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战争》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粮食战争- 第1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是避免美国故事在中国上演的关键。但要应对食物帝国的扩张,则远远不是在市场经济框架下能够解决的问题,也超出了一国的能力范围,可能需要国家间更多的协调,来制衡食品集团的跨国贸易。
  

美国为何要当食物帝国(1)
当食物逐渐脱离其人类生存必需品性质,被商品化和政治化后,美国正逐渐成为一个食物帝国。这一帝国以粮食对外援助、农产品自由贸易、单一食品体系的扩展,将粮食作为武器,控制了诸多发展中国家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目前的全球粮食危机,是这一帝国扩张的过程和结果。
  2006年以来,世界粮食价格持续上涨,但许多发展中国家的农民,不仅不能从粮价上涨中获得好处,却面临着破产的命运。原因何在?
  从表面上看,这是自由贸易体系下,小农家庭农场竞争不过产业化农场的失败,背后原因却是小农家庭农场竞争不过美国的财政部。在过去的20年里,美国政府一直在提高对农业的直接补贴。在1995~2002年间,美国提供了1140亿美元的农业补贴,年平均亿美元。在2002年,美国还通过了一个新的农业法案,该法案将美国基本农业补贴体系再延长10年,预计补贴总额高达1900亿美元。以补贴支持的产业化商品粮生产体系,将本来具有明显竞争优势的小农经济挤压到了生存危机的边缘。可以说,世界上最穷的农民正被迫与工业国家的财政部竞争。这就是近几十年来发展中国家“三农”问题的一大背景。
  美国为何要强行补贴全世界
  问题产生了:一个经济体愿意以低于成本价的方式销售其产品,对于购买者本来应该是个福音。出售者愿意补贴全世界,让他去补贴好了!世界各国为何不去感恩,反而要用“倾销”的字眼儿声讨呢?美国为何要通过WTO的强制机制,硬把自己的廉价货品“补贴”给全世界呢?
  实际上,农业产品的自由贸易带来的是世界各国对美国更多的依附,从糊口的粮食,到经济援助和政治支持。整个农业产业体系,都变成了美国的原料提供者,原本自给自足的食品体系,则换成了昂贵的、由美国提供的产业化食品体系。比如,通过电视广告,大食品公司成功地从发展中国家夺去了他们传统、廉价、营养丰富的本地化食品,代之以现代、昂贵、缺乏营养的工业化食品。贫穷的发展中国家消费者付出了更多的钱,却得到了更少的营养。曾有人这样论述:在肯尼亚,消费者用一个肯尼亚先令可以购买到900~3630卡的热量,条件是他们食用当地的玉米或面粉。而在当地购买经加工的早餐食品时,他将只能得到
  40~176卡的热量。大盒装的早餐麦片,需要肯尼亚最富裕地区一个劳动力两天的工作收入。
  美国兜售其廉价的农业生产体系和食物系统,最终形成了中心外围型的依附性农业生产和食品消费体系。这一单一食物系统,使得第三世界的食物系统变得与他们相似(在市场化和食物消费结构方面),也与其形成互补(在农业生产结构方面)。一个明显的表现就是,美国既是世界上最大的农产品出口国,又是最大的农产品进口国。多数被控制国家,既没有驱逐那些统治国家,也没有发明自己的解决办法,反而在刻意地模仿富裕国家的粮食生产系统与食物产供销体系。在美国产业资本的宣传和第三世界国家的盲目学习下,美国的食物系统被塑造为世界上最好的食物系统。很多第三世界国家自给自足的本地化食品体系瓦解,而食物集团的商人从中获得了巨大的商业利益。
  由此,作为生活必需品的粮食,成为了美国的赚钱机器和政治武器。
  如同在储备石油一样,美国一样在储备粮食产能。美国强大的粮食生产能力和食物生产能力,足以使得世界上其他国家的“面包篮子”都成为多余。近20年来,美国主要粮食作物的耕作面积,一直在15亿中国亩左右,由于政府补贴休耕,美国还有大约1/3的土地处于休耕状态。而且,美国的农作,历来只是一熟制,合理密植技术也远远没有像中国这样得到淋漓尽致的利用。所以,保守估计,美国可以轻而易举地在短期内提高30%~50%的粮食产量。而从10年以上的长期看,提高100%的粮食产量也并非难事。在目前情况下,美国早已经拥有了摧垮绝大多数国家粮食生产体系的实力,如果再加大产量,像中国、印度这样的已在WTO规制之下的传统农业大国,亦将无法幸免。对于食物帝国的营造者而言:鱼已经进网了,至于何时收网,只是一个等待时机的问题了。一个单一食品体系的形成,一个食品帝国的崛起,伴随着食物商品化和政治化的不断推进,在不断地延伸和发展。当单一食物帝国奠定基础后,谁还能不听凭食物帝国的调遣?

美国为何要当食物帝国(2)
2006年以来的全球粮食价格上涨,只是食物帝国新一轮的洗牌过程。当中国、印度等国的农民,又一次在政府和市场鼓动下,纷纷投入粮食生产,而在收获时,迎接他们的是连续几年的低价格时,类似大多数亚非拉小农国家的命运,就将在未来的3~5年内上演。摆脱单纯就粮食谈粮食、就农业谈粮食、就简单的供求失衡谈粮食的讨论模式,才能进一步挖掘新一轮粮食价格上涨表象的背后逻辑。
  在食物帝国以不可阻挡的趋势形成和拓展其疆域的时候,想要逃脱被其控制的命运,几乎是不可能的。或许,我们能以局部的、改良性的替代方案,来延缓这一进程的实现。比如,可以像美国反对产业化食品体系的实践者那样,以消费文化革命为精神内涵,以一个本地化食品体系的创建为实际行动,来实现三个替代:以消费天然食品替代消费人工(产业化)食品;以公平贸易方式替代自由贸易方式;以本地化食物体系替代全球化食物体系。
  粮食武器的作用手段,主要有两个:一个是粮食援助,另一个是农产品贸易自由化。
  粮食援助,使得许多亚非拉国家不需要,也不能够生产粮食。原有的农地,多数转作发达国家需要的咖啡、香蕉、香料等作物的生产。大量的农民,也在这样的种植结构调整和土地兼并过程中,被赶出土地,流荡在城市的边缘。
  农产品贸易自由化,使得美国等主要粮食生产国,可以将其经过高额补贴的商品粮,低价在全球范围内倾销,使得其他国家的粮食生产,基本无利可图。由此,又带来了市场交易条件下的大规模种植结构调整和土地兼并。发展中国家的大量农民,又在市场机制的吸引下,被拽出土地,成为工业化的边缘人群。
  失去了独立的粮食生产体系的发展中国家,不仅在粮食上产生了对美国的依赖,其食物体系同样因美国建立在廉价粮食基础上的工业化食品体系的强大竞争力,也被美国等国家替代。
  农业食品集团也在通过种植合同和垂直一体化的扩张方式来加强它们在农业中的主宰力。种植合同是农民和公司之间风险多元化的一种基本形式,它不但在发达国家而且在发展中国家中都变得越来越重要。依靠种植合同,农民提供土地并且提供生产必需的劳动力。种植合同是一个工业模式,公司在这个模式中寻求外包以获取自己所需的原材料。
  种植合同与垂直一体化不同,后者是当农业生产的上游阶段和下游阶段被包含进一个公司时才发生。垂直一体化的例子包括:农产品加工公司扩展其业务至原材料的生产,或者农业产品运输公司将其业务扩展到农产品加工领域。然而,种植合同与垂直一体化都允许公司扩大它们对农产品加工和对农民的控制。多年来,在美国生产甘蔗和甜菜采取种植合同或垂直一体化的方法。同样,90%的育种作物生产也采取同样方式。大部分烤禽生产也是通过养殖合同与垂直一体化这两种方法,88%的火鸡产品依靠相同方式生产。一些大规模农业食品集团控制了水果和蔬菜领域。与此背景相反,农民正在逐步失去对农业生产的控制,他们下降到农业劳工的地位,而且农业食品集团可以决定他们的合同期限。
  

富人的垃圾桶和穷人的胃
世界粮食价格在高涨,粮食危机在逼近。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大国,它们吃粮多,用粮多,浪费粮食也多,还用粮食生产生物燃料。2007年,美国人均谷物消耗量为1046千克,中国则不到400千克。2007年人均肉的消耗量,西欧为89千克,美国为124千克,中国仅为54千克。法国国际广播台2008年5月23日的一则消息说,西方国家粮食浪费惊人。20世纪90年代,美国人浪费的食品为27%,英国为1/3,瑞典为1/4。英国人浪费食物年超百亿英镑,仅酸奶就有130万罐。随着石油价格的攀升,欧美等西方国家将玉米、大豆、甘蔗等经生化技术转化为“生物燃料”,替代汽油和柴油。美国2007年用于生产乙醇的玉米比2006年同期增长五成,占玉米总产量的两成。欧盟国家生产的六成油菜籽用于生产燃料。是这些令粮食供应失衡,推高价格。
  日本《经济学人》周刊曾报道说,日本60%的粮食都是进口,日本实际上还是世界上数一数二的“浪费粮食大国”。在日本,对消费者的热量供给几乎没有大的变化,但是人们摄取的热量从20世纪70年代后却出现减少的倾向。拿2000年来说,国民人均每天的热量供给是2642千卡,而热量摄取是1948千卡,就是说,有694千卡并没有被吃掉,而是被扔掉了。
  美国是世界排名第一的消费大国,其热量供给和摄取间的差距也很大,1995年是浪费最严重的一年,当时热量供给的约27%,即相当于4370万吨的粮食被零售、餐饮业及家庭浪费掉了;但是美国粮食的浪费率最近几年有所下降。其结果是,在供给量中浪费所占比率,日本是,成了“世界第一的粮食浪费大国”。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