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软的梦工场》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微软的梦工场- 第3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激烈竞争的环境能够加速人才的进步。我们要把本土人才放到国际舞台上,以此来催化其成熟。在2004年的ACMSIGIR(国际信息检索年会)上总共接纳了58篇来自全球、代表信息检索领域最高水平的学术论文。其中7篇论文被来自微软亚洲研究院,超过此次大会入选论文总数的10%。更值得庆贺的是,2008年在洪小文博士的领导下,微软亚洲研究院在SIGIR;SIGGRAPH;大会上各有8篇论文被大会选中——值得一提的,取得这些令人振奋的研究成果的科研人员大多来自国内而且非常年轻,有些甚至在发表论文时还是在校的研究生、本科生。他们正是在一个有利于创新、有利于发挥潜能的生态圈中由“学子”进化为“学者”,由“本土型人才”进化为“国际型人才”。终有一天,他们会完成由“运动员”到“教练”的角色嬗变。
  令我们感到骄傲的是,微软亚洲研究院的年轻学者越来越多地受到国际学术界的关注和认可。2004年时任主任研究员的张黔博士入选“TR 100”,这一荣誉是《MIT Technology Review》(《麻省理工学院技术评论》)经严格的审查程序、面向全球评选出的100名杰出学者。TR 100的入选者年龄须在35岁以下,且他们的研究将对未来人们的生活产生积极的影响——张黔是在1999年7月加盟研究院的。仅仅用了5年,这个中国女孩子就已成为全球多媒体网络、无线通信及网络等科研领域当之无愧的“风云人物”。像张黔这样,在很短的时间内展现出令人惊叹的才华、进而扬名世界的研究院的青年学者还有很多。据悉,《MIT Technology Review》已经评选出2008年的35位35岁以下的杰出青年学者,网络多媒体组的研究主管华先胜研究员名列其中。可以说,研究院有很多这样冉冉升起的青年学者,他们是微软亚洲研究院的财富,也是中国信息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保障。总有一天,他们的成就会超过他们当年在研究院的导师。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打造中国科研的“奥运军团” 沈向洋(3)
当前,微软亚洲研究院要再向前大幅跨进,就更需要大胆引进国际化人才——我们位于北京知春路的实验室已接收了30多名国外专家,他们来自美国、德国、以色列、日本,有的此前供职于微软雷德蒙研究院,有的曾是SGI公司CTO、计算机通讯成就奖获得者……可以试想一下,这些人将对年轻研究员们产生何种影响——总之我希望,他们不单会把其知识、经验和技能转注给本土人才,还会把精神与方法留下;而师从其学习的青年人中,也一定会有人出于蓝而胜于蓝——很快地,“昨日的学徒”将成长为“今日的专家”、“明日的良师”。
  把“学术奥运”引入中国
  将国际顶尖的学术会议带到中国——就好像让奥林匹克体育盛会在北京举行那样重要且意义非凡。科学探索,尤其是基础研究,从某种意义上看并非大众关注的热点;学术会议永远不会产生奥运般的经济价值——但我认为它们更加重要。试想一下,当蜚声世界的大师、巨匠们云集华夏,将给中国的年轻学子们带来怎样的影响?将给中国的学术风气带来怎样的影响?将给中国高科技产业带来怎样的影响?反过来说,繁荣的中国、开放的中国、积极进取的中国又将给这些科学家留下怎样的印象?他们当中会不会有人自此与国内同行建立起更紧密的联系?
  在微软亚洲研究院与国内学术界同行的共同努力下,更多顶级会议在北京、在中国召开——例如,2005年在北京举行的国际计算机视觉大会(ICCV)以及2008年在北京举行的国际互联网大会()。我们也正在积极与政府主管部门及国内高校协商,希望能够促成更多像这样顶尖的国际学术盛会在中国举办。
  回想起多年前参观西安大雁塔的情景——那时导游介绍说,大唐永徽三年,赴天竺取经的玄奘法师奏请在寺内建塔,用于存放他自印度带回来的经籍。在某种意义上,我们的理想是共同的——玄奘法师历经万苦千辛求取真经,我们也希望延请国外高手来华传道。我大胆地预言,按照中国目前的经济和科研发展速度,不出多久,便会有越来越多西方人来华学习——20年后,北京会如盛唐之长安,成为全球经济、信息科技的心脏。
  作者介绍:
  沈向洋,微软公司全球资深副总裁,负责微软公司全球搜索产品的开发工作。在此之前; 沈向洋曾担任微软亚洲研究院院长; 微软研究院互联网服务研究中心负责人等职。沈向洋是世界著名的计算机视觉与图形学科学家,是美国电气电子工程师学会(IEEE)院士和美国计算机协会(ACM)院士。他于1996年加入微软雷德蒙研究院担任研究员,之后,回到中国参与创办微软亚洲研究院。沈向洋13岁进入南京工学院,之后相继获得香港大学电机电子工程系硕士学位及美国卡耐基梅隆大学计算机学院机器人专业博士学位。2008年6月21日,沈向洋远赴世界屋脊拉萨,高举第78棒祥云火炬,完成了一次终身难忘的奥运火炬接力。
  

面包记 童欣(1)
几天前,和几个同事一起去收拾实验室,在一个箱子的角落里,同事发现了一片切片面包。
  “你们可真过分,这都是什么年月的面包啊,怎么还留着”同事嘟囔着,准备把面包拎出来扔了。
  “别,这可是我们专门订做的假面包,公司财产!”我冲他嚷了一句。
  “嘿,还真是,你们做这个干什么啊?”同事拿着那片面包,把玩了起来。
  “当年做SIGGRAPH项目用的。”
  “SIGGRAPH?别骗我,面包跟SIGGRAPH有什么关系?”
  是啊,SIGGRAPH和这片面包有什么关系呢?事情要从2004年的秋天说起。
  (这块面包模型看上去像极了真实的面包)
  最美的面包
  2004年秋天,我和王嘉平、Steve Lin一起开始做一个SIGGRAPH项目,希望可以创建一个新的纹理模型,从而可以让计算机绘制真实的面包、海绵、蛋糕等等这类有很多孔洞,表面凸凹不平的物体。虽然这类物体在真实世界随处可见,但是如何在计算机屏幕上把他们真实的展现出来,在当时还是一个未解决的问题。
  按照我们的思路,首先我们要做的就是捕捉真实世界里这类物体的外观,再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处理,然后得到我们提出的新纹理模型。项目开始的时候,已经是十月份了,离Deadline还有三个月,时间不多,我们几个马上开始了紧张的工作。
  一天傍晚,我和嘉平先去了附近的蓟门超市,对货架上的切片面包进行了认真的筛选。经过预选赛,复赛和决赛PK,在综合周围大妈评委的意见后,我们的选美比赛产生了最后的冠亚军:两袋切口平整的切片面包。回来我们就迫不及待的开始了数据捕捉过程。很快,我们就发现了问题。一是买来的面包上面孔洞或者太大,或者太小,捕捉下来的图像没有合适的细节,不能满足我们的要求。二是捕捉的过程非常漫长,需要整整一夜,一片面包在这漫长的过程中干裂变形了。于是,这批剩下来的切片面包全都做了组里学生的夜宵。后面的几天里,我们又选了四五包不同的切片面包,有无糖的、玉米粉的、黄油的,希望可以解决这两个问题,但是还是没有满意的结果。不过学生们的夜宵倒是供应充足,甚至连早饭都有了。大家来了兴致,一见面就纷纷要求我们尽早开始捕捉蛋糕、还有西瓜的数据。因为按照我们现在这样的样品淘汰率,整个研究院的主食和水果就全解决了。
  这个,基本上,很难
  玩笑归玩笑,嘉平和我一边继续编程,改进设备,一边开始继续寻找合适的面包。讨论之后,我们决定改变策略,试试大个的面包。这样面包厚了,也许不容易干裂变形。但是哪里去找还没切片的大个面包呢?
  一天“线人”报告,家乐福超市里有个大面包房,可以现场制作很多种面包。我迫不及待地直奔那里,找到他们面包房的售货小姐,问她可不可以定制面包。小姐直接把他们的主厨师傅请出来,热心地问我要做什么面包。我愣愣地问他有没有方的,不容易变形的,孔洞不大不小且均匀的面包(不,不是砖头)。师傅看了我半天,确认我精神基本正常后,笑着告诉我说:“这个,基本上,很难。”然后开始给我论述面包孔洞与面包尺寸,糖盐比例,黄油比例,发酵时间的复杂函数关系。虽然听完有些失望,不过我还是不死心,我决定发挥MSRA的专长。终于在我滔滔不觉的KPMP 半个小时之后,师傅被拍晕了,决定亲自下厨,挑战自我,制作两只20厘米见方,坚固,孔洞均匀的非食用面包。
  第二天,我们怀着激动的心情,将两只专用面包迎回了希格玛,连夜开始数据的捕捉。一切又有希望了。不幸的是,当我隔天早上来到实验室,熬了一夜的嘉平告诉我,试验失败了。大面包经过一夜,还是变形了。我们需要寻找新的方案。
  从小津到陶然亭
  离SIGGRAPH的Deadline越来越近了,其他的项目都在飞速进展中,有的甚至有了漂亮的Demo。而我们的项目好像还是在原地踏步。虽然模型已经得到了初步的验证,但是真实材质的捕捉人仍然进展缓慢,卡在了面包数据的捕捉上。不变形的面包在哪里呢?这个问题让我们头痛。倍感压力。因为这是超出我们专业知识的领域,大家真的感觉是无从下手。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面包记 童欣(2)
一天凌晨,我从希格玛回到家里。精神仍在亢奋中。虽然很累,但是仍然睡不着觉。于是将一张DVD扔进了碟机。我会在精神压力很大的时候用这个办法帮助自己放松入睡。碟是文德斯的记录片《寻找小津》。迷迷糊糊中,镜头从小津的墓地一转,来到了一个工厂。工厂里,一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