制最少的人—因而也是赚钱最多的人—大多30出头,甚至20多岁。从来没有人指出来过,他们的成功也许只不过受益于非理性市场,而不是因为他们绝顶聪明。

  还记得我前面关于所有的泡沫都始于一点点事实的见解吗?在这个的例子中,科技的巨大潜力就是事实的种子,随之而来的看涨理论为之添加了肥料,正在并且看似永不停息的价格上涨进一步推波助澜。

  当然,对科技、电子商务和电信股票的所有狂热追捧,都源自这类公司改变世界的潜力。我丝毫不怀疑这些进步正在彻底改变着我们所知的生活,也丝毫不怀疑它们将会使世界哪怕与仅仅几年之前相比都截然不同。挑战在于指出它们中哪一个是制胜投资,以及它们现在实际价值几何……现在说科技、互联网和电信即将盛极而衰好比螳臂当车,但我必须告诉你的是,它们已经从巨大的繁荣中受益,应抱着怀疑的态度审视它们。

  《BUBBLE。》,2000年1月3日写下2000年1月的备忘录之后不久,不堪重负的科技股甚至在没有任何引发下跌的外部事件的情况下开始崩溃。股价过高亟须调整的事实忽然之间明朗起来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