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碎玻璃,是修车人故意撒在路上的。我曾开玩笑地问过二舅,有没有做过那种缺德事?二舅笑着摇头:“我没做过。但我不知道其他人有没有这样做?”
二舅的修车摊,风雨无阻地摆了三年,也曾因道路建设,从这头挪到那头,但那边的工厂越开越多,外来打工者也多,他的生意一直都不错,还给家里翻建了漂亮的楼房。二舅并没有安于现状,他的脑子很灵活,他说:“修自行车是初级阶段,我要学会修摩托车,修电瓶车,要跟上时代步伐。”二舅专门停业二个月,去常州的电动车厂,学习安装和修理摩托车与助力车。
生意多了,摊点嫌小了,刚好就近的村里,新造了一批店面,二舅花了二万多块,买了个20多平米的店铺。有了自己的店面,摆放零件啊,修车啊,就方便很多。修理摩托车和电动车的利润,当然要比修自行车高多了,换个零件赚上几十元,是很正常的。城乡的助动车较为普及,助动车的电瓶,用上一年半载,动力不足,就需要更换,这两个或四个电瓶一换,就能挣上百元。二舅的手艺不错,生意是越做越顺了。
修理比较累,也很脏,一手的油污,就是吃饭的时候,都是油腥味,闻不到饭菜香。二舅为了多做生意多赚钱,又想图省事,常对前来修车的说,这个坏了,那个也坏了,要把零件换新的才能开。骑车人绝大多数是不懂车的,就听凭修车师傅的摆布,你说换,那就换吧,只要把车修好。换零件比修理方便,赚得也多。换上一样不行,还可以再换别的,直到把车修好。在这方面,车主是没有修车人精明的。有时在一起吃饭,二舅私下里对我说:“其实,有的车零件没坏,还能把换下来的零件,换到别的车上,我这是赚双份的钱。”我说:“这么做,不太好吧?”二舅说:“现在修车的都这样,我要是老实,反倒是我傻了。”
那种大的电瓶车,本来是用来载物的,但很多人用来载人,只要把车安上个车棚就行,听说他们一天也能挣五六十元。坐这种车子不太安全,但的确很方便,因为乡下的公路不通公交车,有时等公交车费时间,叫一辆电瓶车,路不远的话,一二块就行,远一点的,七八块就把你送到家。二舅除了修车,还给这种敞口的电瓶车,安装车棚,是用角铁和铝管焊接而成,每个收费几百元,每天都要做好几个车棚,二舅和舅妈两人,常常从天亮忙到天黑。
市容联防队是不允许这种带有安全隐患的电瓶车上路载客的,交警也要查他们是否登记?他们的车子常常要被扣押,如果是没登记的黑车,就要被罚款;如果是私自安装车棚的,就要被强行拆除。有意思的是,今天车棚被联防队拆掉了,明天他们又叫人安装了一个,照常上路,他们说:“联防队拆掉有他们的道理,但我们也有我们的苦衷,我们要吃饭要生活,这车可是我们挣钱的工具啊。”这倒便宜了二舅这样的,有时,一辆车在一个月里,就来来回回装了几次车棚,光车棚钱,二舅就能挣上不少。
二舅的儿子中学毕业后,无心工作,二舅怕他在外面瞎混,就让他去学修车,是去专门的培训学校,学习修理摩托车和汽车。学成回来后,二舅给他在一条交通要道的路口,租了一个门面,开起了修车铺。由于位置好,来来往往的车子多,修车的生意还真行。这修汽车比修自行车和摩托车,从技术和利润来说,都更胜一筹了。现在他们父子修车,一天的纯收入有三四百元。一天,我笑着对二舅说:“我跟你学修车吧,也让外甥我挣点。”二舅却说:“做生意你也懂,做哪行是因人而异的,你让我开书店,我就开不了,同样,让你来修车,你也修不了。”
顺便再说点和车有关的。苏州葑门那儿的车站,车站边上有个阿姨,她是做出租自行车的生意,大概有十来年了。租车很便宜,二元起租,全天只要三元,这个价钱多年没变。我以前开书店和音像店时,到苏州进货,就常租她的自行车,骑自行车比乘公交车方便,不用等车,距离站点远的也能直接到达,还能穿越城市的弄堂,领略古韵今风。更早几年,我就看到她在那儿了,有几位我认识的青年,当年在当业务员时,很俭朴,都来租这位阿姨的自行车去联系业务,如今,那些业务员中,有很多已事业有成,拥有豪华的私家车了。
我们镇是个江南古镇,也是个旅游胜地,那种俗称“黄包车”的人力三轮车,是小镇一景,很多游客喜欢坐上三轮车,到处兜兜风。大约八年前,旅游公司成立不久,就统一推出这种人力三轮车,很受游客的欢迎。买一辆三轮车,不到一千元,每年的管理费,只需二百元,三轮车夫,一年也能挣到二万元左右。当时,每辆车是有编号的,一共才几十辆。可能是看到三轮车的生意好,很多人私下去买了车,也上路载客挣钱。
旅游公司和市容联防队,对此进行了管理,他们一方面取缔无证黑车,一方面也在增加有证三轮车的数量。那时,要托人通关系,才能申请到一辆合法上路的三轮车,一年的管理费是600元。有的人申请到了车,可是他自己没空做,就以每天20元的租金,租给一些外来打工的。旅游公司为了保障三轮车夫的收入,就控制了全镇载客三轮车的数量,大约在150辆左右。随后几年,小镇的旅游发展迅猛,蹬三轮车的由于收入不错,成了香馍馍,那价值一千来元的三轮车,加上车子的身份证(相当于出租车的营运证),身价暴涨,转让价要一万出头,最高的甚至达到二万元。有好几个三轮车夫,就靠转让车子小赚了一笔,然后转行做起了新的生意。其实,只要我们留心,我们身边涌现的商机,是层出不穷的,就看我们能否审时度势,抢占先机? txt小说上传分享
开店十年 (30)
27、有关网吧
我是一个中庸的人,对生活有自己的主张,一般不会慌慌张张。在世俗中,我希望成为李嘉诚那样的人物,成功可以让人生绽放光芒;在内心里,我愿意成为陶渊明那样的隐士,悠然自得地打发清静的时光。这是两个不同的高度,但我不会仰望,我只会按照自己的思路,平视或眺望远方。我表面可以风平浪静,但内心也有波澜壮阔,同在蓝天下,我们不可能对现实袖手旁观。
对于未来,我们有担忧,也有幻想;对于前途,我们有困惑,也有迷茫。对于一个聪明能干的人来说,在任何时候,可以做任何事,都有成功的希望。客观地说,每个人的基础虽然不一样,但成功的机会是均等的,你在形势好时创业,也有可能失利,在形势差时入市,仍有可能获利。这样的结果,有时是天意,有时是人为,但和个人的经营理念与努力分不开的。
前面有一条路,在路边有块牌子:“此路不通!”有人选择绕行,有人选择继续朝前走。这条路,有可能别人走不通,而你能走过去。绕行,不失为一个办法,这不是惧怕困难,只是太过相信别人的经验,会削弱你的判断能力。如果你选择继续前行,会发现路的前面横着条大河,那么,大多数人会懊恼地返回,只有个别人,会独辟蹊径。如果他是个聪明的商人,也许他会造一条船,做起摆渡的生意,这不是利人利己吗?几年后,他会把摆渡赚来的钱,在河边修一个码头,组成一个运输的船队;再几年后,他会在河上修筑一座桥梁,让两岸的人民自由往来;又是几年后,他会在岸边买下一片地,修路、造房、办厂,让这里成为一个集镇……起初只是一个很小的举动,创造了成功的契机。后来者,享受到他带来的便利,而他的事业,则更加兴旺发达。
我们很多人,是“思想的巨人,行动的矮子”,说起来头头是道,做起来无从着手。高智低能,不仅仅体现在创业上,各行各业都汗马充栋。很多毕业生,就是好高骛远,却不知道从小事做起,一般的领导,都不喜欢招聘夸夸其谈却没多少实际工作经验的人。开店不是一触而蹴的,在开店前、开店后,都需要收集信息、积累经验,更好地为经营服务。
开店需要资本,也需要智慧,更需要信心。也许,我们目前还一事无成,但不必灰心丧气,也不必怨天尤人,空想是没有用的,还是做点实事吧。开店初期,需要投入成本和资金周转,处处要精打细算,要有良好的经营思路和理财观念,一开始就大手大脚,就像漏斗一样,只会越来越少,怎么能越积越多?隔行如隔山,不熟悉的行业,如果没有朋友的协助,尽量不要涉及。《孙子兵法》说:“知己知彼,百战百胜。”若对经营的品种一无所知,如何开展营销?
人是有缺陷的,正如太阳也有黑子。我们不必自视过高,也不必自惭形秽,要相信“天生我材必有用”,既要正视现实,也要永不言败,要相信“敢拼才会赢”。别人的经验和理论,不是标尺或答案,只能用来参考,而不能照本宣科。经验是有个体局限的,并不适合于每个人,你要把它放到自己的熔炉里锤炼,去伪存真,去芜存精。经营可以调整,思想可以升华,生意也是可以培养的。
做生意还有个有趣的现象:“赶得早,不如赶得巧。”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尽管勇气可嘉,却不一定得到大家的认同。超前意识,有时并没有给我们带来财富。镇上有个男人,早先是跑供销的,见多识广,很有经营头脑,许多生意都比别人领先一步,但结果却节节败退,不如人家步他后尘的,反而顺风顺水。比如1990时,他开舞厅,小镇不比城市,人们的思想观念还很老土,会跳舞的人很少,不过是迪斯科和交谊舞,本地女孩哪个去舞厅,会让人说闲话的,认为是去学坏,他的生意不好做,只得停业了。过了两年,卡拉OK流行,舞厅的生意就红火了,开舞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